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圓 姚相
去年5月和今年年初,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了兩份關于“消除貧困”的調研報告:《企業報告是否有助消除貧困?》(Can corporate reporting help end poverty?)和《針對貧困的企業信息披露》(Corporate reporting on poverty)。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議程中的第一個目標,我們需要在2030年前實現“No Poverty”(消除貧困),這兩份文件旨在推進這一議程,探討企業如何更好地通過報告對這一全球性目標做出貢獻。
企業報告對消除貧困的積極作用
《企業報告是否有助消除貧困?》首先肯定了企業報告確實有助于消除貧困,因為報告可以提升這一過程的透明度,方便分析成效和及時調整策略以更好地貢獻于目標。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企業參與消除貧困是企業與社會的共贏,企業在消除貧困上不應只是做慈善公益或者社區參與,而是將其視為可以推動企業戰略升級和商業機遇開發的議題。
該調研從GRI數據庫中2016年發布的G4報告中隨機取樣,兼顧了地區、行業和企業大小的平衡(超過25個國家和30個行業),共選取了107份報告,其中72%的企業都報告了其在消除貧困上的影響。調研報告對它們披露的內容進行了歸納,發現不同企業在消除貧困方面所報告內容大致可分為六種類型:公益慈善、社區參與、企業風險、運營環境、直接/間接經濟影響、商務拓展。值得強調的是,這些內容通常也是高度互相關聯的。在所有披露了消除貧困相關信息的企業中,80%使用了GRI框架中現有的披露項,但選擇的披露項和指標不盡相同,橫跨治理、經濟、環境和社會各個板塊共88個披露項。
該調研報告針對這六大議題,將企業披露的背景情況、內容、存在的問題等等逐一進行了分析,還選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享,為讀者提供更全面和生動的介紹。比如文件中提到的南非大型企業Woolworths,它在其報告中對上述六大方面采取的相應行動和績效影響均進行了披露,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有所側重并突出優勢。這份文件重點指出在“直接/間接經濟影響”和“商務拓展”這兩個方面,公司可以考慮加大投入,以加速扶貧目標達成的方面:
1.該研究總結了三類與消除貧困相關的直接/間接經濟影響,包括:提高當地就業率、為當地社區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及納稅或其他直接資金投入。從這些角度看,企業可以通過給雇員、供應商和其他商業相關群體帶來的經濟效益產生更大范圍的影響。通過審視在消除貧困問題上的直接/間接經濟影響企業可以在這一領域發揮乘數效應,借助其商業運營活動逐步改善貧困問題。尤其是在間接經濟影響方面,企業應該更加重視,主動關注,而不僅僅把其視為運營的一個“副產品”。
2.除了“直接/間接經濟影響”之外,企業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應該是在“商務拓展”上。領先的企業已經通過創新以及開發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推動包容性價值鏈的形成,為小微企業高速成長提供產品和服務等方式為消除貧困助力。這一方式既能從根本顯著改善貧困問題,又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事實上,已經有很多相關分析表明,企業可以通過在醫療健康、流通性、能源、住房、食物、農業、基礎建設等領域幫助貧困人口,彌合貧富差距,創造更多的財富。然而調研報告所分析的企業中,只有不足兩成的企業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相關的信息披露。未來企業應該更加關注包容性市場和價值鏈,從商務拓展層面溝通企業在消除貧困方面的重大影響。
文件最后也對企業以及其他關鍵利益相關方,如政府政策部門、信息使用群體以及報告標準和工具開發機構,提供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通過各方通力協作,最大化發揮報告的價值和效用,加速消除貧困。
進一步提升企業報告水平
基于前面的現狀和問題分析,《針對貧困的企業信息披露》為企業如何更好地報告消除貧困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意見。企業對“消除貧困”目標的貢獻體現在其商業活動和商業關系中,一般可分為四大領域:工作場所、供應鏈、市場、外部運行環境。針對每個領域,文件羅列了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以及可以采取的行動,例如提供就業機會和保障工作者權益(工作場所),識別并消除供應鏈中的剝削活動(供應鏈),開發包容性的產品和服務(市場)以及可持續性意識提升和公眾倡導(外部運營環境)等等。
此外,文件也羅列了GRI標準中已經識別出的與貧困相關的所有披露項,并與以上四大領域中每條具體的建議相關聯,便于企業在報告中結合自身活動和影響進行參考,并推薦了其他相關的國際報告框架和工具,包括《SDG指南》(SDG Compass)、“Business Reporting on the SDGs”(SDG商業報告行動平臺)、ISO 26000等等。文件在結尾處總結了五點建議,為企業報告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1.鼓勵企業考慮并報告貧困問題的背景信息(尤其是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其供應鏈和各地區的背景不盡相同需要區別分析),結合國家、區域和全球的發展議程進行商業風險和機遇評估,及其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影響。
2.披露的信息應該是連貫并且可評估的,為進一步的對標比較提供基礎。
3. 企業不應只將目光局限于“消除貧困”這一個目標上,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相互高度關聯,其他16項SDGs中也有很多是能間接促進“消除貧困”這一目標的,企業需要采取整合思維,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貧困問題。
4.企業應當評估所采取行動的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及成果。盡管已經有非常多的工具和技術幫助企業進行相關評估,以結果導向的“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在此尤為重要,可以幫助企業改進做法深化效果。
5.將影響和策略結合起來,以獲得更有效的長期解決辦法,而這和前面提到的影響和成功評估也是密不可分的。
報告中還收錄了三個來自不同行業和地區企業的報告作為案例,供其他企業參考。比如肯尼亞最大的移動通訊服務公司Safaricom,雖然沒有報告與“消除貧困”有直接關系的信息,但在其報告的9個SDG目標中都有和貧困相關的內容。此外,其報告中M-Pesa的例子也說明了如何利用社會投資試點社會的可收益商業機會,從而幫助貧困群體獲得收益。
中國企業的實踐
2013年11月,“精準扶貧”的思想首次提出,成為中國扶貧的基本戰略。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號召下,很多中國企業也已經使用GRI報告框架披露了扶貧方面的信息,與重要利益相關溝通自身為扶貧這一目標所作的貢獻。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在去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使用“G4指南”披露項G4-EC7(當地設施投入和支持服務的發展和影響)來報告扶貧情況。中國移動已經按照GRI標準編制了報告,參考披露項“GRI 413:當地社區”來展示在“精準扶貧”方面的成果。阿里巴巴集團不僅在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使用了相關披露項來報告通過“當地設施投入和支持服務的發展和影響”和“重要的非直接經濟影響”的相關信息,還專門發布了一份2017公益報告,詳細展示了在“精準扶貧”方面的成果和貢獻。
正如在《企業報告是否有助消除貧困?》文件中所總結的,可持續性報告能夠為企業和社會更好地理解商業活動的模式和影響提供先見性和深入性的理解,同時評估企業努力的成果。企業對消除貧困做出可評估的、系統化的解決方法,可以通過“在地區或者辦公所在社區的貧困背景中發展更積極的經濟價值分配策略的部署,或者將消除貧困作為一部分納入公司核心業務”。目前國內外很多企業都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也已經開始公開溝通相關的影響和貢獻,但是效能提升以及共贏模式的探索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正是可持續性報告發揮作用的地方:幫助商業發現并最大化投資改善人們貧困狀況的契機,追蹤影響力,并與利益相關方可靠地溝通它們的作用。”
無論是完成全球性的目標SDGs,還是實現中國在2020年達成全面小康的目標,企業的透明度都至關重要。GRI將持續推進在這方面企業報告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并通過改進該領域的披露項內容、提供更多披露指導、促進多元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溝通等途徑,與企業一道為消除貧困而努力。
編輯|杜娟 juan.du@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