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收到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館長湯濤兄編著的新書,腦際頓時浮想聯翩,原因在于,我少年時經常去游玩的長寧區少年宮,曾經是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先生與保志寧的婚房。當年,為了迎娶如花美眷,王伯群奮力建造了這幢小樓,甚至引起了坊間傳聞其受賄云云。
據湯濤先生考證,清末,王伯群由貴州興義縣首批公費選送日本留學,學習的是經濟專業。之后在商業領域頗有建樹。為迎娶保志寧而建小樓的經費,確系其自身憑本事收入得來。
至今,這棟小樓以及樓前的草坪依舊在,只是物是人非,往事都似乎湮沒了……
我只記得,自己少年時,暑假里曾和同學一起到長寧區少年宮,照哈哈鏡,看露天電影,坐小火車……可見,這確實是個大院子。只可惜王伯群和新娘子保志寧并沒有住太久,這棟小樓就易主了。隨著日寇侵華占領上海,此地被日軍占領。當汪精衛從重慶轉道越南來到上海,日本人就將其安排在這棟小樓。
面對簽署賣國協議的場面,汪精衛在小樓里,曾對心腹陶希圣說,簽字就簽字吧。這國,豈是我簽了個字,就當真能賣掉的啊。
隨后,陶希圣出走香港,在媒體上把汪精衛的賣國條約公之于眾。
抗戰勝利后,宋美齡曾短期入住過小樓,之后美國領事館也曾入駐過小樓。不過,這一切,都已經與王伯群先生本人無關了。
在經歷了抗戰爆發內遷之苦后,王伯群回到老家貴州。1944年,日軍竄擾黔南,王伯群安排大夏全體師生遷往貴州赤水。在此,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當年12月20日,王伯群因胃潰瘍病逝于重慶,終年僅60歲。最令人遺憾的是——王伯群沒能看到抗戰的勝利。而抗戰勝利后,保志寧也沒能在小樓里更多駐留。
保志寧,出身于江蘇南通的蒙古族家庭。這是個醉心于漢文化的書香門第。1927年,保志寧從南通女師考入滬江大學,由于英文學習壓力大,一年后,轉入大夏大學社會學系,1930年12月畢業。
作為當年大夏大學的校花,保志寧在大夏大學副校長歐元懷和三叔保君健的引介下,與校長王伯群結為伉儷。
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師生戀,而是校長和女學生的一段真摯的忘年戀,以及忘年婚姻。
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大抵領略——緣何未及“雙十年華”的保志寧會嫁給比自己大廿余歲的校長。在大家閨秀保志寧看來,“當年的王伯群是民主革命的先驅,是政治專家,又熱心教育,一手維持創立大夏大學,堪為教授和學生們所敬重。”保志寧甚而稱,王伯群是“一個英俊瀟灑、神采奕奕、身材壯大、才識深遠、誨人不倦的長者”。如果以今人的視角而論,除了“誨人不倦的長者”以外,保志寧對王伯群所用評價詞匯,全部都是站在女性視角對一位優秀男性的傾慕!
更有意思的是,保志寧的三嬸是美國人。對保志寧選擇嫁給王伯群,這位三嬸非常贊成。她說,王校長身體康健,相貌堂堂,才華出眾,為國盡忠,實為不可多得之人才。至于王、保年齡相差懸殊的問題,在這位三嬸看來,根本不是問題。她認為,在歐美,夫婦年齡相差很遠的很多,他們的婚姻都不計較年齡相差多少,而以有無深厚的愛情及個性是否相符為標準。
保志寧在丈夫逝世后,終身未再嫁。人生中年始,她在美國重新到商校學習會計。結業后,應聘到一家服裝公司打工,獨自一人養育5個子女,撐起一個家,直到1999年逝世于紐約……如今保志寧回憶錄的出版,得到了王伯群、保志寧長子王德輔的肯定。他認為,自己提供給湯濤的父母遺留的中英文材料、筆記、錄音、日記、書信和照片等珍藏資料,沒有白白浪費。
書訊
《絕對小孩3·夢拐角》
著名漫畫家朱德庸以辛辣不失溫情的幽默,諧趣可愛的故事和出人意料的對白,為我們展現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小孩天真、純粹的眼看待時間和空間變化,直視墨守成規毫無新意的成人生活,在孩童的無邪無憂下,探討成人焦灼無趣的根源起由。
朱德庸說:“如果沒有想象力,我們就從這個時代出局了!”翻開本書,和九個小孩一起乘著想象翅膀,到每一個夢拐角,找回早已被遺忘的彩虹邏輯,和童年的自己一起對抗這個無聊重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