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
2018年是湘南起義90周年。當年的粟裕(1907—1984)二十出頭,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走上了從士兵到將軍的艱難而偉大之路。
粟裕作為開國第一大將,人們常拿他與林彪(1907—1971)對比。
有趣的是,兩人身材頗為相似,都屬于瘦弱型,看起來弱不禁風。論打仗,粟裕與林彪旗鼓相當,只是作戰風格不同。林彪精于算計,勝算不大的仗不打。粟裕用兵神出鬼沒,經常走險棋。林彪說:“像豫東戰役那樣的仗,我是不敢輕易下決心打的。”林彪從不輕易夸贊他人,唯獨對粟裕是個例外。他曾對劉亞樓大發感慨:“粟裕打仗真行,盡打神仙仗,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林彪還說,“南昌起義之后,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
林彪如此評價粟裕,有點像巴菲特在評價索羅斯。其實,粟裕與林彪相比,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時期,盡管職務相當,粟裕并不顯山露水。湘南起義時,林彪在耒陽打了幾場勝仗,嶄露頭角。尤其是敖山廟伏擊戰,是我軍早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林彪因為此戰,受到朱德器重,被提拔為營長。此后,他的職務一直比粟裕高。
筆者曾電話采訪過粟裕的女兒粟惠寧。粟惠寧是陳毅元帥的兒媳(陳小魯夫人)。據她介紹,粟裕原名粟志裕,又名粟多珍,1907年生于湖南會同縣坪村鎮楓木村。會同縣地處雪峰山區,渠水、巫水與沅江交匯,當時是不足10萬人的小縣。坪村鎮屬于侗族聚居區,民風剽悍,自古盛行習武之風。
粟裕從小玩槍舞棒,立下宏偉志向,要當俠客,為民除害。14歲那年,軍閥部隊一個連進駐會同縣,連長姓盧,在街頭橫行霸道,胡作非為,老百姓深惡痛絕,敢怒不敢言。粟裕看不慣這些兵痞,組織幾十個同學與他們決斗,把那個連長打得服服帖帖。后來,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師范,踏上求學鬧革命的征程。反動警察當局四處搜捕粟裕,為了躲避,無奈之下,粟裕只好輾轉到達武漢,投奔國民革命軍。他隨同這支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追隨朱德來到湘南,來到耒陽,后來上了井岡山。
這段經歷十分曲折艱辛。1927年,南昌起義后,朱德率一個師在大埔縣三河壩阻擊追敵,擔負斷后的任務。粟裕在警衛隊負責警衛起義軍指揮機關、押運武器彈藥。警衛隊很艱苦,粟裕除隨身帶的駁殼槍和子彈外,還身背2支步槍、200多發子彈,加上背包、軍毯、水壺、飯盒、鐵鎬、鐵鏟,共有30多公斤。另外,每個班要抬一頂大帳篷,每人還要照管一個挑槍支彈藥的民夫。正當8月盛夏,他們每天行軍三四十公里,又熱又累。如果誰照管的民夫中途跑了,那些槍支彈藥就得自己挑。
這是粟裕經歷的第一次長途行軍,也是第一次巨大考驗。9月下旬,起義軍攻占廣東潮汕地區,先勝后敗,損失慘重。起義軍主力不得不向海豐、陸豐轉移。粟裕所在排的任務是保衛后勤部門領導和其他干部的安全。他們找到幾條船,東渡韓江,經饒平縣去三河壩,同朱德指揮的起義軍會合。
朱德完成阻擊任務后,率部從饒平縣出發,踏上了艱難轉戰的道路。10天后,他們到達閩贛交界處的福建武平縣,很快被敵人發覺。國民黨第32軍軍長錢大鈞率18師追過來。起義軍長途行軍,十分疲憊,又缺糧少彈,無法與強敵持久硬拼硬打。
激戰兩個小時后,朱德下令部隊撤出戰斗,向西北方向轉移。粟裕所在排奉命掩護。粟裕利用地形優勢,指揮戰士們巧妙猛打,敵人不知虛實,慌忙退卻。突然,一顆子彈從粟裕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粟裕只覺得頭部猛然受到一擊,隨即倒在地上,動彈不得,昏迷過去。排長以為他犧牲了,只好先撤離。
好在粟裕命不該絕,終于蘇醒過來。剛才還血肉橫飛的戰場,此時靜得可怕。粟裕只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要站起來,趕上部隊!他咬緊牙關,猛地站了起來,但腿一軟,身子一晃,又倒在地上。好在粟裕是習武之人,他強忍著疼痛,順著山坡往下滾,一直滾到了路邊水田里。恰好有幾個掉隊的戰士走來,發現了粟裕,連忙把他扶起,包扎好傷口,攙著他趕上了部隊。粟惠寧告訴筆者,她父親一生負傷6次,這是第一次負傷。
武平縣西北5公里處,有條山路叫石徑嶺,地勢險峻,懸崖峭壁間只有一個隘口可以通過。起義軍余部要向西北轉移,這是一條必經之路。經過偵察,發現隘口被地主武裝民團占領著。狹路相逢勇者勝。朱德率領幾名警衛人員,從長滿灌木的陡壁攀登而上,從側后發起進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民團遭到突然打擊,丟下武器四散逃命。朱德站在斷壁上,手握駁殼槍,指揮部隊順利通過了石徑嶺。為了擺脫國民黨軍的追擊,他們進入了贛南山區。
這時,饑餓、疲憊、傷病折磨著官兵,逃跑的,掉隊的,叛變投敵的,每天都有。粟裕是個意志堅強的戰士,他拖著重傷的身軀,堅定地跟著部隊前進。朱德欣賞粟裕的忠誠,把他提拔為三連黨代表。此時,五六千人的部隊,只余下兩千多人。朱德率領他們先后轉戰安遠、信豐、大余、崇義等地,進行了整隊、整紀、整軍、整訓活動,史稱“贛南四整”。最后,留下800余人。南昌起義的火種,從此沒有熄滅。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精華。朱德、陳毅率領著“八百羅漢”,幾經周折,輾轉到粵北和湘南。他們先是隱蔽在汝城縣的范石生部(時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軍長,與朱德是云南講武堂同窗),后來,進入宜章縣。他們智取宜章縣城,舉行年關暴動,1928年1月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緊接著,起義軍在坪石打敗了許克祥的部隊,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藥品,鼓舞了湘南人民的革命斗志。
粟裕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說:“宜章起義的勝利,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坪石戰斗的勝利,轟動了整個湖南。武裝起義的烽火越燒越旺。這時只要我們派出一個排的兵力,在地方黨和農民武裝的支援配合下,就可以解放一座縣城。”“朱德、陳毅同志發動和領導的湘南起義,是我們黨所領導的農民武裝起義的光輝典范之一。”
湘南起義中,粟裕隨同朱德在耒陽戰斗。在二打耒陽戰斗中,王爾琢指揮主力部隊從耒城西門發起反攻,激戰一個多小時,毫無進展。
李宜煊(國民黨第55師163旅旅長)從槍聲中聽出我軍只有少量輕機關槍,沒有重武器,便毫無顧忌地下令打開西門,向我軍主動發起沖鋒。王爾琢見勢不妙,命令部隊撤出陣地。關鍵時刻,粟裕和林彪(時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營2連連長)同時站了出來,判斷耒陽城內的敵人正在領功請賞,戒備必定松懈,我軍應該趁敵不備,連夜大舉反攻。
朱德、王爾琢采納了他倆的建議。此戰,粟裕的三連擔任先鋒,林彪的二連擔任側翼,最終收復了耒陽。
隨后,粟裕和林彪一起找到朱德,提出應一鼓作氣,兵分三路,把耒陽境內敵軍全部殲滅。朱德再次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派出他們兩個連,直搗新市街的耒陽縣常備隊,消滅了駐扎在大市的縣團防總局。他倆緊密配合,協同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