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清
摘要:教師要善于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抓住讀寫聯結點,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關鍵詞:讀寫聯結點;模仿;創造性練
當前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割裂開來做,閱讀教學多,寫作教學少: 閱讀分析多,與寫作聯系少;學生作文次數多,閱讀積累量少。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仍然保持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簡單、枯燥,缺乏針對性、創造性,沒有生機與活力學生對寫作毫無興趣,作文與生活脫節,作文無病呻吟、假大空套。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我們的作文教學與新課程對寫作的要求形成強烈的反差,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我認為這種重閱讀輕寫作的做法有悖于新課改精神,在教學中應該把兩者很好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更好的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要找到“源”頭,唯有深入研究教材,鍥而不舍地反復研究,精心構想,才能獲得“柳暗花明”的喜悅,從而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可以理解為,在閱讀課文時抓住一個詞或某種寫作方法等,通過對這“源”頭的切入,抓住課文的關鍵,進行有節制的分析理解,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寫作,進行讀寫聯動。
一、以教材中形象生動的詞語為讀寫結合的切入點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內容中的字詞進行品味,體會這些精煉的詞有什么表達效果。這些品味不僅要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引導學生品詞,為寫作積累豐富詞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如教學朱自清《春》一文時,我覺得在描寫春花圖這一段中“花下成千成萬的蜜蜂嗡嗡的鬧著”這句話的“鬧”用詞十分準確,于是我就引導學生運用了換詞式練筆,體會“鬧”一詞的巧妙之處。我是這樣設計的:“鬧”是什么意思?可以換成“叫”嗎?為什么? 通啟發引導,學生就明白到“鬧”字不僅寫出蜜蜂嗡嗡的叫聲,而且寫出蜜蜂飛舞的情態。“叫”字只寫出聲音,內涵沒有“鬧”豐富。因此,這個詞用得準確。
二、以教材中寓有內涵的關鍵句為讀寫結合的啟發點
中學語文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會有很多美句,這些句子有的內容豐富、有的意境深遠、有的巧妙修辭、有的含義深刻蘊含哲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品味這些句子,感悟句子的豐富內涵,再要學生模仿進行小練筆,訓練久了,學生在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會有很大的提高。 如《春》的最后三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小伙子,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三句子運用排比、比喻、擬人三種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寫出春天的新、美、力,表達作者對春天無比熱愛的強烈感情。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著幾個句子的內涵,再要學生模仿句式寫幾句,學生得到有效的讀寫訓練。
三、以教材中需要補白為讀寫結合的觸摸點
教材中,有的課文部分內容寫得較為簡略,其實是敘述描寫留有空白,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實現對文本的充實,讓學生對人物品質體驗更加深刻。如教學《東施效顰》一文時,課文沒有直接描寫東施的丑態,此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東施的樣子與行為,等學生寫完之后,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沒有把這些寫出來呢?從而讓學生明白作者寫作技藝的高,體會側面描寫的好處。
四、以教材中學生想象的內容為讀寫結合的碰撞點
語文是一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頭腦有畫面,自然有東西可寫。如教《沁園春雪》時,要求學生根據詞中的描繪,在頭腦中再造出一幅祖國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同學這樣描繪:祖國的北方,到處是寒冰封地,大雪紛飛;綿延不斷的高山被雪覆蓋著,登高望遠,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條條銀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蓋的秦晉高原上的丘陵,從高處望去,好像銀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聳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時,那火紅的太陽照耀著白雪鋪蓋的大地,陽光冰雪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嬌艷壯麗……通過再造想象,學生不但鍛煉了想象能力,也挖掘了語言表達能力。
五、以教材中獨特的寫作手法為讀寫結合的聯想點
初中教材中每一篇都是精品有的情節感人、有的意蘊深刻、更有的是寫作手法獨特,致文章布局巧妙精美,恰到好處地表現主題。教學時如能讓學生掌握這些寫法再加以訓練,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先指導學生默讀第一部分。再從文中寫阿長的句子:如:“生得黃胖而矮”、“總是切切察察”、“滿床擺著一個大字”等生動句子明白我對阿長的感情“厭惡”。接著大聲朗讀第二部分,再從該部分的“哥兒,有畫的山哼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得很成功”“這又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了”這一系列的句子體現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從而使學生掌握了文中“先抑后揚”這種寫法的運用。最后要求學而致用:用這種寫法寫一個你熟識的人。
六、以教材的細節描寫作為讀寫結合的探家點
細節描寫是記敘文的靈魂、血肉。好的細節描寫,能使人物性格豐滿、形象鮮明、惟妙惟肖,增強文章的形象性、生動性和真實性。教學時如能捉住這打動人心的寫法加以訓練,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細節細膩感人。課堂上,由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讓學生體會父親怎樣的背影讓作者“最”不能忘記?傳達出怎樣的情感?這里首先抓住父親的動作描寫。文中 “蹣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縮”,“微傾”等寫出了父親年邁體衰,行動笨拙,而“攀”,“縮”,“微傾”等詞更傳達出了父親那種”努力的樣子”從而使“背影”成為焦點,強烈地烘托出父愛子的深厚情感。課后,我安排學生寫我最親近或最熟悉的人。有的學生能巧妙地截取感人的片段,并在片段中做細致的刻畫。如有學生寫到父親黝黑的臉龐、粗糙的雙手、大腳;也有的學生抓住母親的眼神、兩鬢的白發、失去光澤的臉、總是那一身衣服、勤勞能干等內容來詳細描寫。從而完成立足文本,把語言的賞析與掌握使用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既有模仿借鑒,也有運用創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