袁鳳蘭
很多人得了癌癥,感覺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其實,癌癥并非不治之癥,有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
自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紛紛把原來定義為不治之癥的癌癥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
為什么說癌癥是慢性病呢?因為癌癥具有慢性病的特點,如病因復雜、長期潛伏、病程長、造成功能障礙等,而且它的發生比人們想象的更常見。一個健康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通常需要10~20年的時間。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醫學專家稱,對80歲左右的老人進行尸檢,發現其中1/4的人體內都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沒有與癌癥有關的任何癥狀。
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癌癥并沒有那么可怕。然而,很多人一旦患上了癌癥,就認為到了生命的盡頭,終日郁郁寡歡或病急亂投醫,破壞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最終導致死亡。其實,與患晚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病人相比,絕大多數癌癥病人的生存率要高得多。
如果發現早并積極治療,1/3的癌癥病人是可以治愈的。醫學上的“治愈”與人們通常理解的治愈不同,它是指癌癥在一段時間內不復發,患者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癌癥5年之內沒有復發,此后復發的概率就很低,甚至再也不復發。因此,若能早發現,大多數癌癥病人可以通過手術根除,并長期存活,如早期胃癌術后5年生存率在91%以上,早期肝癌患者術后生存20余年的例子也不少見。
甲狀腺癌和淋巴癌是所有癌癥中治愈率最高的,如果早期做根治術,5年治愈率在80%以上。即便是比較難治的白血病,也有治愈的希望,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占兒童白血病的30%左右,其治愈率為75%~90%,這是因為該病主要由分化不完全的神經母細胞瘤、肉瘤導致,其組織與胚胎組織類似,即使到晚期,化療仍然有效,治療效果較好。
生活中,為了有效防治癌癥,我們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做好預防。90%的早期癌癥沒有癥狀,一旦有了癥狀,往往到了癌癥的中晚期。因此,必須保證每年進行一次常規體檢,45歲后要視情況補充一些腫瘤篩查項目。有腫瘤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到醫院做腫瘤篩查。
第二,精準治療。要對中晚期癌癥病人進行精準治療。醫生要在保護病人免疫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治療,不能一味地追求治療的徹底性。帶瘤生存,一些中晚期癌癥病人可爭取到5~10年的生存期。
第三,防止感染。中晚期癌癥病人化療期間抵抗力較弱,要重點防止感染,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如商場、機場、車站等。家屬適當減少探視、陪護,降低病人感染風險。
第四,要有好心態。10%左右的早期癌癥病人活不過5年,就是因為心態問題。心態越好,越不容易復發。
第五,保持好的生活習慣。癌癥病人要作息規律,戒煙戒酒,適當補充雞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多吃新鮮果蔬,主食粗細搭配,運動量力而行,推薦游泳、打太極拳、散步等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