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摘要: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的“活動性”為課程的基本特征之一: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本文就公開課《我從哪里來》探討了追求活動的本真。
1、背景
品德課堂提倡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體驗,獲得情感和道德的提升,可以說“活動”給品德教學帶來了生機,帶來了活力[1-2]。前不久,筆者執教了一節區公開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是《我從哪里來》一課,為了達成“引導學生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知道長大后要報答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這一教學目標,筆者也設計了一個活動。
2、案例描述
2.1一度實踐,遭遇尷尬
筆者在試教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體驗模仿活動,學生試著當一次“媽媽”,把小書包掛在肚子前學著媽媽十月懷胎的樣子做鞋子,穿褲子,上床睡覺,做家務等動作,要求學生不能磕著碰著,動作小心翼翼。第一次試教的效果是亂糟糟,臺下的學生哈哈大笑,臺上的學生也是嘻嘻哈哈,特別是“學生挺著大書包爬上桌子模仿媽媽上床睡覺”這一環節,場面完全不可控,學生根本不聽老師在說什么。
2.2二度實踐,草草收場
第一次失敗后筆者以為是活動的具體設計有問題,第二次又細化了活動的過程,明確了活動的要求,“老師說一句話,學生做一個動作”,總算不是亂糟糟了,可是等到學生體驗后,老師進行一番深情地總結時“我們剛剛只體驗了兩分鐘,想想媽媽撅著大肚子每天都要穿衣,洗澡,有時睡覺翻身都很困難,更不要提上班做家務了,就這樣要度過280天,280天!你想對媽媽說些什么?”,學生卻說不出什么,只有兩三個學生能夠表達出“媽媽很辛苦,媽媽懷孕很不容易”這樣的感受。
3、案例思考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教學失敗了呢?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與品德專家進行了研討。經過反思,筆者明白了:第一,筆者忽略了教學的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在這一年段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僅僅是“了解”即可,而“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這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有些難。第二,十月懷胎這一過程,與學生的生活脫離太遠,母親懷孕時學生在媽媽的肚子里,學生并不記得當時的情況,筆者在這一環節中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扮演懷孕媽媽洗衣服、做家務,做各種生活中的事,看似是華麗精彩,其實學生只是把這些體驗當做游戲,簡單的、一時的模仿并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媽媽懷孕時的艱辛,并未動情,并未產生真切的體驗,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認識上,一場熱鬧過后,留給學生的只是嘻嘻哈哈。
后來的教學中,筆者果斷刪掉了這個活動的環節,改用播放帶有科普性質的“繪本故事”的視頻,這一繪本故事十分生動形象,觀看“繪本故事”這個環節非常簡單,沒什么特別的花樣,但學生看的非常認真,一年級的小朋友明白了“是爸爸媽媽共同給了他們生命,了解了胎兒的發育、生長過程,知道了生命的孕育過程是漫長的、艱辛的,”最后的公開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4、討論
4.1貼近兒童,追求生活化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課堂中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只有在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中,才能易于兒童接受。
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些既符合兒童生活又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在兒童主動參與的主體性活動中,達成教育教學的各項目標,進而實現兒童的全面發展。如《逛商場》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知道本地的商業場所和選購商品的有關常識,能嘗試著自主購物,學會文明購物;知道作為消費者應該享有的一些權利。在進行教學時,我采用了“實地購物”和“模擬購物”兩種形式,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購物常識。
可以說這一課的教學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真實的生活片段,這樣的教學,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學生的真實生活來進行,課堂中討論交流的問題全部來自學生真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學生其實是在進行和探討著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活。這樣的教學已經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融為一體,切實體現了教學向兒童生活的回歸。
4.2把握目標,明確針對性
全面、正確地把握活動目標,是組織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活動目標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后應達到的最低或平均要求。活動從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都是在目標的調控下完成的。教學活動目標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老師在設計每個活動時,要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以及活動的價值在哪里。
4.3結合實際,拒絕假熱鬧
如今的品德課堂,很多老師很熱衷于準備各種各樣的活動,尤其是低年級的品德課,活動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門,有些活動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可有些活動卻成了教學的負累,讓教學成了一場“秀”。如二年級的《我來試試看》一課,某位老師設計了“試一試”的活動——讓二年級的孩子去嘗試縫紐扣,老師在課前忙碌了好久,又是準備針,又是準備布,還買了好多紐扣。小朋友一聽,哇,縫紐扣,在家里從來沒有做過這件事,非常感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紐扣的發放,到繡花針的使用,課堂上一片熱鬧,學生好開心!可是仔細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有的小朋友被針扎到小手指了,有的孩子繡花針掉到地上找不到了,忙著找針,還有的學生手小,紐扣根本拿不住,蹦的到處都是,還有的孩子看不明白也記不住步驟是什么,最后交上來的作品亂縫一氣。這節課,老師設計“縫紐扣”這個活動表面上看非常的熱鬧,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很喜歡,可是細究下來,活動有了,課堂熱熱鬧鬧了,學生盡管也參與了,但收獲有幾分?很多老師錯誤的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設計了體驗活動,課堂就精彩了”。實效呢?這種現象在各級各類公開課、觀摩課中尤為嚴重,上課老師經常為了一節課十八般武藝全用上了,一派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景象。可是,這樣做在形式上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但實質上卻被動地為活動所牽制。這種重形式而不重實效的“表演”,根本不能觸動學生內心的感悟。
我們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褪去課堂上的熱鬧和華麗,回歸活動的本真,我們的品德教學活動應盡量得到每位兒童的情感認同,真正引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以實現品德教學的回歸!
參考文獻:
[1]郭紅心.避“虛”就“實”回歸本真——對時下思品公開課“秀”行為的再思考[J].青年教師, 2014(4):19-22.
[2]周海燕.洗盡鉛華還本真——小議公開課[J].新課程導學,20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