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堅
今年夏天我去潛水,很意外地拍到了胖乎乎的海星爬行的視頻。之前我都不知道這家伙居然長了很多細細小小的腳,共同協作來讓自己挪動位置。我把這段視頻發給我家小朋友看,他忽然問我:“媽媽,海星是怎么拉粑粑的?”
好吧,小朋友的思維就是比較跳躍。這問題還真的問倒我了,我不知道啊!只能答應說,等回來了我們一起查資料。
結果回來以后沒多久,我帶他去郊外玩,發現一個廢棄的磚窯,居然住著一大群羊!我們爬上磚窯二樓,發現遍地都是羊粑粑。從磚窯出來以后,四周圍是一片野草叢生的荒地,有蜻蜓飛舞。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場景又勾起了他的疑問,他又問我:“媽媽,蜻蜓拉粑粑嗎?”
我一時間又被問暈了。蜻蜓跟粑粑,感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東西,我還真的從來沒把它們放到一起想過。
但是,理性地分析一下,理論上蜻蜓當然應該是拉粑粑的,只要吃食物下去,無法消化吸收的部分就會形成尿、粑粑排出體外。所以小朋友提的這個問題雖然非常奇怪,但的確是個有意思的思考角度。沿著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
蜻蜓拉什么樣的粑粑?干的還是濕的?軟的還是硬的?
它是怎么拉粑粑的?是像鳥兒那樣,邊飛邊拉的?還是要停下來,定住不動再拉?
要停下來,定住不動再拉?蜻蜓多久拉一次粑粑?這也是小朋友問我的問題……
然后我想:這不就是個小型的課題研究項目嗎?
課題研究可以讓孩子學到什么?
其實課題研究在國外挺普遍的,哪怕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會做一些簡單的課題,比如研究一種植物、動物或者研究一個生活中的現象,等等。孩子們要自己確定角度、收集資料、展開思考,還要出研究報告,并對大家做展示。此外,很多學校還會用這些有意思的課題,把多個學科的內容綜合在一起,這就是“項目式”學習了。
首先,這樣做就不再是“老師(家長)教,孩子聽(記憶)”的單向度模式。如果當孩子問,蜻蜓拉粑粑嗎?剛好媽媽是位研究蜻蜓的生物學博士,直接給出了答案——這就只是知識的傳授,非常簡單。孩子聽了,滿足了好奇心,可能也獲得了相關的一些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現成的,并沒有一個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
其次,孩子的主動性在帶著問題去探究的時候,總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即便是成年人做研究,同一個課題由不同的人來做,都有可能獲得不同的成果。因為研究本身是帶有“探索”性的,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不同,研究的路徑也有差異,就有可能獲得不一樣的新發現。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思維是非常自由而發散的。在傳統的“教學”中,這種自由發散是受限的;而在做“結果未知、有可能產生各種新發現”的課題研究時,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充分地嘗試。
最后,在做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會接觸到各個不同門類的知識,還會學習到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思維方式,比如,如何使用圖書館的搜索功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書;如果圖書館里找不到的話,如何借助搜索引擎去互聯網上找資料;對于所找到的資料,如何整理和分析,等等。傳統意義上,這些方法似乎是大學生的專屬項目,其實不然,小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
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課題研究?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引導小朋友做課題研究呢?低年級孩子,包括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也可以做課題研究嗎?當然可以!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一些適合孩子的研究課題。其實找課題非常容易,就是我前面所舉的例子:孩子在生活中時不時會對各種事物、問題感興趣,他的這些疑問,尤其是其中讓家長覺得“匪夷所思”的部分,就是最好的“課題庫”。我們可以:
1.把這些事物、問題記錄下來。隨身帶個小本子,或者在手機里專門建個文檔,碰到有意思的問題就做個記錄。這樣還能直接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思考,提出更多問題。
2.從記錄中選擇研究課題。建議考慮的是:
孩子興趣的強烈程度,以及持續的可能性。畢竟課題研究會持續一段時間。
可用的資源,大體上做個判斷,如果幾乎沒有資源可用,不妨先放一放,之后再找機會。
課題的體量,會影響到研究的復雜性,以及研究所需的時間長度。如果太復雜,建議做個切分,先取出其中的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如果耗時太長,也需要切分。
這樣就能得到孩子感興趣又具備現實可行性的研究課題了。可以每個研究周期(比如1個月)列1個課題,也可以一次性列出幾個課題,然后依次去做。
接下來,我們要建立基本的研究方法。小朋友做研究不需要太復雜,能建立起基本的步驟、方法就好了。通常而言就是:
找書。可以借助圖書館,也可以去書店,這兩個地方都有比較好的圖書分類,可以按照問題所屬的門類去查找(順便學習圖書分類),通常一口氣就能找到一堆參考資料。當然也可以通過購書網站,用關鍵詞及關鍵詞的組合查找書目,這一步可以由家長操作、演示給孩子看。
看書。因為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在做課題研究時,我們不一定要把找到的書全都整本讀完,可以只讀與研究課題相關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可以在其他時間,按照興趣來讀)。聚焦以后,就能很快在所閱讀的內容之間建立起關聯:很可能這本書里的內容,剛好補充了另一本書。
搜索。有些問題可能在現有的書本中找不到答案,我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和搜索引擎。使用互聯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找到多媒體資料。比如,我后來真的找到了一段近距離寫真的“蜻蜓拉粑粑”的視頻……不到1分鐘的視頻,回答了孩子大部分的疑問。
最后,我們要對所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引導孩子做一些思考。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我建議讓他們用思維導圖,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且做出展示。
有些學校可能會要求孩子制作一份PPT,耗費的時間很長,更多的精力被花費在了“怎么做好看”這些表層問題上,我覺得思維導圖要實際得多,就是表現內容與邏輯,特別方便孩子整理思路。而且,對照著它也能直接陳述自己的研究、發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