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纓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四休導士詩序》中寫道:“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其中提及的“粗茶淡飯”,意在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
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粗茶淡飯”這個詞。尤其是新春佳節,家人、好友聚會增多,家中老人把“粗茶淡飯”與健康掛鉤,因而時常勸告年輕人多吃素。但是健康的“粗茶淡飯”并非主食只吃粗糧、不吃肉或完全吃素。
字面上,所謂“粗”指的是粗糙、簡單。在我國茶文化中,“粗茶”是指較粗老的茶葉,口感苦澀,但含茶多酚、茶多糖等物質較多,有抗衰老、降血脂、調節血糖等作用。從健康角度來看,適量的粗茶對身體是有益處的,而且更適合老年人飲用。“淡飯”則是因為古時鹽比較匱乏,窮苦人家常常無鹽下菜,所以稱之為淡飯。
如今很多人把“淡飯”和粗糧、素食等同起來,其實是不全面的。“淡飯”既應該包括豐富的谷類食物和蔬菜,也包括脂肪含量低的雞肉、鴨肉、魚蝦、瘦牛肉、羊肉等。所以,對“粗茶淡飯”的正確理解是以植物性食品為主,注意粗細糧搭配,并輔以各種動物性食品的均衡膳食。飲食習慣要清淡,少油少鹽,并適量飲茶。
一些人有疑問,很多老年人年輕時也是“食肉一族”,為什么年老后會不喜肉食,轉而喜歡吃素或喝粥呢?這與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逐漸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有關。比如,牙齒缺損,消化液分泌和胃腸蠕動減弱,心腦功能衰退,視、嗅、味覺等感官反應遲鈍,肌肉萎縮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老年人攝取、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所以他們容易出現食欲下降和早飽的現象。
而年輕人新陳代謝處在旺盛期,體力、腦力活動均高于老年人,對能量、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需求也遠高于老年人。可現代社會多追求以瘦為美,一些明星也提倡全素飲食,引得不少年輕人跟風食素。我們認為,讓一個之前正常飲食的年輕人突然改變飲食習慣,轉為素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