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
摘要:隨著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完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正面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但在基層事業單位中,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國有資產管理不規范,資產得不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具體實施細則不夠全面、具體,可操作性不強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了一些措施及對策。
關鍵詞:基層事業單位 國有資產 管理
近年來,隨著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完善,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證書的下發,到2016年資產清查時對事業單位各項資產的全面管理和清查,再到每年不斷精細化的年度國有資產報表,國有資產報表和決算報表也進行了有力銜接。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正面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管理越來越趨于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但由于事業單位眾多、情況復雜,特別是基層事業單位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在對資產的占有、使用、配置、投資以及處置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
(一)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
對于基層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大多數是由財務人員或其他人員兼職進行核算和管理的。這些人員在管理國有資產的過程中,受本職工作的局限,缺少全面性和專業性,導致事業單位的資產得不到有效利用和科學管理。再加上有些管理人員由于年齡偏大,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缺乏基本操作技能,對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也是忙于應付,不能有效發揮信息化管理的優勢。
(二)國有資產管理不規范,資產得不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對基層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本應做到職責明確、程序詳盡、制度健全。但受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的制約,這些都未能得到有效實施,對國有資產的日常管理也幾乎為零。致使有些金額不大、易于攜帶的資產會出現隨人帶走的現象,給事業單位的資產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有些發達地區或實權部門的資產更新換代較快,淘汰下來的資產閑置率較高,而有些貧窮偏遠地區和弱勢部門的資產卻嚴重匱乏,資產未能實現跨區域、跨部門間的調劑或共享,得不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積極推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還只是一紙空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家資源的閑置浪費、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
(三)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實施細則不夠全面、具體,可操作性不強
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和擔保,對國有資產采購、使用和處置等有關事項,無規范的流程和統一的執行標準,某些方面的實施細則也不夠全面、具體、可操作性不強,專業性術語晦澀難懂,再加上單位負責人和資產管理人員,受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影響,在規章制度、規范性文件的解讀上出現偏差,有時還會出現大相徑庭、南轅北轍的現象。
(一)對國有資產管理概念認識不夠和學習意識不強
現在的國有資產的管理就是對事業單位各項資產的全面管理。對國有資產的全面管理不僅體現在實物資產,固定資產,還包括流動資產、對外投資、無形資產等非實物資產,并且管理的內容也涵蓋資產的各個不同環節。大多數基層事業單位領導者和資產管理者受固有思想的影響,往往認為國有資產管理僅僅是管理實物資產和固定資產,管理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而認為流動資產及其他資產是財務管理的事情,與國有資產沒有任何關系,忽視了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再加上學習意識不強,主動積極性不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又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對政策法規和文件精神也是一知半解,認為那些實物資產又走不了、跑不了的,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沒有形成一個正確有效的概念,在管理上也就會出現聽之任之的現象,造成資產國有資產管理的無序狀態,產生了國有資產管理的盲區和真空地帶。
(二)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監督力度有待提高
在基層事業單位中,國有資產管理是“財政部門-主管部門-事業單位”三級管理模式,財政部門對實施綜合管理,主管部門做好監督管理,事業單位進行具體管理。在基層實際監管過程中,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主管部門或單位自己來完成,這樣做增加了工作的靈活性,便于根據工作需要重點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但實際上,財政部門將日常的、非重點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交給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后,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自己監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監督管理力度明顯下降。各基層單位把大部分的資產管理工作交由財務部門進行,而財務部門人手缺乏,素質參差不齊,只是管管資產的賬目,而不進行具體的資產管理與運用。因此導致很多事業單位在進行資產管理時,該政府采購的沒有政府采購,該處置審批的沒有審批,甚至有些資產的使用投資、出租出借和處置審批等,財務部門根本就不知道,就這樣在沒有及時辦理相關手續或在手續不完善的情況下,就對國有資產進行了相應處理。
(一)加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力度,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充實人員配置及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水平
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單位應不斷建立完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制,明確資產監管責任,責任到人。并且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作為事業資產綜合管理和監督管理職責的責任人,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應爭取當地政府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隸屬于財政部門,直接對基層事業單位實施監督管理。
加強事業單位領導、資產管理員和財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和思想素質教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技能,特別是要求財務人員精通會計法規和會計制度,不僅要掌握會計業務處理程序和核算方法,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還要能夠熟練操作電腦,靈活運用各類軟件,滿足資產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樹立高尚的職業操守和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自覺強化責任意識、大局意識、風險意識,營造積極向上、誠實守信的單位文化氛圍。
(二)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
事業單位向財政部門申請用財政性資金購置規定限額以上資產的,先編制資產購置計劃,財政部門審批同意后列入單位的年度部門預算“一上”草案,由財政部門在批復部門預算時統籌財力綜合考慮。事業單位用其他資金購置規定限額以上資產的,報主管部門審批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備案。
做好國有資產的財務管理工作,準確體現資產的真實價值。同時,加強對資產的實物管理水平,使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密切結合,要完善實物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賦予每個實物一張卡片,從資產預算購置到報廢處置的整個生命周期,對資產實物進行全程跟蹤管理。保證資產管理中賬、卡、物相符,資產設備清晰,杜絕虛增資產、資產流失和賬實不符問題。
(三)對資產實行動態管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系統信息化
對本單位、本部門的資產實行動態管理,提高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將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規范固化為數字化的程序,及時將資產變動信息錄入管理信息系統,依靠這些數據來實現查詢統計、優化分析、共享共用并輔助決策。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國有資產統計和信息報告工作,提高資產管理效率和效果,實現對事業資產的信息化、精細化、數字化的管理。
(四)建立完善有效的國有資產內部控制體系
建立國有資產的內部控制體系,從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到資產的對外投資和出租出借等,每個業務流程、每個風險點、關鍵控制環節及采取的措施都進行了細化、量化,規范地按照相關程序流程進行,實行分類管理,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權限,確保資產安全和有效使用。
只有提高國有資產相關者的專業知識和思想素質,加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力度,完善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率,才能提升基層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水平,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安全高效,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國家、社會和人民。
[1]周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OL].財會學習,2018(08):125-126[2018-03-15].
[2]蔡海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7(1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