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目前國內教學改革的局面,教學實驗與教學方法乃至教學模式都有一定的發展前景,然而生成有影響力的教學流派卻成為一個難題。從國內外已形成并具有較大影響的教學流派生成機制來看,國內應該要從以下幾個著力點進行研究并改進,即要有長期的教學實驗、強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教學流派的多元化。這三者能夠為生成教學流派提供實踐基礎、理論基礎以及發展動力。
關鍵詞:教學流派 教學實驗 教學模式
教學流派是指一些教學主張相近、教學風格相似的教師在教學藝術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影響的教學派別①。教學流派有幾個基本方面:一是理論方面,即對教育及其規律的理解,有其獨特的教學主張;二是有特殊的教學模式,形成獨特的教學環節;三是有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體系和基本方略,如具體的方法、步驟、技術等;四是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專家及其研究隊伍。
國內教學流派已具有一定的發展,從每一個教學流派生成的過程來看,都要經歷從教學實驗-教學法-教學模式-教學理論(教育家)這樣一個歷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流派、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流派、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教學流派等等。人們大都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進行研究,由于在宏觀上深入考察不利于中國當前教學流派形成的文化背景,而在微觀上細致探討教學流派并分析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局限性。本文是從微觀上進行探索,并且是針對教學流派的生成著力點進行探討。通過對相關期刊的研究內容中可以了解到:都是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進行分析。
在實踐的層面上,我們要統籌把握有影響的教師及其教學流派形成的歷史背景、成就的條件和機制,總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尋求和逐步完善成新的機制,發展新的教學流派,從這一角度推動優秀教師、有能力的人才及其群體的形成,推動課程改革發展的步伐。
在理論的層面上,教學流派是教學理論中的關鍵內容。這就要既運用教學理論來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指導教師專業的發展,又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教學經驗進行理性分析,加以理論總結,以豐富教學的風格。
當前,國內教學模式有十幾種,每種都有一定理論與實踐的支撐,發展成為教學流派的相對較少。相比較于國外的建構主義教學流派和結構主義教學流派的影響廣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持久的教學改革實驗
教學流派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驗的統一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教學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實驗,許多具有改革性的教學模式陸續發展起來。研究表明,當時有影響的教學法120種,其中具有較大影響的17種,但是現在堅持不變的的教學法實驗越來越少。因此發展成為教學流派的較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沒有堅持教學實驗。從前人的分析情況研究來看,生成的關鍵還是要看是否具有有力的教學實驗基礎,而且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國外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柯夫,從1957年至1977年將“教育與發展”作為課題,堅持進行了20年的教育科研與教改實驗,最后形成了有名的教學流派。有的教學實驗正式實驗算起已超過30年,如自學輔導教學法開始于1965年、情境教學法正式實驗于1978年、六課型單元教學法起步于1979年、嘗試教學法從1980年開始實驗②。教學流派形成的現實要求就是要有堅持從實驗,從實驗中發現可行教學方法乃至教學模式。這既是形成和發展教學流派的前提,也是符合教學活動本身的哲學基礎。
(二)強化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
借助當今我國教育改革這一大好形勢,應該加快發展當前教學改革首先形成教學模式,進而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流派。我們要關注現有的教學改革與從實驗中發展而來的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F在,國內公認的教學模式有10種,分別是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法、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黎世法的異步教學法、張熊飛的誘思探究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王敏勤的和諧教學法、張思中的十六字教學法、馬承的三位一體法、顧泠沅的青浦實驗法、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③。
但是目前在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上還存在不足。導致一些教學模式很難發展成為教學流派。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理論來源于桑代克的學習遷移理論,理論基礎首先包括哲學層面: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導航,人的認識不可能離開實踐,嘗試教學本質是以嘗試為核心形成的多層次、反復嘗試的練習系列,即嘗試、認識、再嘗試、再認識,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實際上也就能回應“為什么進行嘗試教學”。其次,教育學層面:教育學基礎是現代教學論思想,提倡以學生為主,提倡學生自學,以這一理念改變了傳統注入式的方法,體現了教學的過程中,焦點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適應了現代教學論思想的本來要求,從教育學的層面理解和知道嘗試教學的意義。再者,心理學層面:心理學基礎主要是學習遷移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兩大理論。前者是指前后兩種學習之間存在的或促進或抑制的影響。因為學習遷移的規律存在才使學生在老師沒有教的前提下仍能完成嘗試教學的過程,實現了學生主觀的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以及其他無關智力因素的遷移,正因為有學習遷移的存在,才為學生嘗試自己學習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也就是為自學提供了可能的基礎。后者最近發展區理論,是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已然獲得的心理機能的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學生在別人幫助下才可以具備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嘗試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出題目之后,讓學生自己先嘗試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正是為學生創設了最近發展區,促進他們產生一系列內部的發展動機。正因為有最近發展區,學生通過嘗試教學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前者證明學生能夠嘗試,后者證明通過嘗試能夠成功。邱學華的理論創新之處在: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其理論基礎不僅堅實而且強有力。嘗試是基礎、成功是關鍵、創新是目標。并且是“先自己學后由教師教、先嘗試后引導、先練習后講解”。它不同于以往“教師無目的的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因學論教、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通過內在規定性的教學程序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于教學流派發展的重要性。其是流派生成與發展的核心力量。教學模式的改革要與理論基礎相互統一,才能生成教學流派。因此,在強有力的理論基礎之上改革教學模式能夠促進教學流派生成,同時,教學流派的生成與發展必須具有教學模式的改革這一動力。二者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促進。
(三)教學流派的多元化
每一種教學流派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強化教學流派的個性化與特色化即促進即流派的多元化④。教學流派之間的共存不僅能夠有利于強化每一個流派自身的發展,更能依據現實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模式。
嘗試教學試驗已經證明嘗試教學理論的優越性,有利于教育質量和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為培養學生素質創造了有效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的嘗試精神和學生形成探索創造的精神;有利于課堂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教師素質的提高,靈活應對學生嘗試活動中的各種“奇思妙想”,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質。然而,任何一種教學理論都不可能映射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方面,它們都有一定的可行性范疇,嘗試教學理論的不足之處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較低年級的學生和老師要逐步應用;一般不能應用于概念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的要求較高;不適用于舊課的回顧。因此,國內應該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教學流派出現并繁榮我國的教學流派。這樣既能體現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又能針對不同階段、不同文化背景的的受教育應用不同的教學流派。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風格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程嶺.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以十大名師名家為例[J].教育研究,2016,(9).
[3]蘇春景.中國特色教學流派視角下嘗試教學理論的生成機制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4]張曼.基于嘗試教學理論的高中數學教學教學設計[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注 釋
①李如密.教學風格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蘇春景.中國特色教學流派視角下嘗試教學理論的生成機制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③程嶺.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以十大名師名家為例[J].教育研究,2016,(9).
④張曼.基于嘗試教學理論的高中數學教學教學設計[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作者介紹:朱珩,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