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 云
“食肉是原始人進化中的一大進步,專以植物為食的人,他們的腦子比吃肉食類和魚類較多的人腦子要小一些;假若不食肉,人類就不能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這是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所說的。我國古代就發現,不吃肉會造成營養不良。孔子當年被困于陳蔡,因為吃不上肉,被弄得“面有菜色”。數九寒天,窗外飄著潔白的雪花,陽光照進屋里,圍著熱氣騰騰的老北京炭火銅鍋,涮著羊肉,闔家老少大快朵頤,暢快淋漓地詮釋著“肉食文化”,或是三五知己一邊欣賞窗外的雪景一邊圍坐在炙子邊,筷子飛舞“武食”炙子烤肉,大口呷著黃酒,都忘了拭去額頭沁出的汗珠,這是何等痛快!
元月天寒地凍,雪花漫天飛舞,恰是食羊佳時。羊肉是我們抵御寒冷的最佳利器。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以抵御寒冷,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黏膜,從而起幫助消化的作用。一到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于體內,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而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冬天食用具有補腎壯陽、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羊肉的另一個特點是適合女性和正在減脂的人群,這對大家來說應該算是冬季的福音吧!因為羊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溶性維生素,而且其脂肪熔點為47℃,高于人體體溫,所以脂肪消化率偏低。也就是說,吃羊肉既吸收了營養又不容易發胖。
羊肉的烹調方法眾多,我國各地有很多名菜和小吃都以羊肉為主料,如烤羊肉串、烤全羊、手抓羊肉、炙子烤肉、紅燜羊肉、簡陽的羊湯、北京的涮羊肉、白水羊頭、醋熘苜蓿、蔥爆羊肉、燒羊肉、燉羊蝎子、它似蜜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全羊席,流行于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民國年間,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記錄全羊席的菜品總數由72種增加到108種,實際制作的也由近20種增加到近80種,表明了全羊席發展、完善的過程。
羊肉是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食物,但在古代,它可是貴族才吃得到的美味,一般老百姓平時幾乎沒有機會享用。昔日在宮廷,羊肉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祭祀,還是對臣子的賞賜,羊肉作為精美肉食,都會名列其中。千百年來,羊肉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精心的加工,羊肉在滿足無數腸胃的同時,還演繹出無數風流人物與羊肴為伍的動人故事,逐漸成為一種文化滲透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這其中著名的就有“羊方藏魚”,并因此發明了創造了“鮮”字。
羊方藏魚這道淮揚菜在中國傳統古典菜中被稱為“天下第一名菜”,至今約有4300年歷史。這道古老的名菜現在仍然是很多地方餐館的招牌菜,還有企業把這道菜制作成熟食。
現在的江蘇徐州古稱彭城,是彭祖得姓之地。有文獻記載,籛鏗“封于彭城,故史稱彭祖”。據史書記載,彭祖是大彭國國主、中華上古大賢,壽命八百歲,是現代公認的中國烹飪界和中華養生學鼻祖。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歡捕魚,但彭祖恐其溺水而堅決不允。一天夕丁又去河里捕魚,居然還真捉到一條魚,夕丁回家后恐怕父親責備,央求母親把魚藏在正在烹煮的羊肉罐內。彭祖品嘗羊肉時感到異常鮮美,弄清事情原委后,如法炮制,成就了這一道“羊方藏魚”。經過漫長的歷史,羊方藏魚成為徐州特色名菜。隨著烹飪技術的不斷提高,這道菜的味道也更加鮮美。羊肉酥爛味香,內藏魚肉鮮嫩。這也是“鮮”字的來源。
羊方藏魚
原料:鮮羊肉(肋脯),鮮鯽魚,蔥姜,花椒,精鹽,紹酒,芝麻油。
做法:將羊肉洗凈,用紹酒、精鹽擦勻后,再把花椒、蔥姜搓抹在羊肉上,腌6小時,下沸水鍋焯水,撈出洗凈。將鯽魚宰殺洗凈,在魚身兩側剞上花刀,焯水后洗凈,抹上精鹽和紹酒。用刀把羊肉從側面剖開,以能容下魚為度,將魚藏入。將鍋置旺火上,把加工好的羊肉和魚放入鍋中,注入清水,放入精鹽、紹酒、蔥姜片、花椒,燒沸后撇凈浮沫,轉小火燉至羊肉酥爛。出鍋盛盤,淋芝麻油即成。
特點:魚鮮羊鮮二味于一體,味更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