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自2006年起,中國科協組織所屬全國學會發揮各自優勢,聚集全國高質量學術資源和優秀人才隊伍,持續開展學科發展研究。通過每兩年對不同學科(領域)分批次地開展學科發展研究,總結、分析和研究我國相應學科的發展,比較國內外學科發展狀況,提出我國在本學科領域的發展對策與建議,力求強化優勢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國家規劃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制定學科發展路線圖提供重要參考。截至2018年4月,中國科協已先后組織100多家全國學會開展了共6批251次學科發展研究,編輯出版系列學科發展報告251卷(含綜合卷),形成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持久學術影響力的《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系列報告》。
作為套書,尤其是嚴肅的科學研究報告系列,除了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其結構框架和體例版式的一致也是編輯工作中的重要一項。為了滿足上述工作需要,一方面,出版社會同項目管理方——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共同起草了《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報告寫作框架》《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報告編寫技術規范》兩個規范性文件,并及時下發給有關學會和編輯人員。可以說,這兩個文件既是學會撰寫報告的依據,亦是編輯進行稿件加工的具體技術要求。
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項目周期兩年,項目數量約30項,也就是說,每一批項目最后要集中生產約30種學科發展報告。這就要求做好流程控制與管理,以盡可能保證套書在成書內容與體例和進度方面的一致。為此,根據中國科協確定的項目進度安排,編室要求編輯提前介入工作,盡早與具體學會建立聯系,一方面隨時跟蹤稿件編寫進度,另一方面及時向學會提供編寫體例與規范方面的指導,保證稿件質量。
在具體操作層面,以與中國農學會的協作為例。
首先,我會與中國農學會指定的學科發展報告具體聯絡人確定編輯出版過程的重要關鍵節點,如項目啟動會、報告編寫討論會、報告初稿內部交流會、科協專家評審會、報告定稿會等時間安排,并根據學會具體會議議題的安排,保證列席或是在會上介紹編寫要求,或是從編輯角度提出建議,將編輯工作前移、細化、落到實處。
其次,我會向中國農學會指定的學科發展報告具體聯絡人提供學科發展報告系列叢書的編寫體例與編輯規范,以便學會發放給具體編寫人員,指導編寫工作。同時,就報告的重要內容與注意事項進行提醒,如首席科學家與編委會成員名單的確認、報告內容保密審查材料的出具等,保證材料的完備性與可用性。
再次,在具體的編輯加工過程中,我會將專家評審意見和編輯修改建議及時反饋學會,由學會聯系具體的編寫人員核定修改,逐步完善稿件。
而上述很多工作離不開責編與學會具體聯絡人的有效溝通,總結其中經驗有二。一是責編與學會聯絡人的經驗及密切溝通。連續3批的《基礎農學學科發展報告》,我都是責編,李爭都是中國農學會指定的具體聯絡人,出版單位與編寫方(學會)對接人員的相對穩定對確保溝通順暢、工作高效意義重大。二是學會對編寫成員的有效管理與約束。對于出版社和評審專家提出的文稿和進度方面的意見建議,中國農學會都會及時傳達給相關編寫組,并具體監督修改進度、審核修改內容、及時反饋溝通處理意見。
報告的編寫與出版工作,搭建了出版社與學會的合作平臺,密切了編輯與學會的業務聯系,增進了出版社、編輯與學會的信任;反過來,這種合作、聯系和信任對于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科協、出版社和全國學會的三方合力,保障編寫和出版過程的順暢,促進研究項目的良性循環與運轉,激發出版工作和學會工作大有裨益。在《2016—2017農學學科發展報告(基礎農學)》出版之際,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