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靜 毛珊珊
摘要:本文在對中國古代法律和道德在社會統治中功能和作用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古代法治與德治的互補協調關系。明確了“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兩種手段,他們密切聯系、相互支持,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法治;德治
引言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以其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而與世界其他法系相區別。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古代的法制文明中仍有許多可資借鑒和汲取的有益成果。法律的創制和運作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配合。
一、法律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于中華法制文明在世界法制史中的地位和貢獻,用現代法治的視角如何看待和評價中華法制文明,在社會控制的各種手段中,法律是最主要的控制手段。中國古代先秦的法家就強調法的控制作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更是以變“法治”為“法治主義”、“重刑主義”而聞名。自漢武帝以后,在社會秩序的維護上,實際上采取的是德刑并重,法律與道德一直是社會控制的兩個手段。但由于道德的自律性及本身的弱制裁性,因此在社會控制中往往需要法律的強制性作保障和后盾,才能實現道德調整社會的真正作用[1]。
在古人看來,法律在社會控制中的優點表現:
第一,以法統一社會,具有普遍適用性,客觀性和公平性。法律具有“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品質。商鞅說:“自卿相將軍,少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2];韓非子也說:“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3]。因而法律具有適用上的公平性和普遍性。
第二,法律具有強制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商鞅說:“人主之所以禁者,賞罰也”。韓非子也認為:“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梢姺删哂薪橹惯^,強制社會穩定的功能。
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強調“法治”,專任刑罰,維護其本階級的統治利益,甚至出現過秦朝任用嚴刑峻法而走向極端,造成二世而亡的悲劇,表現出苛法、嚴法社會功能的歷史局限性。但法律在社會控制中的客觀性、公平性及對社會控制中的有效性,是我們不可置疑的。
二、道德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中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與法律一樣,是中國古代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道德干預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特色。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泛道德主義的社會,其主要表現便是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即以德治國、仁政和人治;社群關系、人際關系的道德化即“親親”、“尊尊”;中國一直有貴德而賤刑,德主而刑輔的傳統,道德在維持和控制社會的過程中起著遠比法律更為有效的作用,“域民不以封疆為界,固國不以山谷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以什么控制一個國家?此即是道德,或者說是孟子所說的“仁政”。
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統和控制系統,從政治生活到社會生活,從廟堂到民間,從宏觀的經國安邦到具體而微的安身立命、待人接物,都可以看到道德所發揮的影響。因此,詳細地考察和了解中國古代社會道德在社會統治中的功能和作用,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主化法制化建設不無啟發,同時在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轉化方面,在透徹理解傳統乃至在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方面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古代法治與德治的互補協調關系
在秩序與效率的視野中,法治與德治都有獨特的功能,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并且互為優勢和局限,即法治的功能優勢是德治的功能局限,法治的功能局限是德治的功能優勢,法治和德治因此成為不可或缺、不可偏廢的治國路徑和理念。但法治與德治功能優勢的發揮有賴于它們之間的良性關系,建立良性關系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它們各自的功能優勢與局限,不能絕對化。如果過度強調法治至上,則我們就會忽視法治的功能局限及缺陷;如果過度地強調德治,則很容易忽視德治自身存在的缺陷,從而把法治與德治徹底地割裂開來。所以,在強調法治之時,不能否定德治;在強調德治之時,不能否定法治。
我們可以通過促進合作與減少沖突的方式建立法治與德治之間的良性關系,通過法治與德治的最佳配置實現功能互補。在實踐中,我們應該確定道德法律化的合理限度。法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道德的弱強制性的不足,從而使道德的普遍弘揚成為可能,這是道德得以法律化的原因之一;但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的最主要功能在于禁惡,如果法律過多地強調人的單純利他并基于此而進行制度設計,或法律侵入純粹倫理領域,則不僅法律的實現會受到障礙,道德倫理的應有價值也會受到破壞[4]。在另一方面,我們強調德治不應該影響正常的法律供給。如果基于人的性善而進行法律制度建設,則不僅會導致法律供給在量上不足,使民眾對法律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會使法律供給在質上與正常需求產生偏差,如基于對人的過度信任就會放松對人的法律規制,從而有可能使人的惡性凸顯,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強調法治也不應該忽視道德資源的培養,尤其應該運用多種路徑培養道德資源。法律道德化有助于法律得到普遍遵盾,但法律的道德化主要應該通過法律的強公益性和對私人權益的尊重來實現,否則不僅法律道德化不能實現,還會侵損人們對“遵循法律是一種道德義務”這一道德責任的信仰。
參考文獻:
[1]周蔚、徐克謙:《人類文化啟示錄》,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2]邢建國、汪青松、吳朋森:《秩序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張敦先主編:《現代社會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紹六.非理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
作者簡介:
封靜(1983-),女,陜西咸陽人,空軍工程大學軍政系助教,碩士。
毛珊珊(1985-),女,河南鶴壁人,空軍工程大學軍政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