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 湖南 長沙 410116)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分析
■王鋒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湖南長沙410116)
當前,我國各個地區的土地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問題,使得生態環境質量較差、景觀受損,甚至造成嚴重的水污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開展土地整治,對生態型土地進行科學、有效的整治規劃設計,積極開展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工程,逐漸改善農村耕地狀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提高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水平。本文分析了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和相關原則,闡述了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內容。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對于土地項目的整治規劃力度持續增大,政府對于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很多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效,然而在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方面,生態景觀技術指導和設計理論不完善,受到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限制,造成新農村建設毫無特色,規劃設計千篇一律,所以應特別注意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應用功能和效益,維護良好的鄉土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是一項非常專業、復雜的項目,其涉及政策、技術、經濟、自然等各方面內容以及農田水利、土木工程、水土保持、土地生態學、土地資源學等專業和學科知識,通過這些學科知識理論進行指導和支撐,從而綜合、科學、有效地整治村、林、路、水、田等工程項目。生態型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土地項目實地勘察、預算編制、規劃設計、竣工驗收、項目實施等內容,特別是規劃設計對于生態型土地整治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在具體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綜合效益最大化,生態型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評估生態型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時應特別注意這三點,并且生態型土地整治時,應實現社會可接受性、生態平衡性和最大經濟效益,從而達到最大化的總額和效益;
其二,提高土地生產力,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是生態型土地整治的關鍵,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改良土壤肥力,完善農田生產基礎設施,增加土地產出率和土地利用率,全面提升土地生產力;
其三,因地制宜,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應基于當地的農田產出情況和實際地形地貌,例如,渝西緩丘平壩工程,在對該地區進行生態型土地整治時,其旱地主要是水平梯田,條田平整,水田主要是歸并田土坎,該地區屬于低山巖溶坡地,所以在生態型土地整治時,可以一坡改梯,減緩或者防止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對于某些地區還需要爆破客土或者改土,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
其四,公眾參與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生態型土地整治關系著國計民生,對于廣大人民切身利益有著直接影響,所以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時,應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由公眾參與對生態型土地整治形成集體選擇,而政府也應尊重集體選擇,使公眾參與和政府抉擇實現利益統一,一方面提高生態型土地整治效益,另一方面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其五,做好溝通協調,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林業、水利、交通、農業等部門的資金投入,然而不同部門對于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計劃不同,所以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個部門的規劃建設內容,如農業規劃、交通規劃、水土保護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村鎮保護等,對生態型土地整治進行全面分析,避免土地項目的重復投資,并且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時,要做好不同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順利進行。
2.1溝渠設計
生態型土地整治時,由于混凝土溝渠不利于水中生物的繁殖和棲息,嚴重影響了水中生物對于自然水體的自凈作用,所以溝渠設計最好采用天然工料,一方面天然工料為多樣化生物提供棲息地,另一方面使鄉村景色和天然工料融為一體,構建自然的景觀美。同時,優化溝渠邊坡設計,減少溝渠中水位的高低變化,最大程度地降低水流對于溝渠的沖刷作用力,合理控制生態沖擊,并且溝渠設計為凹凸不平形狀,改善溝渠水中生物的生存環境,提供多樣化、穩定的棲息環境,有效穩定溝渠自然生態環境。另外,將生態板合理鋪設在溝渠中,設計螺紋形狀的溝渠邊壁,改善各種動植物的棲息環境,使小蟲子、青蛙等動物能夠安全、自由地通行。
2.2農田景觀設計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時,應特別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重新歸整和保留各種景觀要素,結合不同生物類群的生態學特性,根據生物學理論知識,實現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共存,構建穩定的生態農業系統,按照不同生物類群的生態位,使不同生物相得益彰,互生互助,充分利用礦物質元素、水分和太陽能等資源,構建一個多序列、多層次的產業結構,提高生態型土地整治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結合不同環境的差異性和不同類型生物,基于生態島嶼結構和生態邊界結構,優化農地結構設計,例如,農田防護林設計,在道路和河流兩側,對灌木、喬木進行搭配種植,在農田環境中保留原有的景觀原則,合理規劃農田緩沖帶,還可以修建適當的農業基礎設施,一方面保護生物多樣化,為不同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另一方面為農事耕作提供便利,對池塘、河流周圍歸整和保留2~3m范圍土地,對自然濕地環境進行有效保護。

圖1 田間路生態孔
2.3田間路設計
生態型土地整治過程中,在設計田間路時,若設計大范圍的混凝土農田路,不僅會阻礙農田土壤的順暢呼吸,而且會影響微生物和小型動物的正常棲息,甚至草木不生,合理控制大自然氣溫變化。同時,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時,采用土石材料鋪設田間路,一方面田間路鋪設時應盡量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維護路肩草木的生長生存。在田間路路基下方設計生態孔,孔徑約20cm,各個生態孔要保持100m的距離,如圖1所示,為農田路兩側的生物提供順暢的通道,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2.4湖泊、河流設計
生態型土地整治過程中,應保留當地的河流溝渠,對部分堵塞河床進行有效地人工開挖,實現河流的暢通流動,實現河流生態系統的循環暢通,為各種生物提供一個穩定、開闊的生存環境。河流和湖泊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公眾的意愿,基于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原有的湖泊、河流和池塘,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而且構建穩定的生物群落,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還要注意在湖泊和河流周圍歸整和保留出一段低洼區域,為不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2.5生態新社區設計
生態型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生存環境和居住條件,充分借鑒當地的住宅建筑布局,特別是傳統住宅項目,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原則,節約住宅項目土地,修建合適的公共活動場所,完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結合當地區中的從業狀態、生態水準以及人口構成,優化住宅空間設計,充分考慮到村民的接受能力,盡量降低造價成本,為人們創造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提高居住適用性。同時,新社區建筑設計應積極利用當地的鄉土施工材料或者生態建筑材料,例如,采用綠色、節能、環保型的墻體保溫材料,合理安裝太陽能光熱或者光電轉換器,擴大建筑屋頂綠化面積,積極節約水資源,提高當地熱資源利用率,構建節約型的生態社區。
2.6城鎮生態空間設計
通過合理設計城鎮生態空間,構建的自然生態體系應滿足城鎮化經濟發展要求,營造生態安全格局,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自然環境和城鎮發展的共生互融,積極引導和保障城鎮化建設。在具體的城鎮生態空間設計過程中,應積極創新設計模式,對城鎮化公共綠地進行合理整治,營造網絡化、多樣化的生態空間,并且依托人工廊道和城鎮道路,在主干道上合理規劃綠化帶,擴大綠化面積,構建綠色通道,使綠色通道和公路林蔭道進行有效連接,構建多序列、多層次的生物棲息空間,改善城鎮自然生態空間。同時,注意保護城鎮河流生態環境,保持城鎮生態空間和自然景觀的連續性,充分利用蜿蜒曲折的河流,綠色生態走廊和城鎮建設用地進行有效融合起來,沿著河道建設綠化帶,為人們提供自然、舒適的休憩環境,從而形成有機、可持續的城鎮水生生態廊道。
生態型土地整治應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準則,從多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實現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同進化、互利共生。
[1]許剛.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分析 [J].上海國土資源,2012,01:51-54.
[2]許剛.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分析 [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10:258-260.
[3]谷曉坤,劉靜,張正峰,蔡夢婉,劉偉.大都市郊區景觀生態型土地整治模式設計 [J].農業工程學報,2014,06:205-211.
[4]李燕.淺談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模式 [J].四川水泥,2014,10:111.
[5]范員華.贛南丘陵山區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研究 [D].江西農業大學,2011.
[6]易勝果,吳濤.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J].安徽農業科學,2013,18:7975-7977.
F301.23[文獻碼]B
1000-405X(2016)-9-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