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倩
這首作品以俄羅斯民間歌曲的素材作為作品的主題,包含了濃濃的俄羅斯民族特色。柴可夫斯基借著這首作品表達了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理狀態的發展,他不但把本國的詩歌或民間傳說融入其中,也把俄羅斯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以音樂的形式融入到作品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俄羅斯民謠具有的地方特色,充滿哀愁的旋律,歌唱生命,歌唱青春,表現了俄羅斯的人民樂觀向上的精神。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語言純粹、質樸,表達細膩,旋律動人,深受聽眾的喜愛。其中有抒情性的旋律,有行云流水般快速奔走的樂句,其內容豐富多彩、變化多樣。這首作品彌漫著濃郁的俄羅斯風格,是小提琴領域重要的一首協奏曲,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有時是熱情的,有時是婉轉的,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了激情,曲調抒情、委婉又華麗。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作于1878年,那時的他因為婚姻的問題在瑞士的日內瓦休養。在療養的這段期間,他結識了一位筆友——梅克夫人,心情大有好轉,對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這期間,他無意中聽了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受到這首作品的激發,他有了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于是他停下了手上的作品,開始進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因為對音樂特有的天賦與敏感,他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完了這部震驚世界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但是,這首樂曲當初并不受世人的歡迎,看過樂譜的人都說這樣的作品技巧性極高,當時柴可夫斯基請教了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利奧波德·奧爾。利奧波德·奧爾是海菲茲的老師,是小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大師,開創了小提琴的俄羅斯學派。但是奧爾看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并沒有提供什么意見,只是說了:“無法演奏”。奧爾認為這首樂曲在技術上太過于古怪,,直到后來一位在維也納的俄羅斯小提琴家布羅德斯經過兩年的努力,解決了演奏上的技術問題。在1881年的12月,布羅德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進行了首演。可以說,這次的演出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當時的指揮李赫特根本體會不到音樂里熱情、張揚的俄羅斯民間旋律,或者他并不喜歡。但并不是所有好的作品剛一問世都能被大家所認可并接受的,有些作品是慢慢體會才能了解其中的藝術價值。布羅德斯正是發現了這一點,他并沒有放棄這首曲子,依然在堅持的在各地演奏這首協奏曲,最后終于被人們所接受。柴可夫斯基為了表示他對布羅德斯的感謝,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獻給了他。
這部作品最終還是吸引了廣大音樂界的注意和歡迎,最終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協奏曲之一。如今,這首樂曲成為各種小提琴大賽參賽者最受青睞的作品,是檢驗小提琴演奏水準的試金石。這首協奏曲共三個樂章:
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D大調,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開部 再現部 尾聲
1—27
小節 28—161小節 162—212小節 213—303小節 304—339小節
第一樂章的規模宏大,表現了當時俄羅斯人民生活的樂趣,樂章有獨立的引子和尾聲。樂曲開始的時候,由管弦樂隊演奏出純樸、安詳的引子。在22小節后引入小提琴,前5小節是小提琴的引子,樂隊的音量加強了并且瞬間活躍起來,經過簡短的引子結束后,小提琴獨奏進行了旋律性主題的述說,氣息寬廣而富有抒情性,最后停留在G音,緊接著,在活躍的節奏下,進入了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當獨奏小提琴進入主題后(28小節),開始清新抒情的即興獨白,具有歌唱性的旋律。這時小提琴采用中板速度,音色柔美的緩緩奏出,主部主題具有獨特的俄羅斯音樂的寬廣、悠長的特點,放佛在歌唱大自然。六度跳進的倚音和八分休止符體現了靈動的樂曲主題。
2.《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短歌(Canzonetta),3/4拍,g小調,單三部曲式。
第二樂章(單三部曲式)
引子 首部 中部 再現部 尾聲
1—13
小節 13—39
小節 40—69
小節 70—96
小節 96—119
小節
第二樂章開始是由弦樂和木管奏出一個緩緩略傷感的音樂,為本樂章的情感奠定了基調。本樂章以歌曲風格為主,可簡稱為小坎佐納。第二樂章的尾聲是由第96-119小節組成的,這里的尾聲是采用了引子的主題材料,慢慢的樂隊開始演奏出婉轉溫柔的主題旋律,此時的樂章結尾已慢慢變得安靜、祥和。開始進入第三樂章是由此部分尾聲進行的鋪墊,于此同時這個尾聲也和第三樂章活躍的、華麗的曲調產生了最強烈的對比。
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生動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2/4拍,D大調,奏鳴回旋曲式。
第三樂章(奏鳴回旋曲式)
引子 第一部分A 第一中部B 第一再現A 第二中部C 第一部分A 尾 聲
1-52小節 53-145小節 145-242小節 243-349小節 349-459小節 460-539小節 540-639小節
此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采用了奏鳴回旋曲式,是俄羅斯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描述了嘈雜喧囂的集市景象。樂隊歡快的進行,用很強的節奏來描繪一幅人們慶祝節日的畫面。當時德國的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這首協奏曲是非常的鄙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