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如何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金融社會資本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當前財政支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本文通過對江蘇省常州市近年來“三農”發展資金成效的分析,結合當前農業發展態勢和常州地方特色,就建立常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提出建議,以便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金融社會資本共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基金;建議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財政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積極探索穩定的財政支農投入增長機制,確保農業投入不減弱,為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如何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金融社會資本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當前財政支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常州市通過對近年來“三農”發展資金成效的分析,結合當前農業發展態勢和常州地方特色,探索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促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一、常州市農業專項資金現狀
(一)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基本情況。近年來,常州市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營造支農資金管理的政策環境,支持促進全市支農資金投入、結構調整。2015—2016年,全市財政累計安排支農專項資金4.78億元,采取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扶持方式,推動全市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全市農業取得較大成就。
常州市財政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注重加強財政資金管理,規范專項資金運作。市財政統籌協調,打造全市統一的“三農”項目資金申報管理平臺,將市財政9600個“先建后補、以獎代補”項目、農村小型公益設施項目、村級一事一議、扶貧等項目全部納入管理平臺,統一申報,統一審核,充分發揮項目平臺的排查梳檢功能,杜絕多頭申報、重復申報行為的發生,實現農口項目資金申報良性循環,保證財政資金的公開性、公平性、公正性。
(二)財政支農取得的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全市糧食與水稻畝產平均水平均為全省第一,小麥單產313.26公斤、較上年增6.11公斤,水稻單產619.76公斤、較上年增2.38公斤。園藝總面積達110.17萬畝,其中,蔬菜播種面積38.37萬畝、產量90.1萬噸、產值20.50億元;花卉苗木面積41.70萬畝、產值27.53億元;果樹面積18.5萬畝、產量12.5萬噸、產值9.80億元;茶葉面積11.6萬畝、產量2713噸、產值6.50億元。全市水產養殖面積53.8萬畝、產值58.4億元。全市出欄家禽4400萬羽,出欄生豬45萬頭。
2.農業物質裝備技術顯著提升。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5.04萬畝,占耕地的比重達63%;建成高效設施農業47.96萬畝、高效設施漁業20.1萬畝,分別占耕地面積、水產養殖面積的21.27%和37.2%。初步實現稻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7%。
3.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2家(國家級3家、省級39家、市級60家),銷售額突破7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7.3%。全市新增開放型農業企業12家,實際到賬外資超過1億美元。培育成交額超億元的農產品市場20家,其中,凌家塘批發市場年成交額超過300億元、夏溪花木市場年成交額超過164億元。創意休閑農業全年接待游客780萬人次、實現營收25.2億元,同比分別增9.9%和10.5%左右。
全市已被農經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達2515家,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35.70萬畝;創建市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142家,擁有注冊商標131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35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319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3家、省級示范社71家、市級“三好三強”示范社250家,合作社成員73.2萬戶,帶動非成員13.9萬戶。
4.“互聯網+農業”發展迅速。全市已建成益農信息社510個,有省級農村電商示范村5個(其中農產品電商示范村3個)、市級農村電商示范村5個、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個,去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有望突破25億元。全市共20家農業企業成功入駐蘇寧易購江蘇館,夏溪花木市場攜手互聯網,自建的“花木源”電商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花卉苗木線上線下的電子交易。同時,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集聚村建設,針對村級農產品優秀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集聚村建設,整合農產品資源,提升農民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力,起到引領、帶動、示范的作用。
二、常州市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資金面廣且分散,合力不足。2017年,市級支農專項資金(市農委)六大類28個小項,平均每個小項571萬元,每個小項扶持幾十家企業,專項資金面廣且分散,存在資金“碎片化”、“撒胡椒面”的現象,不能形成合力,扶持效果有限。
(二)財政資金無償補助為主,財政杠桿效果不明顯。目前,財政支農資金主要是無償補助的方式,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扶持農業發展作用有限。市財政雖然設立了農業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和農業保險貸,但是覆蓋范圍有限,未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應采取“撥改貸”、“撥改投”等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逐步減少財政資金對競爭性領域的無償投入,提高有償使用比例和范圍,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三)財政資金投入規模有限,農業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財政收入增長率下降,而財政支出剛性增長的趨勢不變,財政收支矛盾明顯。在本級財力有限、專項資金逐年削減的情況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尤為重要。目前,農業企業由于自身資產運營狀況不佳,產品銷售不暢,利潤率不高,資產負債率較高、財務報表不健全、抵押物缺乏等因素,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他們的貸款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只能依靠民間融資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融資成本較高,風險較大,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因此,財政部門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優質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為其長遠發展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建議
按照“資金改基金、無償變有償”的思路,常州市探索建立完善包括農業風險補償基金、現代農業產業債權基金和現代農業股權投資基金在內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通過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力度,將原分散于涉農各部門的財政無償專項資金進行整合,通過“撥改投”、“撥改貸”等市場化模式運作,變“無償”為“有償”,通過“有償”基金形式投向農業企業,并獲取一定的收益。
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篩選出真正有潛力的本地優質農業企業進行扶持;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和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三農”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加財政資金“蓄水池”功能,通過有償使用財政資金,基金規模滾動發展變大,在目前本級財力有限、專項資金逐年削減的情況下,能夠穩定地給農業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應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力度,發揮財政資金集聚作用。要打破行業界限、部門分割,把涉農部門(市農委、市供銷社、市委農工辦等)的扶持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專項資金進行整合,充實到農業產業基金中,做大基金基數,更好地服務常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每年各轄市區的相關專項資金大都是無償補助,未能放大資金杠桿。如有條件,可以考慮對各轄區的部分扶持農業企業專項資金進行整合,做大基金規模。
二是擴大社會資本來源,發揮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基金規模,激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逐步擴大社會資本合作范圍,可考慮將天使投資人、民營企業、銀行、孵化器、園區等其他社會資本列入其中,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基金。同時,適時通過“風險補償”、“收益分成”等多種方式,完善對社會資本的讓利政策和平衡政策,充分吸納民間資本,深度發揮政府基金的杠桿作用和引導作用。
三是建立基金容錯機制,合理控制項目風險。鑒于農業產業投資期限長、收益低、風險大的客觀因素,農業產業基金對一定范圍內出現的投資項目損失應予以容忍。建議投資損失在基金總額10%以內的,按照“盡職即免責”的原則,分清責任,維持基金正常運行;投資損失超過10%的,基金應當暫停新增業務,由基金合伙人另行商議基金存續及清收方案。
四是加強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要強化財政資金的績效導向,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基金的績效評價。每年對產業基金投資項目進行績效評價,及時發現投資項目存在的問題,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
五是加強引進專業人才,提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引進培養專業高效的管理團隊、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是做大現代農業產業基金、加強產業基金管理力度的兩大前提。建議農業產業基金受托管理方大力引進一批不僅具有專業金融投資技能、并且對農業產業特性了解的人才,建立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通過各方面的培訓和進一步磨合,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使得基金管理工作專業、規范、高效,提升產業基金的管理水平。
六是加強規范,建立科學的基金退出機制。在先期投資時,可采用公司回購或者協議轉讓的方式,保證資金到期能夠安全退出。對于可能產生的不確定因素,應提前做好準備,有應急預案,防止基金為追求短期利益快進快出,從而影響農業企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財政局農業處)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