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靈充
[摘要]建國初期,河南省按照中央要求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建立了多個民族自治區和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其中多數構成現在民族區、鄉(鎮)的前身,是完整地分析和理解黨在散雜居地區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樣本。1953年5月成立于河南省省會的開封市回族自治區,正是其典型代表之一,但其相關的文獻記錄卻訛誤頗多。特別是在該民族自治區的名稱及成立時間、行政區劃和轄區人口、撤銷變更的時間和依據等關鍵問題上多有出入。綜合對比史志、論著、檔案等不同文獻來源可以有效厘清真相,還歷史以精準的鮮活和應有的尊重。
[關鍵詞]河南開封;回族自治區;歷史考證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96-03
建國初期,為保障散雜居少數民族平等權利,中央政府頒布《關于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實施辦法的規定》(1952年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1952年8月8日)、《關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數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權利的決定》(1952年8月30日)等一系列法令,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建立了大量的民族自治區和民族民主聯合政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全國性政權后,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社會歷史語境的最初嘗試。河南作為典型的民族散雜居大省,按照中央要求也先后在鄭州、開封、民權等地建立了多個民族自治區和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到1953年,全省民族自治區達到17個。這些層次、面積、分布特征各異的民族自治區,大多演化為后來民族區、鄉(鎮)。厘清這段歷史,對于完整地分析和理解黨在散雜居地區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邏輯脈絡,顯然具有重要價值。而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是目前全國僅有的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其前身——1953年5月成立于河南省省會的開封市回族自治區,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城市民族自治的研究中無疑具有特殊的樣本意義。遺憾的是,這段并不久遠的歷史,卻因缺乏專門考證而逐漸喪失了清晰的輪廓。關于其名稱、區劃、轄區人口和撤銷變更等問題的各種文獻記載相互間多有出人,訛誤頗多。為還原歷史的真實,特逐項考證如下:
一、關于自治區的名稱及成立時間在有關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的記載中,最混亂的當屬區名問題。現有文獻的有關表述主存在多種版本。
(一)順河回族自治區
此說相當流行,相關文獻也多為地方史志等權威來源,文獻責任者甚至包括開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開封市統計局等官方機構。如:開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開封簡志》中載明:“1953年,在回族聚居集中的東城建立了順河回族自治區。”《開封民族宗教志》記載為:“1952年10月,經開封市
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議:籌建順河回族自治區。……5月21日召開慶祝大會,宣告順河回族自治區成立。”開封市統計局編寫的《古都開封五十年(1949-1999)》則稱“順河回族區始建于1953年5月,其前身……經由開封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成立,時稱順河回族自治區。”在邵文杰編寫的《河南大辭典》中相關表述為“……以后又相繼建立了開封市順河回族自治區。”雖然用了“建立”“時稱”“宣告”等不同表述,但無一例外都稱為“順河回族自治區”。
(二)開封市回族區
“開封市回族區”這一簡潔、通俗的說法,在部分權威文獻來源中也經常出現。例如:民政部民政司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第二卷)》就記載為:“……設立開封市回族區。”
(三)開封市回族自治區
該說主要來自相關研究者的著述。代表性文獻包括:馬迎洲等編寫的《河南少數民族史稿》記載:“同年的3月1日、3月20日、5月21日,又分別建立了封丘縣荊鄉回族自治區、民權縣胡集回族自治區和開封市回族自治區。”[6]98張勇等在論文中引述的說法是:“順河回族區的前身開封市回族自治區于1953年5月18日成立。”李尊杰主編的《河南回族區鄉鎮》一書則明確記載:“1953年5月18日至21日,召開了開封市回族自治區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宣告開封市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此外,還存在“開封市順河回族區”“開封市回民自治區”等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代的上述各種文獻說法不一,但50年代國務院、省、市各級的文件檔案卻出奇地一致,都是“開封市回族自治區”。如:《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回族自治區的總結報告》(1953年6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同意河南省更改鄭州、開封兩個市的相當于區的民族自治區的批復》(1956年8月4日,(56)國一內齊字第143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關于撤銷回族自治區改設街道辦事處的批復》(1956年3月1日,(56)會政民壬字第77號)等等。另外,在專門研究開封行政區劃變更的《開封建置志》附表-中,1953年5月以后均為“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由此可見,“順河回族自治區”“開封市回族區”“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其實都是受當前區劃名稱影響導致的機械套用,而“開封市回民自治區”則是以通俗稱謂取代“回族”這一法定正式名稱的誤用,真正準確的表述應為“開封市回族自治區”。
關于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的成立時間,也有不同說法:
張勇等在論文中引述為“順河回族區的前身開封市回族自治區于1953年5月18日成立。”而《河南少數民族史稿》記載為“同年的3月1日、3月20日、5月21日,又分別建立了封丘縣荊鄉回族自治區、民權縣胡集回族自治區和開封市回族自治區。”《開封民族宗教志》則專門詳述了這一過程:“1952年10月,經開封市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議:籌建順河回族自治區。……5月21日召開慶祝大會,倉告順河回族自治區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第二卷)》記載:“設立開封市回族區(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5月18日批準)”綜合分析不難發現,以上不同文獻所述時間上的分歧,應為分別依據省政府批復日期和成立大會正式宣告時間所導致。兩種說法都有依據、都是正確的。規范的表述應為“5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封市回族自治區”或“5月21日,開封市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
二、關于行政區劃和轄區人口
頻繁的區劃調整使得權威文獻關于開封市回族自治區區劃的記載亦多有出人,而轄區人口,更是由于缺乏1953年當地的人口普查資料而出現了多種說法。
《開封民族宗教志》記載:“該區范圍:炒米胡同以北,南書店街以東,財政廳街以南,東至城墻。轄清平鎮、南土鎮、樂觀鎮,共24條街,5490戶,21579人。其中回族9668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4.8%”。.《古都開封五十年》記載:1953年時“總戶數5215戶,總人口24445人。”“其中回族9668人”張勇等學者的論文則引述為:“開封市回族自治區成立時,全區總人口21757人,回族為9668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5%”。
在這一問題上,政府相關檔案也出現了分歧:
《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回族自治區的總結報告》(1953年6月12日)指出:“本市回民聚居于炒米胡同以北,南書店街以東,財政廳街以南,東至城邊,這一帶地區,在行政區劃上,計有清平鎮、南土鎮、鼓樓鎮、樂(觀)鎮等四個鎮,共轄44條街。共有5490戶,21579人,其中回族9668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4.8%,……由以上地區和人口,構成了自治區。”《開封市人民委員會關于更改本市回族自治區的意見》(1956年3月1日)中記載:“一九五三年五月經報請政務院批準建立了開封市回族自治區,該區總人口為20848人。”而《開封建置志》在附表一則列出了開封市回族自治區1953年5月時所轄全部44條街道的名稱。
因為有官方文件作為依據,且已得知全部街道名稱,可以斷定《開封民族宗教志》“共24條街”的說法有誤,應為“44條街”。而轄區人口除《開封民族宗教志》與《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回族自治區的總結報告》相吻合外,其余的幾種代表性文獻相互均有出人。其中,《開封民族宗教志》數據疑似出自政府的建區報告,但因“人志有據,不注出處”,無從考證。如果這一推測屬實,則二者實為同一文獻來源。如此,依照“孤證不立”原則,則《開封民族宗教志》數據的可靠性與其他代表性文獻之間實無本質區別。但是,若按9668人占45%的比重,根本無法得出總人口21757人的結論,因此,張勇等學者論文所引數據明顯有誤,此說可以排除。而有關文獻所涉及的回族人口均為9668人,人口比重為44.8%左右,由此可推知全區人口應為21579人,而不可能是20848人,更不可能是24445人。相比之下,《開封民族宗教志》和《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回族自治區的總結報告》的數據顯然更具說服力,在無更可靠的文獻數據出現之前,應予采信。
三、關于自治區撤銷變更的時間和依據
各類民族自治區的撤銷變更是建國初期民族工作由初步探索邁向完備成熟的重大轉折,但對于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的撤銷變更情況,權威的專門史志文獻都缺乏明確的記載。《開封民族宗教志》僅一句帶過:“1956年根據河南省人民委員會《關于民族鄉、民族鎮、民族區的名稱問題的通知》,順河回族自治區改為回族自治區。”《河南省志·民族志》中甚至根本沒有相關記載。
現有關于開封市回族自治區撤銷變更的記載,出人最大的是撤銷和變更的時間與法律依據。
《開封簡志》中注明1955年12月就根據省民政廳(55)6596號文件“擬訂撤銷”,1956年3月21日開封市人民委員會(56)會政392號文件“回族自治區改為順河回族區”,1956年8月建立“區人民委員會”。《河南少數民族史稿》的記載為:1956年“9月1日,還轉發了《國務院關于同意河南省更改鄭州、開封兩個市的相當于區的民族自治區的批復》。……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又發出了《關于建立民族區、民族鎮、民族鄉的補充指示》,……鄭州、開封兩市的區級回族自治區……可一律改建成民族區”《中國的民族鄉》一書中提到1956年10月6日的《關于更改相當于區和相當于鄉的民族自治區的補充指示》規定:“三、過去在城市內建立的相當于區的民族自治區,可以改為民族區。”《開封建置志》中則提供了河南省民政廳(55)6596號文批復的內容,即:開封市建立16個街道辦事處,120個居民委員會,其中回族自治區不設辦事處,轄10個居委會;開封市人民委員會(56)會政392號文件內容,即:“回族自治區改為順河區”;還有1956年8月4日國務院(56)國一內齊字第143號批復:結束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建立區人民委員會。而1956年3月5日開封市人民委員會(56)會政字293號文件《關于更改本市回族自治區的意見》中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55)國秘字二五○號關于更改相當于區的民族自治區的指示第七條對于在城市內建立的民族自治區,在設區的市將自治機關結束后,成立區人民委員會;在不設區的市,將自治機關結束后設立街道辦事處及憲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精神和本市民族情況”提出更改意見。
綜上可以確定,開封市回族自治區的撤銷和變更是一個過程:1956年3月5日開封市人民委員會(56)會政字293號文件提出更改申請,3月21日發布(56)會政392號“回族自治區改為順河區”,6月7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向國務院提交(56)會政民壬字第115號《關于更改相當于區的民族自治區的報告》,8月4日國務院(56)國一內齊字第143號批復予以確認。至此,撤銷變更工作全部完成。
在此澄清和考證上述史實,既是為了正本清源保證學術研究應有的嚴謹,避免以訛傳訛,也是出于對于歷史的尊重,紀念黨和政府以及親歷者曾經的功勛以及在特定時空條件下推動和創造歷史的百姓的熱情。失去細節將使歷史面目全非,流于空洞將使歷史失去生命。遺忘本身也是一種背叛。謹望上述瑣碎的羅列和梳理,能夠還歷史片段以應有的鮮活和生動。
參考文獻:
[1]開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開封簡志[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趙家珍.開封民族宗教志[M].香港:天馬出版社,2000.
[3]開封市統計局.古都開封五十年(1949-1999)[Z].濟源:河南省濟源市河合資料印刷廠,1999.
[4]邵文杰.河南大辭典[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5]民政部民政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第二卷)[M].北京:測繪出版社,1987.
[6]馬迎洲等.河南少數民族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7]金炳鎬,張勇.中國城市民族區運行現狀的調研報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27(4):25-31.
[8]李尊杰.河南回族區鄉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9]劉云五.開封建置志[M].開封:開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9.
[10]開封市人民政府.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回族自治區的總結報告[B] .開封:開封市檔案館檔案,1953.
[11]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民族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沈林.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