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闡釋孔子的“庶富教”思想,進而探究其當代價值。指出在已經“庶之”,“富之”的今天,“教之”就顯得尤為重要。繼而從社會主體即“人”的角度闡釋了“教育”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庶富教”;思想;教育;文化
一、孔子的“庶富教”思想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古人講:“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宣部理論局局長劉漢俊這樣評價孔子:“孔子是人類的慧根,孔子是世界的福根,孔子是唯一能讓炎黃子孫,天下歸心的集結號,是中華兒女血氣相通的文化臍帶,是中國核心價值的定盤星,是中華民族的床前明月。”為什么,因為中國古代的圣人,他們用智慧發現了宇宙人生社會的真理,經人整理,成為經典流傳后世。當代學者南懷瑾先生說:“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
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在《論語》中記載道:“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都對衛國人口眾多的現象發出了感嘆。冉有因此而向其師孔子問道,如果一個國家人口眾多,那么,如何治理這樣的國家呢?孔子對答道,在有了富足的人口之后,作為國家的執政者的首要任務是盡快地使他們的生活富裕起來。冉有接著問,國民們生活富裕之后,應當如何進一步治理呢?孔子因勢利導地告訴冉有說,當一個國家人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就應當對他們進行全面的教育,使他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在精神生活水平上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精神境界的提高,這段記載是非常重要的,后人將這段話歸納為富而后教,是孔子儒學的重要思想。
那孔子的“庶富教”思想的當代價值如何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經濟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如孔子思想中的“庶之”,“富之。”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對于公平發展、地區均衡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問題重視不夠;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過程中,對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視不夠。特別是十九大召開,社會的基本矛盾都發生了變化。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僅包含對物質生活需要,也包括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向往。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解決途徑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教之”。
二、從社會主體即人的角度談”教育”的時代價值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為什么人民富裕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富以后,如果不進行教育,那就會墜落,甚至腐敗。君子富起來后,不能驕傲,富而無驕。普通百姓一旦富起來,也容易驕橫。因此需要加強教育。提高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這就是富而后教,富而好禮。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說,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教育如此重要,因為社會出現的一切問題,最終都是人出現的問題。社會就是人與人各種關系的總和。《禮記·中庸》記載孔子所言:“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習近平主席在考察曲阜后強調:“國無德不立,人無德不立。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對于目前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新矛盾”的解決,最終也是要解決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如何解決,靠教育。《群書治要?鹽鐵論》說:“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在《群書治要·淮南子》上也說,“不知禮義,不可以刑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這就說明,靠法律和制度建設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不能夠使這就說明,靠法律和制度建設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不能夠使人們成為孔子、曾子那樣有德行、有孝心的人;法律也能夠把竊賊給以刑法的制裁,但是不能使人成為伯夷那樣有廉潔、有志氣的人。孔子教育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言為世則,行為世法,一言一行,都能成好人是依靠教育所成就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的實質不是知識的教育,而是德行的教育。《論語》有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然后學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禮記·學記》)教育的目的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而使人的善良不斷增長。強調了教育的先后順序一定是首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即先培養德行,后學習知識技能。只有教育辦好了,人心得治了,倫理關系協調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而當今時代,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家庭教育重給予輕引導,學校教育重知識輕道德,社會教育重習性輕本性。最終歸結為“重術輕道”的問題。
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因為關于倫理、道德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斷代了。從慈喜相信扶鸞,拋棄傳統文化,到近代史的外國入侵,“五四”打倒孔家店和建國后特別是“文革”對經典的誤讀以及對圣賢的批判后,一些人對中華文化的誤解達到了頂端,以至于一度喪失了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西方經濟增長、物質繁榮和科技發達,盲目的崇洋媚外,不加選擇的“拿來主義”盛行,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斷了100多年。百年的集體失憶導致百年的集體失道,百年的集體失道導致百年的集體失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國人最早見諸于經典的關于文化的由來。因此,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傳統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習主席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話中講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觀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中用,推陳出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對傳統文化的弘揚非常重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媒體宣傳。在現在社會,媒體,網絡就是“老師”,所有的人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染,習性越來越重,自私自利、怨恨、嫉妒、欲望膨脹,麻木,如果媒體里播放傳統文化等正能量的內容,效果一定很好,所以“媒體可以拯救這個世界,也可以毀滅這個世界”是很有道理的,關鍵看傳播的內容是什么。
其次:在全國各地舉行選“孝子”活動。“孝為人之本,百善孝為先”,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社會要和諧,首先要家庭和諧,孝子評選活動旨在倡導孝賢,樹立孝子典范,引導全社會來關心、關注和關懷老人,從而讓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由家庭到社會延伸輻射
再次,國民教育課程當以“五倫八德”的道德教育作為主修課或必修課,以《國學治要》、《群書治要》作為治學、治國的必讀課本。
第四,“上行下效”。教育的真正落實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在資金、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并且如果各級領導也學習,在媒體里播放出來,“上行下效”。
綜上所述,要解決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新時代的“新矛盾”,其根本就是解決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如何解決,靠教育。要解決目前教育“重術輕道”的問題,就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發揮以文化人之功能。
參考文獻:
[1]《論語譯注》楊伯俊中華書局
[2]《中國哲學史》馮友蘭著重慶出版社
[3]《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劉余莉中國華裔出版社
[4]《學祖宗智慧,改人生命運》蔡禮旭世界知識出版社
[5]《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圣鐸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6]《國學治要》張文治編中華書局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廊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類型:指令性,立項編號:2018035 ,課題組成員:楊斌、邵靜擘、施露、司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