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農業司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更加有為的責任擔當,更加有力的工作舉措,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加強調查研究,狠抓政策落實,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管理,扎實開展財政支農和農村綜合改革工作,促進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一、堅持重中之重、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有效發揮財政支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一)加大支農資金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支農投入持續增長,推動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會同有關部門將中央關于“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鄉村振興等各項重大任務和決策部署落實到位。繼續積極盤活存量資金,加大涉農沉淀資金統籌力度。保障中央農口部門預算中重大項目支出預算,推動農口行業事業發展。
(二)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發揮牽頭作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國發〔2017〕54號)文件精神,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督促指導,深入開展調研,及時跟蹤總結,確保改革任務落到實處,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研究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完善任務清單劃分依據,合理確定約束性任務和指導性任務,依規依序增加地方自主統籌空間。督促指導地方同步建立對接落實機制,建立健全與改革相適應的監督制衡機制和績效評價制度,探索推動行業間涉農資金統籌機制,發揮規劃引導作用,加強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統籌使用。
(三)有效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功能。進一步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和使用方式,完善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機制,因地制宜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省級信貸擔保機構向市縣延伸,切實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逐步解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積極發揮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開發基金、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作用,堅持政策性定位,完善市場化運作,實施合理化監管,推動相關領域事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
(四)加強鄉村振興重大政策研究。積極配合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系列配套文件制訂工作,參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的綜合性、動態性分析,深入調查研究,有關情況及時專報黨中央、國務院。結合財政支農重點工作,開展林業、水利、氣象等農口行業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國內外綠色生態補貼和價格支持補貼等重大政策研究。
二、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培育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促進實現產業興旺
(一)支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質量導向。支持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在已批準創建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基礎上,認定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并視工作進展情況再支持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及時總結糧改飼試點成效,擴大試點范圍。加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力度,探索財政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促進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培育一批對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安全有重大影響,對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有重大作用的農業主導產業。
(二)支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鞏固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成果,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支持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促進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平。支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年度目標任務,因地制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實施南疆農業節水增收試點。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支持做好農業生產救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救治、動物防疫等工作,加大對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支持力度,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對水利工程設施維修養護給予補助。配合修訂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經費管理辦法,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三)支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逐步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大力支持發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支持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推進氣象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方式和途徑,促進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
三、全力支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一)強化脫貧攻堅投入保障。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繼續增加用于扶貧開發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規模。踐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現行標準,對標脫貧目標,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統籌推進開發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落實“三個新增”要求,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加大力度支持“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增加安排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般債券額度。
(二)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嚴格按照國辦〔2016〕22號文件規定的范圍和用途,支持全國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簡稱“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既要支持貧困縣“主動作為”,又要防止貧困縣“亂作為”。落實“省負總責”要求,要求各省督促和指導貧困縣加大實質性整合力度,盡可能將納入整合范圍的各類資金在“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進一步提高整合的深度和質量;在指導和完善貧困縣年度整合方案上下功夫,找出“堅之所在”,排出輕重緩急,優先解決突出短板和重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規范做好制度修訂、資金分配、項目確定、項目實施、預算調整等工作。
(三)推進財政扶貧重點工作。認真抓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文件相關重大政策任務落實。將產業扶貧作為財政支持脫貧攻堅各類投入的優先支持方向,推動實現可持續脫貧,幫助貧困群眾更多分享產業發展“紅利”。鼓勵地方進一步創新和推廣切實可行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規范資金管理和項目運營,切實加強風險控制,完善利益分配和貧困群眾利益保障機制。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研究完善貼息政策,加強搬遷資金監管。配合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幫扶舉措。
(四)進一步強化扶貧資金監管。全面開展扶貧資金績效管理,落實地方監管主體責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脫貧成效。督促指導地方嚴格執行2017年新修訂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績效評價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配合做好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建立扶貧資金常態化監管機制,嚴肅查處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中的違法違規問題,對損害群眾利益、違反財經法紀行為堅持“零容忍”,依法依規從嚴懲處。
四、支持打造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新格局,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一)著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督促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大力支持綠色循環優質高效農業。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與永續利用。擴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建立工作考核獎勵機制。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促進耕地休養生息。繼續支持湖南省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支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繼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著力探索可持續、可復制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模式和機制。落實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動牧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支持加快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建設,引導青貯飼草料產品生產和就地轉化,增加草食畜產品產出,提升養殖效益。
(二)大力支持林業生態保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積極支持實施林業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統籌考慮人員變動、物價水平、財力可能等因素,研究適當提高相關補助標準,繼續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促進政事企分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支持經國務院批準調整為非基本農田的陡坡耕地基本農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研究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長效機制。支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培育,開展新建規模化林場試點,加快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維護國家森林生態安全。推進荒漠化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健全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加大林業防災減災支持力度。
(三)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支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以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利發展資金對考核評估成績較好的省份予以適當傾斜。支持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完成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二期)項目,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合做好水權改革等相關工作。將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范圍擴大到河北、山東、山西、河南4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推進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加大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淤地壩除險加固的支持力度。繼續開展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整治,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支持做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三峽后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等工作。
(四)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依托鄉村資源環境條件,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體現鄉村特色風情,傳承鄉村文明,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打造一批品牌村、亮點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發展新業態,激發新動能,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活力魅力,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五、推動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制,加快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縱深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抓住農村改革的關鍵環節,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給。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穩步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示范,穩妥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示范。大力推進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擴大試點范圍,推動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經營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和權益分配機制,逐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發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作用,擴大獎補政策覆蓋范圍,改善村內公益設施條件,發揮利民便民的長效作用。啟動修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持續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將農墾全面納入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和改善民生政策覆蓋范圍,會同農業部制定完成《中央財政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資金補助辦法》。配合推進以村民小組為單元的自治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濟發達鎮改革等相關改革工作。
(二)切實加強黨建工作。切實加強司黨支部黨建工作,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期間的首要政治任務,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全司黨員干部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進一步夯實黨建責任,以永遠在路上的恒心和韌勁,持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將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格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嚴肅組織生活,提升支部工作水平。
(三)落實黨管農村工作要求。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著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持續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運轉保障機制,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在農村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不斷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推進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構建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歸屬感,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四)提升財政支農管理水平。會同農口部門加強財政支農資金預算管理,做好部門預決算編制、執行、公開等各項工作,提高農口財務管理水平。完善支農轉移支付管理制度,全面加強績效評價并強化結果運用,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發揮財政資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作用。嚴格落實《農業司內部控制操作規程》相關規定,加強內部控制管理。聚焦重點資金、重點區域,進一步加強支農資金使用監管,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借助專員辦、審計、第三方中介機構等力量開展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法違規違紀問題,完善責任追究機制,著力推行信息公開。進一步做好支農工作信息報送、宣傳等相關工作,加強與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溝通,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五)持續抓好干部隊伍建設。圍繞打造一支與財政支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深入推進學習型黨支部建設,完善司領導班子與黨員干部溝通交流、談心談話制度,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干部梯隊建設。扎實開展青年工作,辦好《農業司青年論壇》,組織開展青年講座、青年調研,加強青年干部培養鍛煉。加強戰線工作指導,舉辦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訓班、財政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培訓班、財政扶貧重點工作培訓班。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