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
摘要:本文圍繞新課程改革中政治學科教學方面進行探索,從參與式教學的外延、本人的感受、樹立的觀念以及實施參與式教學法應注意事項等方面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初中政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力求構建一種“參與式”的政治課教學法體系。
關健詞:新課程;初中政治課;參與式教學
一、探究目的及意義: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有效地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踐行,自求理解,自獲結論。政治課新《課標》強調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要研究和關注學生在什么樣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師生互動,使學生全方位參與的課堂教學包含以下幾點: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課前準備和預習參與、課中的學習參與、課后的作業參與和評價參與)教師的參與和學生參與,真正體現“教”和“學”的雙向互動,尤其對學生參與更為詳細具體,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2、變過去重知識傳授為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光是要傳授文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學好、接受和掌握文本知識。因此,“參與式的活動教學”就是教師重在參與“導”,學生重在參與“學”
3、“政治課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法”注重學生學習政治課的過程及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中,理解知識,促進思維,提高能力;在長期的潛移默化、逐步內化中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獨特的思維形式,從而終身受益。
4、政治課參與式的活動教學,師生參與互動,教師以“知”促“能”,學生以“智”提“能”。在學生知識能力提升的同時,勢必帶動學生的“情、意、行”,這樣,以本導情,以智力因素帶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反過來,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又能促進智力因素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新課標的話說,就是既要重視知識能力,更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探究方法:
(一)、課前學生準備的參與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意注意往往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集中思想,專注注意點,效率一般比較高。為此,在教學某一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好導學提綱,有時要進行資料的收集,有時要進行小品的演練等。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綱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從而提高預習的效果;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學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導學提綱:1什么是自尊、自信?2收集有關自尊自信的名言并背下來,3閱讀課文“心靈導航”思考探究園“人的尊嚴”的思考題①智者讓少年做的三件事有什么寓意?②智者提出的事情,你原意去做嗎?為什么?③少年得到答案了嗎?你想怎么樣回答他的問題?4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尊?這些預習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書本上找到,但又不是現成的,需要轉一個彎或動一番腦筋,這樣就逼使學生認真地去閱讀課文,這樣既熟悉了課文,又鉆研了課文,為課堂教學的探究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課堂教學中順利展開。
(二)、學生在活動中合作探究
課堂活動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導,學生在參與中的學是關鍵,教師的導是契機,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動起來,要授之于漁。例如在《自尊自信》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預設了課堂活動:小品表演---班級風景(這是自尊嗎?)。活動中設計的情景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個主人公的行為表現具有典型性。黃平表現出自卑心理、青青表現出虛榮心、李金的表現是自負。通過活動,讓扮演者談體驗,接著全班同學結合小品談對各主人公的行為表現的看法和感受,之后,學生自由發言,結合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交流和討論自尊的內涵。通過探究學生很容易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去釋疑解惑。同時,小組合作的形式也使得學生們單一的經驗變得豐富多彩,易于明確封閉、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危害,從而找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方法和途徑。
(三)、課后學生延伸拓展
課堂教學中往往也要注意延伸拓展,但是課后的作業也要注意這一方面,許多老師的作業都是機械性的,而“政治課堂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后作業,一面讓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一面要體現思維性,要把作業看作既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功過,又要把它當作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踐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理解與寬容》一文學習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一道課外踐行作業:“我思我行”要求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人中選取三五個對象采取你認為適當的溝通方式,去理解他們。通過讓學生課外的實踐活動進行前后的對比思考和評價,把課本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檢驗實踐活動的努力效果,懂得評價自己與他人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是否適當,從而學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實現互相理解,改善人際關系。
三、探究結論:
對于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我們必須進一步地學習、研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拓展。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三個觀念:
1、主體觀: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手段的運用和實施都要本著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2、開放觀:課堂教學要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要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情景,要蹲下身子和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要真正做“課程的設計者,情景的創造者和學習的促進者”。
3、評價觀:在多元化的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要多元化和多樣化,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出發,多鼓勵多賞識,讓孩子在你的評價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你的評價中收獲豐收的快樂。讓孩子在你的評價中愛學、善學。
參與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理想,但是我想還要注意三個前提:
1、重學生的習慣養成。參與式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積極參與,前提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只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參與才會有保障,否則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參與和少部分的學生參與。所以建議在起始年級和學期開端教師要花一點時間在學生習慣的養成上。
2、重指導。對一些學生陌生的知識或技能,教師要作好指導,要授之于漁;要用教材去教學生,要教給學生以方法,然后通過內化,激活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3、重體驗、重活動、重過程。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這些“互動”要與學生的實際相吻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在體驗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政治參與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真正在活動中參與教與學,可以這么說:有了學生的參與,才有課堂的精彩;放開手腳,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一起參與,讓鮮活生命之花綻放在互動開放的課堂,使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