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琦 楊晨 陳嘉琪 陳思謙
摘要:為了解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與創業有關的知識是如何傳導的。本研究主要通過文獻查閱、訪談創業者等形式了解高校創業教育現狀,并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創業班的創業者為案例,通過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探討創業知識傳導方式,為高校創業教育尤其是知識傳導環節提供建設性建議,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以及創業績效。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知識知識傳導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38次提到“創新”,13次提到“創業”,尤其2次專門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眾創發展之路,已形成社會共識。其中大學生勢必是新時代眾創的主力軍,而高校的創業教育是為學生創業活動提供知識和技術力量支持的重要來源,是影響學生創業意愿和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創業教育中的創業知識以及創業知識的傳導方式對學生創業績效的影響對高校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主要包括對創業知識、創業知識傳導路徑的研究以及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建議三部分組成。
二、創業知識的以往文獻研究
21世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創業性教育也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繼學術性和職業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且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正式得到認可。[1]創業教育在各國日漸受到重視,學者對創業教育的研究也逐漸深入。
關于創新創業,張彥認為“創新”和“創業”兩個概念是有區別但又是必不可分的,創業的基礎和核心是創新,創新支撐著創業,同時,創業是一種行為上的創新,是創新的行動化和體現形式。[2]
而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與創業生態環境密不可分,特別是與高校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著直接的聯系。[3]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與自身的創業能力和所掌握的創業知識相關,陳明等人就通過研究發現創業知識的增長對創業能力的提高有正向促進作用。[4]
關于創業知識,多數學者對其的理解較為抽象,早期的學者如Kirzner、Alvarez和Busenitz等將創業知識看作獲取并配置資源以創造利潤的知識;后續如Politis(2005)認為創業知識是創業者識別創業機會和管理新企業的知識。這些學者將知識與創業的關鍵要素聯系起來,但由于其理解較為抽象而缺乏清晰的界定,因而無法用具體的問題來度量創業知識,無法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
基于此,也有部分學者試圖從具體的功能性角度來界定創業知識。如Cope(2005)提出創業知識包含四類,即創業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發展方向、興趣和目標等方面的知識。蔡莉等人(2012)認為創業知識包括商業活動方面的知識,創業環境和管理網絡等方面的知識。[5]
這些學者將創業知識具體化,從產品、服務、市場等相關的具體創業行為角度加以理解,打開了微觀的創業過程,也為實證研究提供立足點。然而不同學者關注的角度不同,對創業知識的劃分也較為混亂,不同類型創業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層次關系等并不明晰。相對而言,邁克爾·波蘭尼較為清晰地將創業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本文采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法,即將創業知識分為顯性創業知識和隱性創業知識兩大類進行研究。
三、知識傳導路徑的以往研究
知識的傳導是知識勢能高的主體向知識勢能低的主體傳導知識。由于知識主體的自身水平、層次以及結構的差異,導致知識勢能既有總體層次上又有要素層次上的差異,因此知識傳導既有總體上的單向傳導,又有要素層次上的雙向傳導。并且在知識傳導中,不僅包括了時間上的傳遞、延續和轉移,而且還包括了空間維度上的轉移,知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同時伴隨著知識價值的改變。[6]
知識傳導的模式,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Hedlund (1994 )提出知識傳導三階段模式,即編碼化及內化、外延和占有以及消化及擴散;Trott,Hayes & Seaton(1995)提出知識傳導4A模型,即意識、關聯、消化、應用,來說明內流的技術傳導過程;[7]Szulansld(1996)則提出了最佳實踐在企業內傳導的模仿、實施、沖刺和整合四階段的過程。通過對不同的知識傳導模型的分析與比較,作者發現Gilbert&Cordey;—Hayes提出的知識傳導五階段模型[8]與創業知識的傳導方式最為相近,便采用了此模型對大學生創業知識的傳導路徑進行分析。
Gilbart&Cordey-Hayes;提的知識傳導模型主要包括五個階段:①獲取:在知識被傳導前,首先獲取必要的知識。②溝通:溝通可以通過書面或語言的方式進行,組織必須認識到信息擴散和消化的可能壁壘,而且必須具有發展溝通的機制,因此有效傳導知識的機會才能發揮。③應用:所獲取的知識必須應用,因為應用知識可確保知識留存在組織里,而且應用知識的結果可以更進一步激勵組織學習。④接受:新知識不僅要在管理高層經過廣泛的交流與探討,也需要下層的一定參與,一同接受認可新知識。⑤消化:知識傳導過程的關鍵是消化應用所獲取知識的結果和效應。消化的本質是指知識創造的過程,它包含累積學習的過程和變化的觀念。
四、大學創業知識傳導路徑實證研究
1、創業知識獲取環節
現如今社會,人們獲取知識途徑非常豐富,可以看書自學、可以看電視報紙或通過瀏覽網上信息自學、可以在校接受創業教育也可以通過職業培訓進行創業知識的獲取等。
對于顯性的創業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創業教育或培訓的途徑。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參加過創業方面的教育或培訓的創業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joroge和Gatungu,2013)。特別是一些顯性的創業知識更容易通過教育的形式獲取(如Linan,2011;Roxas,2013)。因此創業者參與教育或培訓是其獲取創業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對識別創業機會、提升創業技能產生著重要影響,能幫助創業者快速掌握潛在的創業風險、商業計劃書、創業資源需求等知識(De Tienne和Chandler,2004),以識別和評估機會。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學生接受的創業教育主要來源于創業班。受訪者中的幾位學生都一致認為,跟學校里的其他創業教育相比,創業班的教育是最正宗的創業教育,創業班的教育并不拘泥于理論,更多的是真實案例的分享,在實用性上比純理論教學強很多,使他們能通過學習更好的獲取以及理解知識。除了校內的創業教育,校外的創業培訓也是創業者獲取創業知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比起學校的創業教育來說,校外的創業班培訓往往更具有針對性,像專門訓練口才、專門培訓管理能力等。受訪者中的2位學生都曾接受過某教育機構的特定培訓,他們表示在企業的管理和改革方面收獲很多,這對他們的創業績效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而對于隱性的創業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企業家講座和對企業家以及身邊優秀人的認知學習。企業家講座是了解優秀企業家創業經歷和管理經驗的直接途徑,它不僅能給想要創業的同學樹立榜樣,給同學們直接接觸企業家的機會,同學們也能借此積攢經驗與教訓。同時,企業家的演講和事跡往往能激發同學說的創業熱情,堅定他們的創業信念。我們訪談的學生都表示在大學期間通過聽一些企業家講座或與企業家之間的談話能使他們增加對創業的感性認知,讓他們有更多的途徑進入到創業者的交際圈,這有利于他們之后的創業。
2、創業知識溝通環節
溝通是不同的行為主體,通過各種載體實現信息的雙向流動,形成行為主體的感知,以達到特定目標的行為過程。在知識溝通環節,溝通可以通過書面或語言的方式進行。
顯性創業知識的溝通主要是書面和語言方式相結合,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和老師的講授的方式來進行信息的溝通和有效傳遞。
隱性的創業知識的溝通則是以語言方式為主,如通過企業家講座、老師講授等方式。因為隱性知識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不可編碼的、很難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且難于轉移的,通過書面方式很難將信息有效地傳達給接受者,而語言方式則更為生動形象,易接受。大多數受訪學生表示,企業家講座中企業家的演講和肢體語言的結合,能給他們傳遞更多有益的知識和經驗,并給他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3、創業知識應用環節
不管是顯性的創業知識還是隱性的創業知識,凡是獲取了的的知識都必須加以應用,因為應用知識可確保知識留存在組織里,而且應用知識的結果可以更進一步激勵組織學習,而不僅僅是為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而兩種知識的直接應用方式就是創業實踐。創業實踐反映了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進行摸索,通過持續的實踐過程以更新、積累創業知識的過程(蔡莉等,2012)。
在浙江大學城院的創業班里就有很多實踐環節,如創業模擬,創業項目實訓等,給同學們提供了很多資源和創業訓練平臺。
受訪者中的4位學生對創業班舉辦的創業實訓項目贊不絕口,他們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是實戰,沒有實戰的教育都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要珍惜把我每一次實戰機會,并不斷地從試錯中收獲經驗與教訓,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前進。從中可以看出,城院創業班的實訓體驗對同學們的后期創業有著很大的影響,應該繼續加強此環節。
4、創業知識接受環節
創業知識接受是通過知識獲取、溝通和應用之后對該知識的認可,在這一環節,創業者們主要通過“認知學習”這一方式來獲取與接受知識。
認知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社會網絡成員的行為或結果來接受知識的過程(Holcomb等,2009)。Semrau和Werner(2014)等學者都強調社會網絡在創業者進一步接受知識尚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他能幫助創業者獲得市場知識、關鍵資源,實現知識的共享,從而加強對創業知識的理解接受并促進組織的發展。
受訪學生表示,通過與優秀企業家的接觸,了解觀察他們的行為以及進行適當學習模仿,使自己有親身體驗后更容易接受前期獲取的創業知識。
5、創業知識消化環節
創業知識傳導過程的關鍵是消化所獲取并應用接受的知識,消化的本質是對創業知識的再創造,即通過創業實戰項目的訓練,通過訓練,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同時新生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進行改進修正到再次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從而不僅真正地吸收了知識,也在不斷地成長。
前期應用環節提到過,受訪學生都一致認為創業實戰很重要,理論學得再多最后都是要落實在實戰項目上,只有通過實戰,才能讓自己在應用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靈感和新想法,不斷地對所獲取的穿各樣知識進行吸收消化最終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五、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建議
(一)完善顯性知識教育,改進學校的創業教育內容
受訪者中的幾位學生一致認為,大學里大多數理論知識即顯性知識對創業都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學校創業教育的課程和內容的設置應加以改進,課程內容上既要涉及到創業技能培訓、實戰能力提升、資源的利用與整合、風險規避等方面,更要注重提升大學生創業的自主內生力,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既高效、綜合、多元,也有個性化和針對性。
(二)注重隱性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水平
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創業知識不一定要通過學校去得到,要提高自身的能動性。同時,創業知識的提高并不都靠外界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自控,給自己定計劃,提高自身的效率,要對于自己所學到的創業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和吸收。
為此,學校可以完善對學生的課后監督反饋機制,積極更進學生在獲取應用知識后的動態,監督學生的自我學習與素質提高。
(三)鍛煉學生創新能力,強化實踐教育環節
受訪者學生認為學校應敢于承擔學生創業失敗的風險,讓學生有創業的親身體驗,堅韌、堅持、耐心這些創業能力這種只有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會被鍛煉出來。在學生創業的環節中,學校應該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麗君,劉強,盧向陽等.中外大學生創業教育政策的比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32-135.
[2]張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觀念辨析與戰略思考[J3.中國高等教育,2010(23).
[3]薛永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與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J].學術論壇,2016,39(7):177- 180.
[4]陳明,肖春林,萬孟琳.大學生的創業知識對創業能力影響機制的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3,15(4):109-113.
[5]蔡莉等,創業學習研究回顧與整合框架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5):1-9
[6]景永莉.企業知識傳導機制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09):60-63.
[7]Trott,Hayes&Seaton.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J].Technovation,1995,(1):25:43
[8]Gilbert,M.&Cordey;—Hayes,M.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g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 301-302
作者簡介:
吳琦琦,女,1997年2月17日,浙江溫州,漢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系大三學生。
楊晨,女,1996年10月01日,浙江杭州,漢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系大三學生。
陳嘉琪,女,1996年10月10日,浙江溫州,漢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系大三學生。
陳思謙,女,1997年02月12日,浙江溫州,漢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系大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