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富
近日,河南省太康縣女孩小鳳雅網絡善款疑似被其父母挪用事件引發輿論熱議。
網上曾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小鳳雅的父母通過水滴等平臺為患病的小鳳雅募集善款15萬元,可他們并未將善款用于女兒的治療,而是挪作他用,直接導致女兒的死亡”。其間,有公益組織甚至專程趕往太康農村對當事人進行“貼身”監督。盡管經查證,小鳳雅的父母挪用善款謠傳不實,網友們亦多調頭致歉,但該事件引發社會對網絡救助問題的熱議并未因此停息。
筆者認為,盡管網絡救助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實與欺騙,但是網絡救助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換言之,網絡可使你我的愛心散播開來,我們應該對他人有更多的信任。
任何人有自私的一面,同時也都有善良的另一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即使是最邪惡的人,在他心靈的深處也會有最柔軟的地方。只是,這顆善良種子多數時候都是“潛伏”的,需要特定的情景來激發。
人類善心的如上特征決定了個體公益救助的“即時性”特點,即人們在慷慨伸出援手時并無計劃,多是偶被某種情境感染的即時而為。該特點決定了募集捐款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輿論界需讓社會大眾盡可能聽到弱勢者的痛苦,讓其“潛伏”的善心不再潛伏;另一方面慈善組織需廣設分支機構,有義工、雇員等眾多人力去做“化緣”之類勞動密集型苦差事。這是傳統社會慈善行為的一貫特征。
然而,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互聯網卻改變了這一切。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平臺可快速、廣泛地將身處困境、危境、絕境者的遭遇生動地展現在你我眼前,讓你我情不自禁地為其不幸抱以同情,進而慷慨地施以援手。
然而,人類的善心又是最不容被欺騙的。于是在網絡公益盛行的今天,自媒體“爆料”詐捐和善款被挪用現象很容易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在網絡陌生人社會下,只要這類消息出現三五次,就會讓本就脆弱的網絡捐贈變得更加焦慮、敏感。原本可使愛心走得更廣、更遠的網絡救助勢必因此遭受挫折。所以,網絡救助行為要走得更遠,還需要有關方面的嚴格監督。
首先,鑒于合法公益基金會已有相對成熟的善款募集、管理、使用規范,應明確規定沒有合法公益基金會參與的網絡救助只適用于小額救助,非小額救助必須有合法公益慈善組織的參與,以確保網民善款不被挪用。由于網絡捐贈可減少大量人力物力,公益基金會相關管理費也應相應降低。
其次,發布小額救助的平臺須具備必要的資質,且應經過民政部門嚴格審批;同時,加強捐贈者的信息保護,以免網民捐贈時擔心泄露身份信息等。
再次,平臺必須嚴把小額救助發起和“驗收”關,從源頭和歸宿雙向的角度遏制詐捐和善款挪用現象。網絡平臺既要嚴審求助者材料的真偽,也要開辟專區讓求助者及時發布所得善款去向的證明材料。民政部門應設熱線供群眾舉報詐捐和善款挪用行為,方便及時對網絡捐助進行透明化管理?!?/p>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