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 磊
開城府遺址又稱秦王故址,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 年),距今已有700 多年的歷史。遺址地處六盤山北段東麓,位于距固原城40 公里的開城鄉開城村西側,背靠六盤山,南接清水河源頭黑刺溝,這一帶土地肥沃,林木茂密,水草豐盈,氣候涼爽濕潤,是一處避暑勝地。

玻璃塔剎 元(1279 年—1368 年) 1989 年,原州區開城鄉安西王府遺址出土尺寸:高40.5cm 最大徑22cm 球星徑13.6cm 底徑11.5cm說明:泥質紅陶,通體飾黃釉。共八段,第四級以上出球形,自上而下四面出棱作火焰狀,平底、內空。原州區文管所
元代之前,六盤山處于宋、金、西夏交界中心,西出河西走廊,東達關中平原,北過黃河出大漠,南越秦川入巴蜀,政治、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駐蹕,病逝于六盤山,六盤山便成為元王朝在西北地區的軍事戰略基地,屯駐重兵。繼而元朝建立者忽必烈經營關隴,駐軍在六盤山。據史料記載:“至元九年(1272 年)冬十月丙戌,忽必烈封三太子忙刺哥為安西王,賜京兆之地為其封地,分兵駐于六盤山。”“忙刺哥開府于西安,詔治宮室,立王相府。”“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于舊原州設開城府,領開城府和廣安二縣仍視上都。”“隨即晉封忙刺哥為秦王,另賜秦王獸鈕金印,兼綰安西王縭紐金印,并恩準在開城府置王相府,一藩兩印,兩府并立,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城,兩地都有官邸。”“安西王冬居京兆,夏則居六盤山,歲以為寒。”又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開城“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河繞北,崆峒阻南,是地形有利之勝”,是“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的咽喉之地。因而,此階段是固原歷史上空前輝煌的時期。
由史料可以看出,元開城相府,是節制川蜀的軍事樞密中心,總攬著軍政大權,這充分說明了開城安西王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它的設立使這一時期該區域的經濟穩定、民族融合、對外貿易興盛。大德十年(1036 年)開城路地震,宮殿廬舍全毀,安西王府從此廢棄。近幾年,在開城安西王府遺址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大量的元代遺物,有綠、白、黃等五色琉璃龍紋瓦當、琉璃滴水,黃釉琉璃塔剎等建筑材料,征集到綠釉陶瓶、陶罐、瓷碗、瓷罐、琉璃龍紋三足鼎、琉璃四足香爐及少量的金銀銅器等。此外,還有朱砂楷書銘文磚、至元銅權等,并發現云雷紋柱頂石、石雕龍柱及燒制磚、琉璃飾件的窯址多處。尤其是在瓦當、滴水上飾黃色琉璃龍紋,上面還有鎏金、鎏銀的工藝。這些充分反映了該遺址建筑規模宏大,主人地位尊貴,級別很高。

①剔花瓷罐 元(1279 年—1368 年) 1982 年原州區開城鄉開城村二隊出土尺寸:高32cm 口徑18cm 底徑13cm說明:敞口稍橢,頸稍高,雙耳鼓腹,圈足,施黑釉,腹部剔刻出纏枝牡丹花紋飾帶,其上下腹刻弦紋,腹下靠近底部無釉,內壁無釉。原州區文管所

②黃釉瓷碗 元(1279 年—1368 年) 1982 年原固原縣招待所工地出土尺寸:高8cm 口徑17cm說明:斂口,弧壁,圈足,通體飾黃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壁飾花卉紋,足部露胎。寧夏固原博物館

③銅堆塔 元(1279 年—1368 年) 1989 年原州區開城鄉安西王府遺址出土尺寸:高11.5cm 寬17.5cm 深17.5cm說明:為銅塔的一部分,平面呈方形,四面出檐。寧夏固原博物館

④琉璃滴水 元(1279 年—1368 年) 1989 年原州區開城鄉安西王府遺址出土尺寸:高40.5cm 寬24cm說明:板瓦,前端接有三角形云龍紋瓦當,瓦當邊緣飾連弦紋,施白琉璃釉,釉層較薄,正面當頭處施有5 厘米不等的深綠釉帶,其余部分施布紋。寧夏固原博物館

⑤銅權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 1992 年原州區七營鄉北嘴村出土尺寸:高10.5cm 寬5cm 厚3.5cm說明:青銅質地,六面塔形,上端有方環紐,權上小下大,略呈梯形,權下與底座之間束腰,權正面陰刻銘“至元二十三年官造”,背面刻“開城路”字樣。原州區文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