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松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斗。這將需要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大批量的拔尖的高科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共同努力。要實現宏偉藍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已是高度的共識,說到根本上,就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來實現人才的產生,而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又完全由廣大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換句話說:只有建立起一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德,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而且應與時俱進,探索研究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具備熟練的業務能力。的確,現實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很高,內容廣泛,但在此請允許我對教師應有的基本素質談談自己膚淺的看法:
一、師德高尚,為人楷模
素質教育的提出已多年,在落實過程中,雖然問題不斷,推進難度重重,但必須攻堅克難,全力奮進。它要求教育要以德育為首,培養出的新人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特別是承載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自己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就需要高于所有常人。
“無德無以為師”,有道德是師德的關鍵,是教書育人的根本。因為每每老師表現出來的態度、言行等,對學生們起著最為強大的表率和示范作用,通過潛移轉化最終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的一生。因此我們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需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引導學生去做一個有理想的人。也需要我們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學校里,甚至走到社會中也要成為最重要的道德楷模。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信服,教師也才能很好地感化他們,讓他們塑造起美好的心靈,從而實現培育德才兼備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四有”新人,最終達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二、知識廣博,融會貫通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往日“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的說法也不適應當前現實的需求了。它將需要我們教師擁有“源頭活水”,最終不負“學高為師”、“名師出高徒”的美名。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想輕而易舉地掌握教材,駕馭教材,那只有博學多才,努力鉆研,讓自己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并主動強化自己在新時代中的使命感,勇于站在時代的前列,不斷學習,努力拓寬知識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所教授學科的專業知識及這門學科的歷史現狀、發展走向進行全面地研究,而且還必須廣泛地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這樣才能保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胸有成竹,融會貫通,做到能把深奧的知識點講得淺顯易懂,生動明白,把知識性、科學性與趣味性融于一體,讓學生很輕松的就把所學內容掌握,從而有利于培養出全面高水平的人才。
三、注重實踐,開拓創新
創新的確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眼看當前這個時代更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如果我們國家能控制住知識的創新點,就能在新時代中處于優先的領導地位。所以,當前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通過多途徑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采取有力的辦學措施,給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入手,用科學發明的歷史案例啟迪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重視學生的質疑,寬容學生的錯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最終為社會輸送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意識、有創造能力的科技人才。當然,這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它需要我們教師必須樹立起實施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觀念,努力優化課堂教學,不斷強化社會實踐和創新思維。要自覺在教學活動中率先創新,要有敢為人先的新思想,新舉措。
四、強化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師傳承文明、啟迪智慧最重要的工具,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主要就是借住語言來實現育人的目的的。作為一名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不容忽視,它將直接影響或決定著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如春風化雨,常常能使學生如沐春風,獲益匪淺。所以我們不僅要努力去做會說話的教學工作者,還更要具有一定的演說能力,具備一定的演說水平。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語言表達要準確規范,生動形象;要吐詞清晰,流暢自然;要鏗鏘有力,激情飛揚;要幽默風趣,悠揚動聽。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學生才會敬佩你,更愿意聽你的課,甚至把你上的課當作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讓學生主動享用的精神食糧,最終教學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當教師的,還需要訓練出一定水平的口才,特別是教學文科的教師更需要強化這方面的訓練。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系于教師”,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德,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而且應與時俱進,探索研究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規律,具備熟練的業務能力。必須站在時代前列,面向世界,胸懷祖國,與時俱進,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