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安徽省懷寧縣居民何某與張某系相鄰兩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2015年上半年,張某在網上發布信息,出售其取得的面積175平方米的回遷安置房屋(房屋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同年9月,租住在該安置房附近的何某,從網上看到該套房屋售價為25萬元的信息后,聯系張某現場查看了房屋,雙方磋商買賣;張某告知何某該房屋為回遷安置房,沒有房產證書和土地所有權證書。雙方最后商定,何某向張某支付定金3萬元,張某在出具的收條上注明:余款付清,簽訂房屋買賣協議。此后不久,雙方最終因房屋價款意見達不成一致,而未簽訂房屋買賣協議。2016年9月,何某要求張某返還定金,張某認為何某耽誤了其賣房時機,致其遭受損失而不同意返還,何某在與張某多次協商不成后起訴到安徽省懷寧縣人民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為: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張某在網上發布信息發出要約,向不限于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社會公眾,公開出售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的回遷安置房屋,對糾紛的產生具有過錯。雙方未就房屋價款達成一致,房屋買賣合同未成立,且因涉案房屋土地為集體所有,致雙方房屋買賣目的不能實現,張某繼續占有何某預付定金的依據已喪失,應予返還。法院在調解無效后依法作出判決,張某在判決規定的履行期內自覺履行了義務,何某終于收回了3萬元定金。
法官提示:農村集體性質土地上的房屋買賣,只能在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進行,否則買賣行為違法,合同無效。如買賣雙方私下完成交易行為,則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此類房屋購買后不能合法轉讓過戶,屆時購房人會面臨既無法取得房屋產權,又不能及時索回房款的尷尬境地。
(北京錢續坤吳傳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