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一只盒子,不論采用什么材質、有怎樣的功用,或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所能呈現的狀態也不過兩種:打開與合上。但在韓炳新眼中,僅是這開與合間的玄妙,便值得他長長久久地探索與品味。
韓炳新,一個與盒子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人。他為上百個國際著名的奢侈品牌設計及制作包裝盒;他創立了一個專注于盒子文化研究的高端盒具品牌一一Opening&Closing;(開·合);他將盒子的歷史編纂成書;他還籌建了一個箱盒文化博物館……
“每天想的、看的、談的、摸的、做的,全是盒子。”韓炳新說,“過去10多年,我每年有近1/3的時間商旅于世界各地,每次與客戶談的是盒子,談完盒子后最喜歡去看的還是盒子。”

韓炳新的盒子生意開始于17年前。從IT行業激流勇退的他,創立了“開·合”的前身“品時柏(LUXUPAK)”,主要業務是為國際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如LV、浪琴、卡地亞等定制包裝盒,涉及手表、珠寶首飾和高級洋酒等領域。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有大量的機會深度接觸各個奢侈品公司,不僅會拜訪他們的工廠,還會與這些品牌的市場營銷部、設計師面對面溝通。”
經年累月地接觸代表歐美文化、西方美學的奢侈品,讓韓炳新越來越感覺到,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同樣需要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現東方美學精致優雅的生活器具。盒子,正是典型代表之一。
“古人的生活里總是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盒子,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并且古人對盒子從功能設計到制作工藝都十分考究,從一個小盒子里就能看出他們對生活的態度。”
2006年,傳承中國傳統箱盒文化,探索高端盒具市場的“開·合”誕生。韓炳新對它寄托的期望是,“不單做盒子,更要通過作品倡導盒子生活方式——一種更時尚、更精致、更富有情感的生活方式。”
所謂盒子生活方式,折射的其實是古人對于生活器具的講究。這種講究,可能是用材上的精挑細選、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也可能是設計中的玲瓏巧思。而這,也成為了韓炳新對于“開·合”的出品要求。
“開·合”的設計只強調傳承與創新,并不限制于某種設計風格或某種設計特色。相反,還會特意廣泛邀請世界各國的設計師和工藝大師參與,以集結古今中外各種風格。因此,其作品呈現出很大的包容性,中國傳統木雕技藝、源于17世紀奧地利的木皮拼花工藝、誕生于20世紀的鐳射技術、鋼琴烤漆工藝、壓紋工藝,甚至皮革制品常用的車線工藝都被跨界運用到設計之中。
如韓炳新最為滿意的“世界文化之都”系列,其中既有使用中國傳統榫卯結構與白銅鑲嵌技藝制成的“長安城”與“紫禁城”,也有使用意大利皮革工藝的“佛羅倫薩”,風格多樣,融洽共生。
“‘開·合設計的盒子大多用來存放珠寶首飾、名表等貴重物品,除了‘高顏值外,也需要安全性和私密性。”韓炳新介紹,“比如我們使用的鎖和合頁,比起普通家具使用的更為復雜、工藝要求更高。因此,我們都是自己設計和開模制作的,成本就會提高很多。在國內估計也就獨此一家了吧。”

盒子的魅力在于,它天然帶著一種神秘感,會不斷地刺激人的好奇心。“盒中存放的東西是什么?”“如果把盒子打開會發生什么?”種種疑問加深的,是人們對盒子的興趣。
作為“開·合”的創始人和主要設計師,韓炳新也是一個癡迷盒子的收藏家。10多年里,他頻繁拜訪各個國家的博物館,也成為歐洲各國古玩店、拍賣行的常客:歐洲的珠寶盒、日本北海道小樽的音樂盒、泰國的各種木制陳設,越南老撾的木雕,山西的漆盒,北京的“文房1號”……都被他一一私藏。
“盒子看起來很簡單,只有開與合。但是開與合間的樂趣卻是無窮。”
2014年,本著與同道中人分享的初心,韓炳新在東莞開設了開合箱盒文化博物館,主要展示他收藏的200多件箱盒珍品、“開·合”全線產品,以及對古代箱盒歷史、文化、工藝進行介紹。
“我想為中國幾千年的箱盒歷史傳承出一把力。”韓炳新說。不過,這條傳承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
韓炳新坦言,目前為止“開·合”作為一個品牌并不算成功。因為成本較高,盒子的售價并不低,使得不少人望而卻步。

“‘開·合品牌事實上就是一個只能滿足少部分人需求的品牌。它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也無法去占領多么高的市場份額,我也沒有想過要在商業上將它做得多么成功。”
在韓炳新的經營策略中,公司的業務壓力更多地由“智能收納家居”這一全新品類承擔。在這個品類中,有集裝飾、功能、科技于一體的智能保險柜,有提供定制功能的收納嵌格,還有為珠寶名表擁有者提供養護、維修、智能估價、二手交易等服務的D3管家APP。
2016年,韓炳新創立的廣東開合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成為新三板智能收納家居第一股,踏上了商業發展的新征程。
“‘賺錢養家的職責交給了D3管家,‘開·合所承載的傳承義務也將繼續保留。”韓炳新對此十分堅持。
“‘開·合就是要做一個傳播精致生活方式的品牌,它可能不怎么賺錢,也不怎么成功,但這個品牌的調性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