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文訸
2006 年,寧夏鹽中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在鹽池縣青山鄉古峰莊同時出土了三塊金質飾牌,均由失蠟法澆筑制成,其中一塊金飾牌中帶有“方奇”字樣的銘文,專家將其定名為金“方奇”。“方奇”在《詞源》中的解釋為:“地方所產珍奇之物”,但金飾牌在當時是否被稱為“方奇”則沒有相關記載。這組金“方奇”的具體用途還在進一步考證中,但其豐富的圖案、清晰的紋飾和紋飾中透露出的文化內涵,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經勘查,以下三塊金飾牌出土地附近未發現遺址或墓葬,部分學者根據出土地點和史料中對“白烏”年號的記載認為,它們是隋大業九年(公元614 年)稱帝建元的陜西扶風(今鳳翔)向海明農民起義軍遺物。銘文中出現的“中御府造”應當為向海明設置的手工業機構。狩獵圖金“方奇”和長尾鳥紋金“方奇”上的釘孔說明它們可能是釘鉚在車輛之上的裝飾物。
但另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狩獵圖金“方奇”中狩獵者的衣著和冠飾都具有十分濃郁的游牧民族特征,翼獅形象極具波斯風格,狩獵文金“方奇”左下方武士面前的萌芽狀樹形紋飾在中亞、西亞金銀器上較為常見,被認為是孕育生命的象征,主體圖案帝王與野獸格斗的主題常見于波斯美術作品中并帶有襖教風格,與史料中記載向海明信仰佛教出入較大,銘文中的“明明彀騁”沒有避向海明之“明”諱,“騰”“剛”“獸”等字樣為錯別字,因而指出這些金“方奇”的鑄造者很有可能是公元417 年十六國時期內遷今天寧夏一帶、略懂漢文化的匈奴人的一支。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風暴席卷全國大地,從614 年至617 年間,先后有100 余支起義軍在全國各地興起,參加人數達百萬,這組金“方奇”如果確是向海明農民起義遺物,則是非常罕見的研究隋末農民起義的物證;如經進一步考證確定為內遷匈奴遺物,其出現時間可向前追溯兩個世紀,也為我們研究胡人內遷和絲路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狩獵圖金“方奇”
尺寸:長18cm 寬14cm 厚1cm 乳釘高0.7~0.8cm 徑0.2~0.3cm 重約842.1g
說明:是三塊“方奇”中圖案最豐富、也是唯一鑄有銘文的一塊。該“方奇”正面紋飾為四重結構。最中心的矩形內為狩獵圖,圖案中心上方有一騎馬周旋于猛獸之間的狩獵者,頭戴寶冠、插有羽毛、身披盔甲、腰間插箭、足蹬長靴,作拉弓射箭狀,奔馳的馬匹馬蹄飛揚,左前蹄踩于飛鷹頸部,右前蹄踏于豪豬背部,鞍韉俱全。馬匹前后各立有一猛虎和豺狼,狩獵的緊張氣氛不言而喻。畫面左、右下方,各有一手持彎弓的勇士,呈跪射姿,頭戴冠、身披甲、足蹬靴,更顯騎馬者威武彪悍、氣宇軒昂的英姿。左下角勇士面前有一顆有枝無葉的大樹,狐貍、豹子、犬自上至下環繞其中,右下角勇士面前有一神獸,似為雄獅,卻長有翅膀,畫面中還有熊、猿、麋等獸形與飛鳥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第三重中的主要紋飾為卷草紋,上下對應有兩個獸面和四個龍紋。二、四重為豎釘紋,分別環繞在一、三重之外,第二重每邊兩排,第四重每邊一排。整個圖案場面恢弘、構思巧妙、布局合理、做工精致、技法精湛,堪稱精品

狩獵圖金“方奇”背面
說明:背面雖未經打磨,但較為平整,在矩形框外的左、右、下三邊陰刻有82 個隸書銘文,其中正文56 個字,每4 字為一句,從右至左依次為:“金剛靈質,盛衰不移。良工刻構,造茲方奇。明明彀騁,百獸飛馳。猿猴騰躑,狡兔奮髭。九龍銜穗,韓盧盻陂。洸洸巨例,御世莊麗。保國宜民,千載不虧。”落款26 個字,自然斷句為:“白烏二年歲在戊午三月丙申朔九日甲辰,中御府造,用黃金四斤。”

長尾鳥紋金“方奇”
尺寸:長20cm 寬16.5cm 厚1cm 乳釘高1cm徑0.15cm 重1166.8g
說明:鑄造成型。飾牌紋飾為三重結構,正中有一長方形框,第一重中心有一對相對而立的長尾鳥,雙目圓睜,振翅欲飛,雙爪內勾呈環狀。第二重鑄有龍紋一周,較為模糊,第三重有龍六條。矩形圖案的外圍繞有豎釘紋三周,外側上方左右各有兩個釘孔。飾牌正、背面均未經打磨,花紋模糊,制作粗糙,疑似為半成品

鳥紋金“方奇”
尺寸:長20cm 寬16.cm 厚1cm 乳釘高0.7~0.9cm徑0.2cm 重937.8g
說明:紋飾為三重結構,下沿大部分缺失,中心的一對立鳥紋飾與長尾鳥紋金“方奇”基本相同,但更為粗糙,第二重為連綴的水波紋,第三重為龍紋,其上部左、右各有兩個釘孔。主體圖案周邊圍繞有三周豎釘,無打磨痕跡,亦疑似為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