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桃,孫劍,李紫娟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0)
發展茶產業不僅能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貧困山區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而且有利于提高國民的飲食生活質量。目前,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居世界首位,但國內茶葉消費需求疲軟,導致茶產業產能過剩。茶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制約著我國從茶葉大國轉變為茶葉強國[1-3]。隨著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茶產業的發展迎來嚴峻挑戰和重大機遇。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制約因素,為相關部門和茶企提供決策依據,對我國茶產業落實“重品質、重安全、重環保、重民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創新、綠色發展茶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茶產業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分析各大茶葉產區的產業現狀與發展問題[4-6]、探索茶產業科技創新[7]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策略和茶產業發展路徑等方面。例如,趙曉罡和李錄堂[8]、索羅丹等[9]、李勇[10]、趙沙鷗等[11]和陳志峰等[12]分別對我國陜西、江西和福建等茶葉產區的茶產業區域特色和現狀進行分析,認為茶農經營分散、龍頭企業帶動不足和茶產業標準化體系不完善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許詠梅[13]、許國權和陳春根[14]、姚文和祁春節[15]等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對比分析各茶葉生產大國的產業發展情況,認為我國在夏秋茶的利用率和茶葉精深加工等方面與國際差距較大。關于茶葉品牌建設與產業發展路徑的研究,胡振濤等[16]、盧秀龍和吳聲怡[17]從消費者的認知入手,研究發現我國茶葉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文化與品質體驗不足、知名度不高,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與購買意愿,阻礙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劉春臘等[18]、陳志峰等[12]和陳宗懋[3]認為我國茶產業應朝著品牌化、科技化、綠色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調整產品結構、整合茶葉品牌、加強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已有研究主要是從提高茶產業經濟效益與競爭力、促進產業創新的視角分析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但從綠色消費與生產角度研究影響茶產業發展的問題、成因和對策并不深入。
本文鑒于綠色發展視角,通過實地調研和二手數據分析等方法,基于國家統計數據和2016—2017年“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后我國綠色園藝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對湖北、貴州多地的160份茶葉種植戶調查數據和53份鮮葉加工廠員工調查數據,從茶業產能與市場需求、國際競爭力與品牌發展、茶葉生產規范化和茶產業的互聯網滲透率等方面分析我國茶產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有利于解決茶產業產能過剩和質量安全等問題,為促進茶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平衡提供理論基礎與決策參考。

圖1 2005—2015年居民食品及茶葉類生產與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Fig. 1 Changes of household food, tea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price index (2005-2015)
我國茶葉產品價格相對下降,茶葉產區銷量減少,市場需求疲軟。從我國茶葉產業體系經濟研究室公布的產區調研結果看,2016年我國20%的茶葉產區銷量明顯下滑,30%的產區名優綠茶價格同比下滑,70%的產區高端禮品茶銷售量繼續減少,部分地區大宗綠茶壓貨較多、烏龍茶嚴重滯銷,茶葉銷售形勢不容樂觀。同時,對比2005—2015年我國茶葉消費價格指數與食品價格指數的變化情況發現,茶葉消費指數增長較慢,茶葉生產價格指數增速大于消費價格指數(圖1)??梢?,我國茶葉生產投入不斷增加,但市場需求不足,經濟效益欠佳。
我國茶葉生產規模在發展慣性作用下持續擴張,生產潛能繼續釋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6年茶園面積由197.01萬hm2發展到290.2萬hm2,增加93.19萬hm2,增長率為47.3%。茶葉產量由147.51萬t增加到240.49萬t,增長率63.03%。但在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齊增的同時,茶葉生產能力總和大于消費能力總和,庫存量逐年增多,茶產業產能過剩。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茶葉產量240.49萬t,國內茶葉消費總量約181萬t,出口32.87萬t,庫存約26.62萬t,產銷不平衡(表1)。且自2014年起我國的干毛茶產量增長率始終高于消費量增長率,茶葉庫存量不斷增加,目前已達80萬t之多,約占茶葉年總產量的1/3。

表1 2010—2016年我國茶葉產量、消費量與庫存量Table 1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inventory of tea in China (2010-2016)
我國茶葉單產量較低,精深加工和增值加工技術轉化率低,茶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茶園面積和產量數據計算,2015年我國采摘茶園干毛茶單產量為1 062.96 kg/hm2,較1 183.5 kg/hm2的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目前,我國茶企仍以銷售粗加工的常規茶葉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茶葉產品加工較少,對茶多酚含量較高的夏秋茶利用率低,每年用于深加工的原料僅占總產量的7%~8%。而且,我國出口茶葉多以原料性的散裝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庫(UN Comtrade)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口茶葉約32.87萬t,出口總額14.85億美元,單位均價約4.52美元/kg,而同樣以種植綠茶為主的日本出口茶葉單位均價高達26.62美元/kg,兩者仍存較大差距。
茶葉品牌塑造對提升競爭力和占領國際市場至關重要,但我國缺乏世界知名的茶葉品牌。我國茶葉共有六大類,名優茶甚多,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云南普洱等,但多以產地命名[19],缺乏統一的茶葉品牌。相比斯里蘭卡對外全部采用“錫蘭茶(Ceylon Tea)是斯里蘭卡送給世界的禮物”的宣傳口號,將錫蘭茶做成了統一的形象標志,我國茶葉品牌有待進一步整合。同時,現存的區域公用的茶葉品牌價值不高。胡曉云等[20]對我國92個區域公用的茶葉品牌的價值進行評估發現,品牌價值超過50億的僅有2個,多數品牌比較弱小。
新《食品安全法》給劇毒、高毒農藥的使用上了一道“緊箍咒”,規定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同時加強了茶葉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產品安全與質量監督和管理。但農戶使用農藥時操作規范程度較低,農藥用量偏高,茶產品農殘超標等問題仍然突出[21]。項目組2016—2017年對湖北夷陵、丹江口和貴州省貴定、石阡、德江、湄潭等多地茶農的160份有效調查數據顯示,45.6%的茶農比較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劇毒農藥,個別茶農仍違法使用氰戊菊酯、殺撲磷和克百威等禁用農藥;40.1%的茶農未按照說明書規定的農藥稀釋比例配兌,約55%的農戶未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規定,61.3%的茶農認為使用化學農藥對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影響比較小或非常小。茶農對茶產品農藥殘留和質量安全的認知不夠,生產中不規范使用農藥,存在茶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我國茶葉生產規范不完善,不僅是茶農使用農藥不規范,還表現在茶葉產區的鮮葉加工不規范,加工標準化程度低。新《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為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員工身體健康,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必須穿戴防護裝置。但項目組對湖北、貴州等地的鮮葉加工廠的員工調查數據顯示,35.85%的員工反映鮮葉加工廠不存在標準化加工技術規程,77.36%的認為鮮葉加工沒有規范的除塵設施,且加工時防護措施使用較少(表2)。
規?;洜I的家庭農場、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葉企業應是現代園藝產業的生產主體[22]。但是我國茶葉生產目前仍以“小散弱”的農戶為主,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項目組調查顯示:茶農平均年齡52歲,50歲以上農戶占被調查樣本的50.62%,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和初中的占88.13%,茶農年齡普遍較高且受教育程度低;而茶農種植規模0.67 hm2及以下的占被調查樣本的84.37%,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農戶約為三成(表3)。此外,姚文和祁春節[23]對西南茶區的調研發現,僅33.79%的農戶參加了訂單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同時,我國茶葉企業經營規模有限,具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現代茶葉企業數量不多,龍頭企業更少,在第六次檢測合格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里茶葉企業僅38家。

表2 鮮葉加工標準化與防護情況Table 2 Standard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resh leave processing

表3 茶農種植規模與組織化特征Table 3 Planting scale and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a farmers

表4 茶葉采摘與茶園修剪、灌溉情況Table 4 Picking, pruning and irrigating of tea garden
陳宗懋等[7]認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技成果創新是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茶葉種植過程中環境友好型技術應用不足,科技轉化速度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項目組160份農戶調查數據顯示,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以應用黃、藍沾蟲板、頻振式電網殺蟲燈和綠色農藥為主,綠色技術滲透率低且茶農普遍認為防治效果不明顯。同時,茶園機械化水平較低,茶園缺乏綜合管理。主要表現在能提高茶園效益并保護水資源的節水灌溉技術未得到廣泛推廣、茶葉采摘和茶園修剪以手工為主等方面(表4)。
在互聯網時代茶企轉型電商,發展勢頭迅猛,但線上渠道滲透率不足。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互聯網對中國茶葉行業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專項咨詢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茶葉電商銷售額為112.04億元,僅占整個茶葉市場交易規模的8.27%。且以淘寶平臺為例,線上銷售多集中于中低端產品,平均客單價在60~80元,與線下茶葉門店的顧客單次消費最低300~500元的差距甚遠。同時,新《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互聯網食品交易規則,增設“累計”違法行為處罰,對茶葉電商經營、管理提出了嚴格要求。但線上交易平臺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影響線上茶葉交易,不利于互聯網滲透茶產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6—2017年通告的4批次不合格的茶葉及相關制品均來源于線上交易平臺。
茶產業是融合農業、食品輕工業和服務行業三大產業的綜合性特色產業。農業包括農場、茶場、各初制、精制廠等,是中國茶葉傳統產業的基礎,也是產業的支柱[7];食品輕工業是目前茶產業發展和增值潛力最大的行業;服務行業包括茶館、茶餐飲和茶旅游等,是傳播茶文化、繁榮市場的中堅力量[24]。目前我國茶產業延伸以茶飲料、保健品生產加工和茶旅結合為主,但茶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鄭春霞[25]以閩南功夫茶文化旅游為例,研究發現我國茶文化旅游處于初級階段,以宣傳和銷售相關茶產品為主,茶文化景觀開發不足,茶旅游業服務質量有待改善。
我國茶葉產銷不平衡、產能過剩,究其根源,是茶葉產品供給不滿足需求結構的變化和茶葉消費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導致消費主體擴大消費的意愿不強。一是我國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茶產業政策長期注重于實現生產者為中心的規模經濟[26],忽視了作為社會消費主體的80后和90后對于飲茶的偏好程度不高,導致茶愛好者、主要購買者與社會消費主力不符[2]。二是茶產業宣傳、拓展乏力。長期形成的茶行業信息交流“不出圈”習慣阻礙了信息流通,不利于茶企吸引非飲茶群體,培育新的茶葉愛好者和消費群體[27]。三是由于茶葉產品質量的隱匿性,茶產品質量層級紛繁、檢測指標復雜,茶葉價格層級標準不明確。而不直觀的評價體系增加了消費者收集、處理信息的成本,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如目前主流的茶葉質量檢測國際標準有歐盟標準和日本標準,我國“無公害茶葉”包括有機茶、綠色食品茶和無公害食品茶,綠色食品茶又分為A級和AA級。復雜的質量標準體系讓茶葉購買者無從下手,加之茶葉價值不易估計,削弱了消費者購買意愿。四是在互聯網時代,茶葉交易平臺相比其他消費品交易平臺而言,流量不足導致茶葉線上銷售滲透率低。
我國茶葉產品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使用不當等情況比較普遍,與茶農缺乏“綠色、安全、健康”的生產理念、綠色意識不到位和生產行為缺乏科學性等因素密切相關[28]。茶農的綠色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茶農對病蟲害防治方法的認知錯誤。茶農普遍認為化學防治比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農業防治效果更顯著、成本更低,也認為病蟲害只有被消滅才放心,控制病蟲害效果甚微。二是茶農片面追求高產量,不重視農藥殘留的危害,未意識到“重復施藥”和“過量施藥”的嚴重性。茶農綠色意識不足不僅造成了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還導致土壤、水資源等茶葉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被進一步破壞[29]。而當農民具備較高綠色認知水平時,其安全責任意識會增強,在生產中會盡量按規定使用農藥[30]。因此,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后,茶農綠色生產意識依然淡薄,是阻礙我國茶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茶產品同質性強,缺少品牌與龍頭企業帶動,阻礙了我國從茶葉大國轉變為茶葉強國。陳飛[31]認為,我國茶葉生產普遍存在品牌缺失的問題,使得我國茶葉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同時,茶葉加工以家庭手工作坊和個體小茶廠的粗加工為主,規?;⒆詣踊?、清潔化和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32],不利于提高我國茶產品的質量。茶葉企業以家族式管理居多,經營范圍局限于不同種類茶葉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缺少科技研發、開拓市場的創新團隊,不具備研發原料深加工和廢棄資源再利用的能力,難以成為龍頭企業并帶動茶農規范種植和茶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缺少品牌與龍頭企業對茶農和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導致我國茶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做優做精。
我國各大茶葉產區已逐步建立茶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既確立了茶葉生產投入品、加工經營的規范,也在不斷完善和科學化茶葉質量安全檢測指標體系。如龔艷等[33]對湖北省10個縣的茶葉質量安全監管調查發現,各縣均已成立茶葉綜合執法大隊,并對農資產品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但在執行過程中監管體制落實不到位,茶農仍可通過隱蔽渠道購買禁限用農藥用于防治病蟲害,導致我國茶葉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而且,我國茶產業由多部門協調管理,其中農業部門負責規范種植與生產,食品衛生監督機構管理生產環境的安全衛生和抽檢茶葉質量,工商部門負責規范茶葉流通與經營環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查生產許可證等。雖然職能明確,但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多部門重復管理或無人監管的局面,既浪費管理資源,又削弱監管的權威性。此外,我國茶葉市場中現行的檢測標準多樣,與歐盟、日本標準存在一定差距,令檢測報告缺乏權威性[34],使我國市場上茶葉產品質量不統一,產品質量檢測說服力不夠,影響消費者選擇產品。
基礎設施是推動茶產業發展與延伸的基石,是實現茶園現代化經營與管理的必然條件[35],也是產業招商引資的資本。茶園的基礎建設主要包括改善茶園生產條件、修建農電水利工程、打造公共交通網絡、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但我國茶葉交易中心服務設施不完善、以茶為主的景點接待條件落后,不利于茶產業向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產業延伸[25]。同時,我國現有茶園無法全面實現高效率的機耕、機采,茶園綜合管理水平低也與其基礎設施不完善相關。趙沙鷗等[11]分析江西省茶產業發展問題時發現,茶園基礎薄弱,設施裝備落后,既影響茶農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還不利于提高茶葉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水平。因此,茶葉產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阻礙產業延伸和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因素。
茶產業的綠色發展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山區脫貧攻堅和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和推進鄉村振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背景下,茶產業未來的發展目標是運用綠色高效的科學技術和管理規范,建設生態有機茶園,并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載體、政府為保障、行業為支撐,確保茶產業發展的安全性、科學性、穩定性、生態性和可持續性。
茶產業實施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和社會共治的制度。一是政府以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與保障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質量監管、及時提供市場信息為主要職責。盡快制定《食品安全法》執行細則,落實“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的可追溯制度。二是茶行業協會以完善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配合其他主體活動為職責。配合各監管部門規范生產投入品和茶產品的市場流通,打擊非法經營與假冒偽劣。三是茶葉專業合作社遵照國家標準提供農藥、化肥,舉辦茶葉栽培和病蟲害防治培訓班,鼓勵農戶采用綠色、低碳、高效的技術,并通過社群、農資和產品集散等途徑及時提供市場交易信息。同時,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合理分配合作社的股權、決策權和剩余利潤分配權,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合作社。四是茶企以加快落實行業標準,提高產業服務水平為責任。通過技術引進、校企合作等方式推進茶園標準化管理、車間標準化制作;通過校園招聘引進專業人才,定期培訓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提高我國茶農的綠色認知水平,從生產種植源頭控制產品質量安全。一是通過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市場倒逼”機制,將食品安全責任落實到戶。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統一茶農責任承擔制度,加強懲罰力度和制度落實。二是地方政府根據我國茶葉質量安全檢測標準,因地制宜為茶農制定規范、科學種植讀本,定期舉辦種植培訓班和專家講座,指導茶農科學種植。三是政府、茶企和高校聯動,以基地試驗的形式展示綠色防控的效果,通過專家講座分析綠色防控采納成本,糾正茶農“化學防治比綠色防控效果好、成本低”的錯誤認知。同時,加強套種植物防治病蟲害宣傳,倡導茶園適當除草與養殖,提高茶農對多樣化綠色防控的認知水平。
產業優勢來源于高品質的產品、創新的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經營模式。增強茶產品與科技創新優勢,一是要持續優化茶業區域布局。在產區結構上,合理布局茶葉品種,錯開采茶高峰,合理采摘春、夏、秋茶,緩解采工緊缺問題,并控制產區盲目擴大種植規模;在產品布局上,選擇適宜產地自然條件與加工工藝、具備產品創新彈性的特色良種,從源頭形成差異。二是持續推進生態有機茶園建設。配套LED材料制成的新型滅蟲燈、生物激素等病蟲害防治設備,測土施肥,利用茶籽、茶樹枝葉等再生資源肥園。同時,鼓勵茶企優化或轉移生產基地,打破資源條件與生態環境的限制。三是提高茶園綜合管理與生產標準化水平。平整土地、鋪設園間道路便于應用機械代替人工。并在產區推行“統防統治”管理模式,降低茶園管理成本。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推進磨分離等技術,解決農藥、重金屬殘留和微生物污染等問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強化茶產業經營模式優勢,一是健全“互聯網+”銷售網絡,增強消費者對電子商務平臺的信任。茶企要加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茶葉信息平臺和營銷平臺的建設與使用;實施網絡認證與準入制度,規范管理茶葉電子商務;通過線上線下統一標識、簡化質量分級與定價等措施,建立和維護網絡形象。二是跨界合作,突破產業限制圈。茶企與同一地域的果蔬企業、特色農產品經營企業、酒企等合作,共享銷售渠道資源,降低營銷渠道拓展成本;與國內外物流企業合作,構建茶產品科學貯藏和低溫冷鏈物流,保障茶產品暢通、及時和衛生供給。
以創新供給促進消費,一是豐富茶產品的品類,加強產業精深加工延伸。茶企根據消費需求熱點,以在食品中添加、滲入茶汁和茶粉等形式豐富產品種類,并積極開發方便、經濟、保健型的茶類新產品,如袋泡茶、速溶茶和茶飲料等,抓住年輕消費群體。同時,將茶油、茶多酚和茶色素等茶元素引入到天然藥物、健康食品、功能制品和動物營養等領域,形成多元化的精深加工業。二是以茶園為切入點,不斷開發增值服務項目。積極開發茶園景觀,完善觀光旅游的接待條件與服務水平,以茶旅結合促進消費。三是茶企加大茶產品與茶文化宣傳力度,將傳統的廣告方式和銷售渠道延伸至消費者的社交生活,解決“信息不出圈”問題。如借助餐飲領域的高流量推廣茶葉產品,利用“網紅經濟”和“工匠精神”宣傳茶文化,培育潛在消費者。
我國進入農產品品牌發展的黃金時期,以品牌促進產業效益,一是整合特色資源,合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整合各大茶葉產區的優勢品牌,結合果蔬品牌,制定區域代表性更強的農產品公共品牌;注重品牌專利申請與保護,規范區域公共品牌的準入與使用制度,線上線下同步運營,維護品牌形象;強化公共品牌形象宣傳,加大在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二是茶葉企業培育自主品牌。茶企樹立“品牌精則興”的理念,依據歷史文化、產品特色,量力而行打造自主品牌;注重自主品牌的規范化,為企業的不同品牌制定獨特的名稱與包裝,確定產品質量標準要求,選擇不同的宣傳平臺與方式,還要制定專屬的栽培、病蟲害防控、采摘、加工、貯藏、運輸技術和操作規程。三是縱向拓展品牌運營。茶企的產品品牌在中低端和高端合理分布;利用檢測標準不同、產品質量級別和價格差異等區分不同品牌,減少同一企業不同品牌之間的過度競爭。
參考文獻:
[1] 江用文, 陳霄雄, 朱建淼, 等. 中國茶產業2020年發展規模分析[J]. 茶葉科學, 2011, 31(3): 273-282.Jiang Y W, Chen X X, Zhu J M, et al.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scale of Chinese tea industry in 2020[J]. Journal of Tea Science,2011, 31(3): 273-282.
[2] 李佳禾. 2017中國茶葉消費市場報告[J]. 茶世界, 2017(10):60-67.Li J H. A report on the consumption market of Chinese tea in 2017[J]. Tea World, 2017(10): 60-67.
[3] 陳宗懋. 新時代中國茶產業的創新與發展[J]. 農學學報, 2018,8(1): 80-84.Chen Z 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ea industry in new era[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8, 8(1): 80-84.
[4] 姜含春, 趙紅鷹, 葛偉. 中國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09, 30(3): 23-28.Jiang H C, Zhao H Y, Ge W.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9, 30(3): 23-28.
[5] 丁勇, 周堅, 羅仲興. 茶產業的發展現狀、需求及趨向[J]. 廣東茶業, 2011(Z1): 8-12.Ding Y, Zhou J, Luo Z X.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demand and trend of tea industry[J]. Guangdong Tea, 2011(Z1): 8-12.
[6] 肖智, 黃賢金, 孟浩, 等. 2009-2014年中國茶葉生產空間演變格局及變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 109-120.Xiao Z, Huang X J, Meng H,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ea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4[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 109-120.
[7] 陳宗懋, 孫曉玲, 金珊. 茶葉科技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J].茶葉科學, 2011, 31(5): 463-472.Chen Z M, Sun X L, Jin S. Science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1,31(5): 463-472.
[8] 趙曉罡, 李錄堂. 陜西茶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13(3): 87-92.Zhao X G, Li L T.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a industry in Shaan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3(3): 87-92.
[9] 索羅丹, 肖斌, 馬小雪, 等. 基于區位商與SWOT分析陜西茶產業的集群發展[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2, 27(6): 254-259.Suo L D, Xiao B, Ma X X, et al. Cluster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based on LQ and SWOT in Shaan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2, 27(6): 254-259.
[10] 李勇. 陜西茶產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6(5): 150-154.Li Y. Problems in Shaanxi’s tea industry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 16(5): 150-154.
[11] 趙沙鷗, 陳宜, 程艷. 江西茶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 企業經濟, 2014(4): 124-127.Zhao S O, Chen Y, Cheng Y.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 industry in Jiangxi Province[J]. Enterprise Economy, 2014(4): 124-127.
[12] 陳志峰, 張偉利, 嚴小燕, 等. 福建省縣域茶葉產業競爭力分析與優化布局[J]. 經濟地理, 2017, 37(12): 145-152.Chen Z F, Zhang W L, Yan X Y, et 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county tea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12): 145-152.
[13] 許詠梅. 中國制茶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中國農村觀察, 2005(3): 19-24.Xu Y M.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 industry[J]. China Rural Survey, 2005(3): 19-24.
[14] 許國權, 陳春根. 基于RCA和“國家鉆石”模型對我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的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 2007(11): 38-43.Xu G Q, Chen C 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 Analysis based on RCA and “Diamond”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7(11): 38-43.
[15] 姚文, 祁春節. 市場化改革對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11(4): 24-31.Yao W, Qi C J. An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1(4): 24-31.
[16] 胡振濤, 項喜章, 吳素春. 武當道茶區域品牌忠誠影響因素的結構模型分析——基于消費者感知視角[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5, 36(1): 38-43.Hu Z T, Xiang X Z, Wu S C. Research of factors inf l uencing regional brand loyalty of Wudang Taoist te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percep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5, 36(1): 38-43.
[17] 盧秀龍, 吳聲怡. 基于消費者的茶葉品牌選擇影響因素分析——以福州市為例[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 157-160.Lu X L, Wu S Y. 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 brand selection based on consumers: A case study of Fuzhou[J].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onthly),2012(10): 157-160.
[18] 劉春臘, 徐美, 劉沛林, 等. 中國茶產業發展與培育路徑分析[J].資源科學, 2011, 33(12): 2376-2385.Liu C L, Xu M, Liu P L, et al. Path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the tea industry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2011, 33(12): 2376-2385.
[19] 謝向英. 福建白茶地理標志品牌結盟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1(1): 49-54.Xie X Y. A study on the brand alliance of Fujian White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1(1): 49-54.
[20] 胡曉云, 魏春麗, 蔣燕婷. 2017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研究報告[J]. 中國茶葉, 2017, 39(5): 4-13.Hu X Y, Wei C L, Jiang Y T. A report on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Chinese tea regional public brand in 2017[J]. China Tea, 2017,39(5): 4-13.
[21] 董銀果. 發達國家SPS措施對中國茶葉出口的影響分析——基于標準差異視角[J]. 中國農村經濟, 2014(11): 83-95.Dong Y G.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PS measures impos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China’s tea export—A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in the standard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11):83-95.
[22] 鄧秀新, 項朝陽, 李崇光. 我國園藝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 中國工程科學, 2016, 18(1): 34-41.Deng X X, Xiang Z Y, Li C G.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horticultural industry[J].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 18(1): 34-41.
[23] 姚文, 祁春節. 茶葉主產區訂單農業有效性及契約穩定性研究——以西南地區茶葉生產為例[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7,38(1): 89-95.Yao W, Qi C J. The effectiveness and stability of contract farming in main tea production areas: A case study of tea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17, 38(1): 89-95.
[24] 楊曉剛. 區域茶產業的SWOT分析與營銷策略研究——基于四川省雅安市的實例調查[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3,34(2): 80-84.Yang X G. SWOT analysi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research of regional tea industry—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ases in Yaan, Sichuan[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3, 34(2): 80-84.
[25] 鄭春霞. 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旅游產品體驗質量提升——以閩南功夫茶文化旅游為例[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版), 2014,44(6): 683-692.Zheng C X. Study on enhancing tourists’ experience quality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from perception: The case of Gongfu tea cultural tourism of south Fujian[J].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4, 44(6): 683-692.
[26] 申素熙, 梁月榮. 中日茶葉產業政策導向比較及給韓國茶產業的啟示[J]. 茶葉科學, 2011, 31(6): 552-560.Shin S X, Liang Y R. Comparison of tea industry policy orien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quotable experiences for Korea drawing on[J]. Journal of Tea Science,2011, 31(6): 552-560.
[27] 衛龍寶, 李靜. 農業產業集群內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安徽省茶葉產業集群的微觀數據[J]. 農業經濟問題, 2014, 35(12): 41-47.Wei L B, Li J. Analysis for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on farmers’ income: Based on the micro-data of tea industry cluster in Anhui Province[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 35(12): 41-47.
[28] 黃祖輝, 錢峰燕. 茶農行為對茶葉安全性的影響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5(1): 39-44.Huang Z H, Qian F Y. Tea growers behavior’s impact on tea safety[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5(1): 39-44.
[29] 吳林海, 侯博, 高申榮.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散農戶農藥殘留認知與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1(3): 35-48.Wu L H, Hou B, Gao S R.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farmers’households’ perception on pesticide residues and the main determinant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1(3): 35-48.
[30] 馬玉申, 龔繼紅, 孫劍. 農民農藥屬性認知、安全責任意識與農藥配比行為[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6, 21(3): 141-150.Ma Y S, Gong J H, Sun J. Farmers’ perception of pesticide properties, awareness of safety and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of pesticide ratio[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21(3): 141-150.
[31] 陳飛. 中國茶葉品牌塑造影響因素實證分析[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學, 2014.Chen 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 l uence factors of tea in China[D]. Hangzhou: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2014.
[32] 莫懷鴻. 廣西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 南方農業學報, 2016, 47(6): 1051-1056.Mo H H.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tea industry in Guangxi[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16, 47(6): 1051-1056.
[33] 龔艷, 顧寶根, 邢美華, 等. 湖北省茶葉質量安全監管現狀與控制對策分析[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16(6): 11-14.Gong Y, Gu B G, Xing M H, et al. An analysis of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tea in Hubei Province[J].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o-Products, 2016(6):11-14.
[34] 宋莎, 溫亞利, 劉慶博. 我國茶葉國際競爭力及出口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3, 34(3): 338-342.Song S, Wen Y L, Liu Q B.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tea export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34(3): 338-342.
[35] 周應恒, 胡凌嘯. 對我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考[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2): 23-29.Zhou Y H, Hu L X. Some considerations on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2):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