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男
戲曲表演的成敗優劣,不是在臺上才見分曉,其實在幕后已經了然。起決定作用的是表演基礎。表演基礎薄弱的一定黯然失色,表演基礎雄厚的必然流光溢彩。戲曲表演無捷徑,必須全力打基礎。中醫講究培補元氣,扶正固本。戲曲表演的基礎,就是為表演所積蓄的元氣,所培植的根本,決定臺上表演的藝術生命。有的演員往往只在一個戲的表演技巧上動腦筋,而戲曲表演藝術家則在一切戲的表演基礎上下功夫。夯實戲曲表演基礎,是演好戲曲的根本前提。
夯實戲曲表演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豐富社會生活積累,掌握戲曲基本特征,練好四功五法。
第一,豐富社會生活積累。戲曲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形式,故事是內容。戲曲故事是傳奇故事,它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故事的主角是人物,故事的底蘊是人生。戲曲塑造人物,表現人生。戲曲舞臺生旦凈丑,男女老少,達官貴人,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種人物,多彩人生。盡管經過寫意性的美學處理,程式化的藝術加工,成為與生活有較大距離的意象,但歸根結底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現實人生的演繹。正所謂“舞臺小天地,人生大舞臺”。不熟悉人生大舞臺,就不能深刻解讀劇本,就難以進入角色,更難以投入激情表演,無法獲得觀眾共鳴。要在小舞臺上詩情畫意,先要在大舞臺中豐富閱歷。
第二,掌握戲曲基本特征。一是寫意性。“寫意”原本是相對“工筆”而言的一種國畫畫法,即“意筆”。其特點是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由此推而廣之,一切藝術門類,凡具有國畫寫意特點的藝術表現,均稱為寫意。寫意性,是戲曲藝術根本的美學精神,是戲曲區別于話劇的根本特征。戲曲的歌舞性、意象性、抒情性、虛擬性、傳奇性,都是寫意精神主導下的藝術表現。戲曲藝術的寫意性,是對現實生活和客觀物象具有超越性和空靈感的一種民族美學精神。二是歌舞性。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音樂類戲劇。其歌舞即“唱做念打”,是戲曲塑造人物的基本表現手段。戲曲劇本一般以唱詞為主,戲曲表演通常以唱為主,唱詞與唱腔構成的各種唱段,是戲曲的核心表現手段。三是意象性。戲曲的所謂意象,即用寫意方法刻畫的傳神的藝術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也包括以布景為主的舞臺美術。“傳神”是戲曲人物形象和戲曲表演藝術的重要特點與魅力所在。四是抒情性。這是戲曲藝術極其重要的特征。戲曲劇本是“劇詩”,即戲劇性的敘事詩與抒情詩的高度融合。戲曲表演的是“歌舞”,歌舞是極致的抒情方式。戲曲劇本與表演,乃至舞臺美術,都富有優美的意境,也就是富有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意象化的戲曲人物,較之話劇富有更鮮明、更飽滿、更強烈的感情色彩。戲曲藝術在本質上是民族化的言情劇。五是虛擬性。這是戲曲不同于西方歌劇和音樂劇乃至詩劇的主要標志,也是戲曲之所以為戲曲的重要本體特征。戲曲的虛擬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表演手段的虛擬性。如唱做念打之豐富多彩的表演程式,生旦凈丑的行當程式。其次是舞臺時空的虛擬性。戲曲舞臺時空自由,其人物活動的環境是假定的虛擬的。傳統戲曲表演往往“景隨人遷”,所謂“三五步千山萬水”,甚至可以有多種方式的時空交錯。
第三,練好“四功五法”。四功是“唱做念打”,五法是“手眼身法步”。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猶如書法的“永字八法”,國畫的“繪畫六法”,是必須嫻熟駕馭的基本功。沒有這個基本功不能入門。歷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無不刻苦修煉四功五法,以此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修煉四功五法,首先要練唱功。要達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韻味綿長。尤其要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其次要練好做功。以“五法”為要領,熟練掌握做戲的各種程式,達到唱做俱佳,出神入化。再次要練好京白、韻白、方言白等念白功夫,要念得抑揚頓挫,韻味十足。最后要練好武打功夫。要在掌握武打程式的基礎上,使武打動作干凈利落,敏捷輕盈,造型美觀,富有視覺沖擊力。不同行當的演員,要側重于不同的功夫。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曲表演藝術家,必須先在臺下夯實基礎,方能在臺上展現風姿。
責任編輯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