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英
摘要: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玩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在玩中獲得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而我園的玩美童畫課程就是在尊重孩子愛玩天性的基礎上開展的,旨在讓孩子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玩”的方式大膽地表達自身的感受與體驗,使自身的藝術能力獲得相應的提升與發展。那如何讓美術活動“玩”起來?教師該如何指導幼兒玩?
本文將通過玩美童畫課程的開展,觀察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玩”的過程,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玩”,促使大班幼兒美術表現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玩美童畫;快樂玩;趣味玩;多樣玩;個性玩
玩美童畫課程是我園的園本文化特色課程,它將幼兒的“玩”與美術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在充分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與體驗,并用自己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與創造,從而讓每個孩子得到美的熏陶與培養,發展其藝術潛能。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因此,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藝術表現特點,讓幼兒在“玩”中發展藝術潛能,在“玩”中表現與創造藝術,從而獲得自身藝術表現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一、圖形組合——快樂玩
圖形的組合與呈現能豐富幼兒的畫面,表達幼兒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借助圖形的組合拼搭讓幼兒進行“玩”畫,在玩一玩中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概括能力,從而給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繪畫體驗。
1.平面組合
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圖形組合經驗,有些幼兒已經達到了形狀組合階段,因此,利用各種圖形讓幼兒進行組合創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使他們快樂的“玩”畫。
例:在《下雪啦》美術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各種圖形進行平面拼搭,然后灑上面粉來表現下雪后的美景。孩子們個個興奮極了,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案在黑色的卡紙上進行擺拼,“房子、樹、人、小路”等等圖形在孩子們的畫面上出現,然后撒上白白的面粉,最后當拿掉擺拼的圖形后,一幅幅美麗的雪景呈現在大家面前,孩子們開心的笑著、看著……
從這個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玩”畫的過程,不同于以往孩子們單一的用筆進行繪畫,我們讓孩子用“玩”的形式表現,再也沒有聽到或者看到那些我不會的畫面了,孩子們個個參與其中快樂“玩”畫。
2.立體組合
圖形的立體造型對大班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他們更喜歡這種有挑戰性的活動,借用立體圖形的組合讓他們“玩”畫,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快樂的表現與創造。
例:在《百變小人》活動中,孩子們用紙盒進行小人造型,根據紙盒的大小及外形特征來設計小人的頭、身體以及四肢,孩子們興趣濃厚,有個別選擇紙盒造型的、也有和同伴一起造型的、還有四五個小朋友合作完成大型小人造型的,造型完成后再給小人添畫上頭發、五官及漂亮的服飾,百變小人就完成來。當孩子們完成作品后,他們迫不及待地邀請同伴、老師來看自己的作品,非常開心。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看到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合作或不合作,整個“玩”畫過程是非常快樂、自主的,對于自己最后呈現的作品孩子們是非常滿意的,在快樂中發展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
二、借形想象——趣味玩
物體的外形是幼兒進行想象的基礎,他們通過對物體外形特征的觀察想象出各種有趣的事物,從而進行表達與創造。在玩美童畫活動開展過程中,借形想象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玩”畫活動形式,孩子們在這其中不受約束,可以自由“玩”畫,然后根據自己“玩”出的畫面進行大膽的想象,創造出獨特的作品。
1.基本形想象
大班幼兒對于基本形想象已有一定的經驗基礎,讓幼兒根據基本形狀(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進行想象然后創作,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例:在《泡泡樂》活動中,孩子們在紙上吹出一個一個泡泡,然后根據吹出的泡泡外形進行想象,“圓形可以變成什么?”“橢圓形可以變出什么?”孩子們邊想邊添畫,‘魚、瓢蟲、蝸牛、孔雀、雨滴、花等等各種有趣的形象在孩子們的畫面中出現,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在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興趣很濃厚、創作欲望很強烈,用吹出的泡泡表現出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畫面,利用圖形表現生活畫面,提升生活感知能力,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及幼兒的想象力。
2.不規則形想象
不規則的外形能給幼兒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通過對這些形狀不同角度的觀察,幼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這些想象不受約束,更能激發幼兒自身創作的熱情、豐富幼兒的想象,使“玩”畫的趣味性更強。
例:在《抹布拖畫》活動中,用一塊抹布“玩”畫,孩子們非常感興趣,聽著音樂拿著蘸上顏料的抹布在黑色的卡紙上“刷、刷、刷”就拖出來一塊有顏色的區域,“真有趣”、“真好玩”“我的和你的不一樣”,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邊玩邊交談著,拖畫完成了。接下來根據拖畫上顏色的區域勾畫外形,最后進行添畫想象,孩子們腦洞大開,創作出了一幅幅非常有趣的作品。
從上面的活動中,我們看到孩子們是非常興奮的,原來保育老師擦桌子用的抹布也可以用來畫畫,拓展了幼兒的認知,在添畫過程中,給予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豐富了想象力,發展了創造性思維。
三、豐富材料——多樣玩
豐富的材料能給幼兒帶來多樣的“玩”畫體驗,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創作,讓幼兒通過自身主動的探索來“玩”畫,不僅提升了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更使幼兒探索能力得到發展,從而展現自我。
1.操作材料豐富
平時的繪畫活動中,油畫棒、水彩筆、勾線筆等都是幼兒的作畫材料,大班幼兒對于這些材料已經有一定的操作經驗,缺乏趣味性。因此,在玩美童畫活動中,我們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多樣“玩”畫,激發孩子創作的熱情。
例:在《油水分離畫》活動中,孩子們三四個一起合作在一張全K的素描紙上作畫,一個小朋友躺在紙上擺出自己喜歡的造型,另一個小朋友用油畫棒勾勒出躺在紙上小朋友的外形,然后大家一起給紙上的造型涂上漂亮的顏色,最后刷上顏料,根據油、水不相容的特性讓油畫棒繪畫的小人凸顯在紙上。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平時熟悉的作畫材料變的有趣了,同樣的作畫材料卻能“玩”出不同的畫面效果,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得到了激發,創作欲望得到了提升,“玩”出了花樣。
2.廢舊材料提供
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是幼兒創造性發展的源泉,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在玩美童畫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有效的選擇與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消毒、處理,讓幼兒進行創造、體驗,促使幼兒創造力得到發展。
例:在《瓶蓋變變變》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用收集到的瓶蓋進行“玩”畫,拼貼出有趣的、不受約制的造型,有的孩子在已經勾畫好的形態中進行拼貼、有的孩子隨意拼貼、還有的孩子創意拼貼,然后根據自己的造型拓展想象,用同一種材料玩出不同的造型,讓畫面充滿創意。
在這個活動中,“玩”變得更加精彩,同一種材料不同的玩法,可以創作出不一樣的作品,孩子們想象無限延展,生活經驗得到提煉,創意無限。
四、多種形式——個性玩
不同的“玩”畫形式可以帶領幼兒感受不同的作畫樂趣,玩美童畫活動的開展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以及教學方式,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大膽地表現自我,從而使自身得到個性化的發展。
1.活動模式多
活動模式多樣化為幼兒提供了可選擇的空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要選擇相應的“玩”畫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從而挖掘自身的潛能,發展個性。
例:平時的美術活動我們有集體教學、小組活動、區域活動等活動模式,而在每周四的下午我們更有水粉坊、紙泥坊、水墨坊、彩繪坊、泥工坊,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活動模式進行“玩”、進行創作。
在這些活動模式下,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更加濃厚,在活動中幼兒“玩”的熱情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自身的個性更加得到凸顯,“玩”出自我、“玩”出個性。
2.教學方法多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能提升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熱情,幫助幼兒獲得自身相應能力的發展。因此,在玩美童畫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挖掘“玩”的方法,凸顯幼兒“玩”的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張揚個性。
例:在《線條變變變》活動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手握畫筆在畫紙上隨意“跳舞”,音樂停幼兒尋找各種圖形添畫,變出各種有趣的動物、人物等;在《泡泡樂》中,教師運用游戲教學法,引導幼兒進入吹泡泡的游戲中;在《下雪啦》活動中,教師運動生活感知法,引導幼兒觀察雪景描述雪景提煉幼兒的生活經驗,然后用生活中的粉袋進行撒雪等等……
在上述各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了可激發幼兒創作熱情的教學方法,從幼兒角度出發,讓玩美童畫中的“玩”字真正滲透到幼兒的繪畫過程中,變繪畫為“玩”畫,讓幼兒的畫面充滿創意與個性。
玩美童畫玩出童年的精彩,我園玩美童畫活動的開展有效的提升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不僅挖掘了幼兒自身的潛能更使幼兒的創作性思維得到了發展、個性得到了張揚,畫面表現更加豐富、有趣。與此同時,教師個人的美術素養、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引導幼兒“玩”的同時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的天性,培養了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幼兒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紀瑞祥.《回歸生活的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8)
[2]黃麗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評價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6)
[3]陳佳琦.《幼兒美術教育對兒童全面發展的作用》[J].美術大觀,2011,(2)
[4]吳雙.《試論美術教育與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J].藝術科技,2015,(1)
[5]李紅梅.《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激發幼兒的繪畫情感》[J].才智,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