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把優化服務作為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的重要抓手,圍繞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營造親商安商環境要求,優化行政審批流程,縮短行政審批周期,靶向解決實際困難,推動民間投資加快落地。
堅持把促進民間投資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一是出臺《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優化行政審批流程促進行政審批提質增效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優化企業投資審批服務工作實施細則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簡化《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以外的工商產業(含房地產)投資項目審批流程,保留土地供應、規劃方案、初步設計、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五個主要辦理環節,將企業投資項目行政審批時限壓縮到50個工作日內,并實行首問負責制辦理。二是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分12批取消行政審批事項317項,下放364項,一般性審批事項承諾辦理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30%以上。三是簡化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流程,在項目核準時對招標方案、節能評估文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文件等一并審批。對除關系公共安全、生命健康、建筑質量、環境保護、金融安全外的一般性行政審批,要求在法定時限內承諾提速1/3以上。各區縣也結合實際積極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如銅梁區“幫”、“扶”、“服”主動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又如大足區圍繞“簡、放、優、限”四個字做文章,出臺《大足區簡化審批工業企業投資項目建設手續的意見(試行)》,工業投資項目建設前期手續前置要件由169個簡化為113個,辦理時限由329天縮短到60天以內。將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時限限定為3天辦結,備案時限限定為當天辦結。
依托投資項目在線服務監管平臺,堅持“制度+技術”雙向推動,不斷提升政府服務效能。一是全面推進投資服務網上辦理。建立“日掃描、周調度、月通報、季分析、年考評”的工作機制,推動全市各級行政審批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流轉,實現應上盡上、全程在線,一網審批、全渝通辦的“一條龍”服務,推動打通“放管服”改革的“經脈”,有效促進行政審批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已累計辦理項目2萬余個、總投資8.3萬億元。二是嚴格規范化監管水平,依托市政府網審平臺橫向聯通各部門、縱向貫通各區縣,把部門審批事項串起來、辦理進度曬出來、工作時間亮出來,變內部監管為全面監督,確保所有辦理過程上網運行,做到全程透明、可追溯、可監督,倒逼審批改革。三是民間投資重大項目納入市政府調度范圍,建立了全市重點項目建設逐月調度機制。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各種“卡點”、“難點”問題,市政府督查室開展專項督查,確保“應減盡減、應免盡免、特事快辦”。各區縣也相應完善制度體系推動民間投資落地,如大足區“保姆式”服務促進民間投資項目落地,專門成立了服務中心,通過建立“明確一個項目、一名區級責任領導、一個目標、一張工期表、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以及各責任單位“定項目、定任務、定進度、定措施、包發展環境”的“四定一包”責任制,對入駐園區項目在前期手續辦理方面實現全程代辦和跟蹤跑辦,落實專人對企業備案(核準)等手續辦理實行“一對一”、“點對點”保姆式服務,堅持做到“問題不過夜”,及時解決企業拆遷、土地、資金、建設配套等問題。同時,審批職能部門在立項、用地、設計等審批環節提前介入,確保項目審批一次性通過,保障民營企業投資項目能夠及時落地,得到了民營企業的高度認可。又比如兩江新區對招商引資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四類服務推進“投資審批綠色通道”建設。“容缺受理”服務,即主件申報材料具備,申請人承諾限期補齊便可先行受理審批事項;“專員協辦”服務,即由園區和招商部門指定服務專員,全程跟蹤協辦審批手續;“預約辦理”服務,即辦公時間外,申請人可預約窗口提供延時加班服務;“聯審聯議”服務,即由政務中心召集部門聯審會議,對企業審批疑難問題特事特辦。
探索推進市場化幫扶手段,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采用“產業+資本”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激發投資活力。一是改革財政資金分配方式,通過整合工業、商業、農業、科技、文化、旅游等專項資金,采取同股同權方式打造高度市場化的母基金。“變補為投”設立規模125億元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按1:3比例,與社會資本設立專項子基金24支,規模240億元,帶動其他社會資本跟進投資112億元,引導民間資本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二是設立800億元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頁巖氣、高端交通裝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集群發展。設立創投引導基金,構建覆蓋中小微企業發展各階段的多層次股權投資基金體系,拓寬創新類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促進一大批民間投資項目加快推進。如先后出臺了《重慶市中小微企業轉貸應急周轉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重慶市中小微企業轉貸應急周轉資金使用管理操作細則》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1+16”的工作機制,即1家資金管理平臺,16家合作銀行的運行模式,建立了重慶市中小微企業轉貸應急周轉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