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芹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礎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信息素養的培養更是成為語文教育中不可避的實際課題。我也嘗試著將多媒體運用到我的教學中,這無疑給語文課堂教學這塊古老園地的沉悶氣氛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的活力,語文課也因信息技術變得更加精彩。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學科,緊抓枯燥的基礎知識不放手,很難教出真正的“味”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如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使教學信息的呈現多元化,圖文聲像并茂,化無聲為有聲,靜態的事物化為動態的事物,必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無限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充分運用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積極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從而引導他們以飽滿的激情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學生以最大限度地去感知、體驗文本,也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我在準備全國信息技術整合課《黃河的主人》時,就讓我充分體會到了信息技術的運用的妙處,當我播放出黃河的一段視頻時學生們的注意力被僅僅吸引,頓時,黃河那“濁浪排空、萬馬奔騰的氣勢”以深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了。
二、化繁為簡,開拓思維
語文課文中存在的一些內容因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如稀有動植物、名勝古跡、奇特的自然現象、歷史事件等,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缺乏生活經驗,學生缺少了直觀印象,對理解課文造成了障礙。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把這些難以接觸到的事物搬到顯示屏上來,供學生觀看,創設新穎有趣的動畫情境,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為一體,為學生營造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教學場景,如同校一位教師在上《翠鳥》時,通過播放相關教學影片,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鳥的家鄉,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清楚地觀察到翠鳥的形態,捕食的動作,生活習性等,原本課文中難以理解的描述翠鳥捕食的動作也迎刃而解了。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運用簡筆畫畫出自己想象中的翠鳥,就更加深了翠鳥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通過這種整合,解決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
三、寓學于樂,調動情感
有人說:“沒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我們在新課改中提倡的 “三維目標”就可以看出情感是實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我們的老師常常為這一目標的落實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而苦惱。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便能以鮮明生動的情感紐帶把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緊緊地連結起來,將圖、文、聲、像有機地結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形成情感輻射力,叩擊學生的心靈,將學生情感引入軌道,甚至能跨越時空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教人。
一位老師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伊始,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母親》再配上老師深情的講解,隨后老師讓學生靜靜地回憶平時母親對自己的付出,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甚至有的學生還在抽泣,接下來,可以想象學生學這篇文章更加投入了,理解也就更深了。這就是多媒體的介入中調了學生的情緒,奠定了這堂課的感情基調,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贊頌祖國大好河山(如《九寨溝》)、領略異國風光(如《音樂之都維也納》、感受民俗風情(如《歡樂的潑水節》)……的文章,由于受地域時空的限制,學生較難把握作品的意境。而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夠超越時空地在學生面前展現直觀、形象生動的意境美,使學生產生親身經歷的體驗,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挖掘資源,豐富體驗
課本上的內容是有限的,要想讓有限的資源更加豐富。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網絡信息,可以使教學內容大大地超出教材的實際范圍,為學生拓展出更加廣闊的空間。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豐富的、典型的具體經驗和感性材料,使教材內容得到延伸,讓學生的視野得到擴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毙畔⒓夹g手段的運用,可以通過網絡資源,融合多媒體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豐富、多樣的知識信息,使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收獲到豐碩的學習成果。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造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認識渠道多元化,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整體素質。那么,就讓我們高舉“信息技術的火把”,照亮語文教學的大道。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名家文章大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