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源自哪里?梁建章指出,假定制度與技術條件等不變,人口的規模和結構將成為決定經濟創新的關鍵因素。未來的國家競爭,將主要在激烈競爭的創新領域展開。相比而言,人口大國更易獲得規模龐大的市場和人才儲備,從而在創新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梁建章是攜程網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他是互聯網行業中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也是我國長期致力人口學研究的學者。他曾多次呼吁要重視人口對于社會創新的影響,日前又與人口問題研究者、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黃文政共同出版了《人口創新力:大國崛起的機會與陷阱》一書,希望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最新的經濟學理論,深入探討人口危機、老齡化對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對中國現行的人口、教育和城市化政策也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梁建章認為人口跟創新的關系可以用三方面效應來表述:第一,規模效應;第二,集聚效應;第三,年齡結構效應。
首先,人口具有規模效應,即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創新力越強,這主要體現在制造業、服務業和創新產業上。
以制造業為例,如果是制鞋、制衣可能規模效應并不大,但若是高端制造業,比如建一個固定工廠或是高鐵、大飛機,一個小的國家、小的市場顯然不易支撐這樣一個巨大規模效應的產業。
電子商務類的服務業,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因為其固定成本投入非常大,如果要做一個像阿里巴巴或者像攜程這樣的網站,需要投入幾千個研發工程師。
現在看來,大國的一些創新行業在時間上也因為具備很大的規模效應,從而導致其能夠更加領先于小國的公司。比如美國,正因為它擁有世界上發達國家里面最大的市場,所以就擁有很多比較成功的創新企業。
其次是聚集效應,人口分布越集中,人際交流就越密切、相互學習也越方便,因此,城市越大,創新力越強。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越大,其人口越多,最大的城市應該就是這個國家創新力最旺盛的地方,也聚集著最多的人才、最多的人口,這是正相關的關系。
再次是年齡結構效應。人口日趨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短缺、經濟活力下降,從而抑制創新。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新注冊企業還比較多,但到了90年代,新注冊企業就下了一個臺階,創業活力下降了很多,創業型企業的缺失對日本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再看日本人口結構狀況。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二戰以后,日本進入低生育期,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上世紀90年代甚至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而且,從整體情況來說,日本創業的活力指數也是最低的,尤其可以看到日本30歲人創業的活力還不如50歲的人。
除了日本,在對其它發達國家的數據研究中也可以發現,越是老齡化指數高的國家,或者是其勞動人口里平均年齡越高,抑或老人占比越高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創新活力就越低,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
比較中國跟日本的人口結構變化則會發現,中國現在的人口結構非常像35年前的日本,未來的老齡化會非常嚴重。所以,如果不能及時糾正人口結構,未來我們的創新會不會走入類似日本的陷阱,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但由于人口規模的變化相對緩慢,導致該問題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也缺乏充分討論。梁建章、黃文政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中國應盡快放開生育,推出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最主要的是生育補貼與減稅;同時,加強幼托機構建設、推動教育改革和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