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8年,是全面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亦是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開局之年。開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航程風浪迭起。2月,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系統性調整。3月,在美國單邊主義主導下,貿易戰全面升級;同時,敘利亞政治沖突不斷激化,讓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容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17日,中國2018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的公布就格外引人注目。
一季度GDP為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超過了全計劃增速6.5%;從產業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5%,為這個數字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正在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而6.8%這個數字和去年四季度持平,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到6.9%。所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的結構性變化大大增強了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階段,這樣的穩定性和韌性將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的有力保障。
說到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性的變化,還有一個數字值得關注:今年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275億元,同比增長9.8%。在這個數字的背后,是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8%,相當于增加了將近20%,消費已連續第五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早已從多年以前主要依靠如“鐵公基”的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一起拉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也印證了這一點:消費支出穩定增加,商品消費不斷升級,服務性消費的范疇持續拓展,同時各種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也在蓬勃發展。從消費意愿來看,化妝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的同比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6.2和3.4個百分點,消費升級類商品繼續受到市場青睞。截至今年2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攀升至124,創下近25年來新高。從消費能力來看,一季度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比上年同期縮小0.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較城市居民快1.1個百分點,居民收入的平衡增長有望為消費引擎注入持久動力。各方面數據表明,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消費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消費需求旺盛的同時,服務業的表現也同樣亮眼:一季度,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6%,比2017年增加了將近3%,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也從去年的51.6%增加到了56.6%。其實這樣的變化也得益于消費結構的升級,當中國人均GDP不斷地持續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消費市場不斷增大,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與空間。服務業持續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其意義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所說:“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作用的結果,也是調結構、促升級各種政策作用的一個成果。”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正在逐步擺脫對需求側政策刺激的依賴,初步形成基于供給側改革紅利的新韌性,正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期,美國的一系列國際貿易動作,讓第一季度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引人注目:一季度我國出口額3.54萬億元,增長7.4%;進口額3.21萬億元,增長11.7%;貿易順差3261.8億元,收窄21.8%。中國正從出口大國轉向出口和進口并重的大國,不久前,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工商峰會上表示,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還將在上海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這種開放的態度正是為全球分享發展機遇提供新的平臺,進口貿易的增加正是中國通過擴大進口承擔更多大國責任,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對中國自身而言,這樣的貿易平衡更有利于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在持續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的數量仍將處于增長態勢,對外貿易的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比如將增加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樣的一個開局之年的第一個季度的經濟數據給予了我們足夠的信心。正像這份春季報中讀到的那樣,中國經濟具有足夠大的體量,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回旋余地。盡管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盡管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亟待解決,但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