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的慈善
哲理的故事:
全球化的時裝零售商C&A;在北京開有不少門店。在2016年元旦前后的一個月時間里,C&A;的一些門店大搞購衣打折活動,許多消費者蜂擁而至。有意思的是,這些門店的試衣間里不僅可以試衣,還能自行打印不同折扣率的優惠券,但許多消費者并未選擇門店設定的最低折扣,而選擇了全價購買衣服。
這是怎么回事?原來,這次促銷活動是C&A;精心舉辦的一次公益活動。而讓消費者們“著魔”、不要最低折扣的原因,正在于C&A;門店的獨特試衣間。
走進這個試衣間,當你將準備試穿的衣服掛在墻壁的衣架上時,你會發現,那面墻實際是個電子屏幕。此時,由于你所掛衣服的重力感應,電子屏幕上會出現貧困山區的一個兒童蜷縮著睡覺的照片,而掛在衣架上的衣服,正好“蓋”在孩子的身上。與此同時,通過衣架旁邊的打印機便可以打出這件衣服的折扣券,折扣券的末尾寫著一句話:中國的貧困山區生活著數千萬名兒童,買一件冬衣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奢望,C&A;真誠希望您捐出一點折扣,換成新衣送到山區孩子們的手里!
試衣服的消費者明白,自己選擇的折扣越少,捐出的愛心就越多。因此,很多想購買C&A;門店衣服的消費者走出試衣間后都要求全價購買試穿的衣服。比如,一件衣服打8.8折,消費者選擇全價購買,就表示他們捐出了1.2折的錢。C&A;門店員工把這些錢累積起來,等活動結束后,他們就將錢換成等價的冬衣,然后送到山區孩子們的手里。(寶谷)
故事的哲理:
企業在追求社會責任的同時,如何讓客戶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成為消費者自愿乃至主動的選擇?好的慈善,絕不是金主的自我炫耀,而一定是激發出每個人都心存的善意。
心酸出來的智慧
哲理的故事:
五年前,四川綿陽小伙子賴杰在杭州創辦了專門提供商用智能WIFI產品和方案的公司——樹熊網絡,旨在為商戶提供Wi-Fi安全防護,消除網絡入侵、盜取密碼及用戶資料、蹭網等危害。他們很快開發出第一代產品,然后在線下挨家挨戶向商家推銷:“我們的產品能讓您店里的Wi-Fi更安全、更穩定,并且可以在消費者上網時向他推送您店內的一些產品介紹、優惠信息等。”
忙活了近兩個月時間,樹熊網絡總算擁有了100個客戶。接下去的時間,賴杰又帶領團隊不遺余力地一邊經營、一邊推廣,可是成效甚微。有一天剛下完大雪,賴杰在辦公室忙碌時突然聞到了一股很臭的味道。他抬頭一看,心酸不已。原來,負責市場推廣的一個兄弟剛從外面回來。他的鞋子和襪子都被雪水打濕了,但辦公室內沒有空調,只有一個小型取暖器,所以只能脫下鞋襪對著取暖器烘烤。
賴杰為不能給員工提供好的工作環境感到難過,更為遇到瓶頸的公司感到茫然。該怎么辦?在最關鍵的時刻,賴杰給公司的所有員工發了一封郵件,讓每個人都給自己最后30天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東西是對我們最重要的?
沒想到,這封郵件拯救了樹熊網絡。賴杰整合了所有員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后,捋出了一條清晰的思路:我們擁有好的創意,我們擅長研發產品,我們更有能力把產品做出來,但我們太不擅長上街去推廣。基于此,賴杰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把公司的市場推廣開放給第三方。結果,這一決策徹底扭轉了公司頹勢,許多合作伙伴慕名而來談合作。
如今,樹熊網絡已經立穩腳跟。截至目前,樹熊全國覆蓋熱點已超過30萬個,累積用戶2億,每天向超過500萬的消費者提供快速、安全免費的Wi-Fi上網服務。并且,這個數字仍在增長。(流念珠)
故事的哲理:
在互聯網時代,也必須做“減法經營”——把不擅長的領域交給別人。這很需要魄力,因為交出去的可能是命脈環節,但這取決于你是不是真的很了解自己。
見死不救的攝影師
哲理的故事:
野生動物電影紀錄片的制作者德瑞克·朱伯特和貝弗利·朱伯特夫婦,從年輕時就一直居住在非洲博茨瓦納的野生環境中,長達30年。在拍攝過程中,不管畫面怎樣驚心動魄,他們始終不去介入,只專注于拍攝。
有人曾這樣問朱伯特夫婦:“當肉食動物在捕殺弱小動物時,你們也眼睜睜地看著,不上去幫一丁點忙嗎?”朱伯特夫婦的回答是:“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無動于衷。”
很多人感到不解。
朱伯特夫婦講述了一段他們拍攝母花豹拉格迪馬的經歷。
拉格迪馬只有八天大的時候,朱伯特夫婦就一直跟蹤拍攝。一個寒冬的夜晚,他們拍到拉格迪馬第一次屠殺的畫面,它在樹上殺死并吃掉一只母狒狒。拉格迪馬要離開的時候,有東西動了。朱伯特夫婦看到一只出生僅幾天的小狒狒從樹上掉了下來。拉格迪馬顯然也看到了。貝弗利想停止拍攝,營救小狒狒,德瑞克制止了她。他勸她繼續看下去。
攝像機里接下去拍到的畫面,簡直讓朱伯特夫婦驚呆了。拉格迪馬沒有要殺死那只小狒狒,它溫柔地叼起小狒狒,爬上樹,然后將它放在安全的樹枝上。直到深夜,拉格迪馬都在照顧小狒狒。它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努力讓這只小狒狒遠離傷害。
最終,拉格迪馬和小狒狒相擁而眠。朱伯待夫婦淚流滿面。(雪雪多多)
故事的哲理:
不同于人類的自以為是的冷酷與悲憫,自然界真正運行的競爭法則是:重要的永遠是生存,而不是屠殺。同樣,企業家永遠要懂得尊重市場客觀的邏輯規律,而不是陷入主觀妄想。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