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
??
葉蘭芬(Rita Yip)出生于上海,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隨著父母移居香港,之后便從泰國、越南、菲律賓到韓國、加拿大……她生活、成長中的記憶軌跡遍布世界8個國家。對珠寶這種美麗的事物,葉蘭芬不僅僅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愛,通過專業(yè)的學習、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可以說,她已經(jīng)把愛好做成了她的終身事業(yè)。

Rita2005年第一次參加比賽獲獎作品《東方之珠》?作品《惜福》
機緣巧合之下,筆者與這位女性珠寶鑒定師、珠寶設計師相識。受從小在國外的生活經(jīng)歷影響,葉蘭芬有著開朗、隨性的性格,在筆者初次見面尊稱她為“葉蘭芬女士”時,她微笑著說道:“叫我Rita就可以的。”在與Rita的交流中,筆者感受最多的就是這位女性對珠寶設計表達出來的熱忱、專業(yè),聊起各類寶石和她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更是侃侃而談。看著眼前的這位優(yōu)雅、時尚的女士,筆者難以相信她已是年過半百的人。在葉蘭芬神采奕奕的高談闊論、爽朗笑聲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早就消失無蹤,感覺彼此是相識已久的老朋友。
葉蘭芬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藝術珠寶設計師,在珠寶的鑒別方面也獲得了專業(yè)的深造。但她并沒有止步于此,在未來的計劃中,她要建立屬于自己那個流光溢彩的“珠寶王國”。
Rita的母親是位“女強人”,馳聘在那個年代的外國商場中,巾幗不讓須眉。從14歲起,Rita便帶著兩個妹妹與保姆一起住在溫哥華。她的母親經(jīng)常在外飛來飛去,跟她們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作為大姐姐的Rita有著更強的責任感。初到溫哥華的Rita正讀初二,雖然初來乍到又身處異國,但她勤奮、聰明,更是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幾乎可以做到過目不忘。Rita很快就適應了新學校的學習生活,并且成績一直名列前茅。Rita講起母親,沒有一絲的埋怨,臉上流露著崇拜的神情:“我好佩服我的媽媽,她當時事業(yè)有成,給了我們很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們住最好的房子,上最好的學校。對我們幾個孩子也能做到放開手腳,鼓勵我們自己做決定,培養(yǎng)我們堅強、獨立的個性。”
在Rita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和平分手了。直到她10歲的時候,媽媽與繼父在菲律賓結了婚,帶著她們姐妹仨組成了新的家庭。談到繼父,Rita心懷感恩。Rita的親生父親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人,從小對她的教導也是希望她能夠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好好讀書,將來找一個安穩(wěn)的工作,結婚生子。Rita的繼父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菲律賓有名的膠卷大王,他言傳身教給Rita很多先進思想觀念,在Rita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形成中,也受到了他的很多影響和啟發(fā)。他認為人應該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業(yè)去不斷努力,勇敢的去闖,一定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地帶”,才能一次一次的突破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Rita說,在很久之后當她看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些驚訝的,書里講的竟跟她的實際生活是如此相似。她的兩個不同觀念的爸爸,傳授給她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她深有感觸:“他們都很愛我,無論是哪一種建議,都是出于對我的愛和期許。當然,就我性格而言,我沒有安穩(wěn)的待在自己的‘舒適地帶,我接受了繼父的理論,成了一個‘不安分的孩子。”Rita說完又自顧的笑了起來。

Rita與美國寶石學院的同學
Rita雖然是專科出身的珠寶設計師,可她學習的第一個專業(yè)卻是工商管理。1982年,Rita就讀于加拿大工業(yè)學院的工商管理專業(yè)。因為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學習工商管理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母親也希望她能學成后從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眼界的拓展,本科畢業(yè)后的Rita并沒有按照家庭規(guī)劃的路線去做一個像媽媽一樣的商業(yè)女強人,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喜好,毅然決定前往自己心馳神往的高等學府接受寶石學和設計專業(yè)教育,勵志要用設計語言用美麗的寶石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給世人。1986年,Rita來到加拿大溫哥華的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學院學習藝術珠寶設計與制造。
經(jīng)過三年的專業(yè)學習后,Rita又只身來到世界權威學府——美國寶石學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America,簡稱:GIA)學習寶石鑒定和藝術珠寶設計專業(yè)進行深造,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得專業(yè)珠寶鑒定師、藝術珠寶制作、珠寶設計等資質,還獲得了GIA寶石協(xié)會終身會員。GIA是把鉆石鑒定證書推廣成為國際化的創(chuàng)使者,也是鉆石檢定領域的領頭羊;它是在公元1931年由Mr. Robert Shipley所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將近70幾年的歷史,GIA在鑒定書內容品質方面,是頗具公信力的。
講到在GIA學習生活的那段經(jīng)歷,Rita還是充滿了懷念。Rita講了一件在當時卻給了她很大的鼓勵的小事。有一次參加GIA的考試,有A、B兩部分測試內容。A部分是基礎類型的知識測試,而B部分則是通過一些稀有寶石作為考試內容,難度非常大。當成績出來那天,老師在課堂上宣布,全班只有一個人A、B考試都拿到了滿分,這個人就是Rita。老師夸獎Rita這個母語并不是英文的亞洲學生能夠得到這個成績,一定是聰明又勤奮的。Rita在GIA學習期間,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她還利用課余時間,幫助班里其他亞洲同學免費為他們補習。她說:“助人就是助己,熱心的伸出手不僅能給予別人溫暖、幫助他脫離困境,很可能也會為自己帶來幸運。”
在GIA讀書的時候,Rita還在學校圖書館做義工。有的同學認為喝喝咖啡、逛逛街多好,為什么要去做義工浪費時間,又沒有報酬。Rita認為義工不僅僅是做義務勞動,更是一件有意義的活動。她認認真真的做著圖書館的工作,即使被同學嘲笑為“笨”,她也只是一笑了之。“可能就是‘笨人也有笨福吧。因為做義工,我確實收獲了很多。”圖書館藏有大量的珠寶、鑒定等專業(yè)方面的書籍,還有各類名人、團體捐贈來的很珍貴的書。在做義工的閑暇之余,Rita就泡在圖書館里,與這些“珍寶”共度時光。當Rita畢業(yè)要離開學校時候,學校還贈送了她很多貴重的書。Rita說:“做人應該要看的長遠,不要只看眼前。愚人有時候也是智者。”做義工不僅幫到了別人,自己還學到了東西,獲得了認可,那些書籍是她收到最寶貴的禮物,所有的經(jīng)歷和收獲都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
十年求學的漫長積累,深深熱愛著珠寶設計的Rita在完成學業(yè)后回到了香港,跟隨一位研究玄學的老師學習五行珠寶設計,這讓她逐漸意識到在玄學命理學中的“運氣”,實際上也是一種氣的能量。西方人會根據(jù)星座星盤選擇佩戴的珠寶和方式,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里,珠寶和五星風水八卦命數(shù)也從不分離。中國人會把任何東西跟生辰八字五行命數(shù)結合在一起,五行代表了組成宇宙的五種能量。萬物皆屬五行,而珠寶作為大自然回饋給人類的寶藏,最直接的連接當然是自然界的五行關系。寶石在我國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審美差異,以及礦產資源和切割工藝的不同,對于寶石種類的選擇和加工方式也有著天壤之別。生性溫和的中華先祖講求鋒芒內斂,崇尚玉石、松石、瑪瑙等光彩溫和的“石”類以及諸如珍珠、琥珀等有機寶石;西方世界則更加熱愛光芒四射,色彩絢麗的彩色寶石。
在Rita看來設計不獨特,就像人沒了靈魂。珠寶應該是個別的、飽含有藝術的設計創(chuàng)作用心對話個人需要才是最好。浪漫、花漾、璀璨、明亮,都如圖騰般烙印在每一件珠寶作品的靈魂中。將從未經(jīng)過鑲嵌的裸石變成一件富有特色的藝術品,這需要經(jīng)過很多個步驟的蛻變才能完成。對珠寶的設計不光要考慮到寶石本身的色澤、切割方式、物理特性(硬度、韌性)和佩戴實用性等因素,還要通過設計對其進行襯托、保護等。如果僅僅是將寶石“固定”在首飾上決不能稱為設計,只是單純的鑲嵌工藝而已。通過對客戶的了解,加上自己的靈感,再經(jīng)過不斷地揣摩、推敲、完善和修整,才能完成一件成品。作為一名設計師,Rita服務過大量客戶,在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中總結出了很多心得:佩戴的珠寶并非越貴越好,而要符合佩戴者的氣質。珠寶的設計就是為了突出寶石的優(yōu)點,用更加自然、貼切的方式突顯佩戴者的思想和個性。按需定制、獨立設計的珠寶相比品牌首飾來說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珠寶定制,其實也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

Rita先后在加拿大溫哥華職業(yè)學院就讀藝術珠寶設計與制造專業(yè),之后在美國加州國際著名學府“美國寶石學院GIA獲得專業(yè)珠寶鑒定師、藝術珠寶制作,珠寶設計等資質。
Rita通過與客戶做全面的溝通,對于客戶缺失的五行元素進行運用藝術化的方式來做補充、調和,不僅將珠寶設計成與客戶外形融洽相符的造型,還能夠改善客戶自身的氣韻和事業(yè)運勢。Rita曾用18K金鑲嵌鉆石設計了一枚竹節(jié)款式戒指,名字叫做“惜福”。主石是祖母綠切割方鉆石0.87克拉,G色,VVS1凈度。Rita服務的那位客人外形俊朗、性格成熟穩(wěn)重。Rita與他交談后,根據(jù)他身上給人玉樹臨風的感覺以及他的五行八卦來看,命里需要補充“木”的元素。Rita便產生了有了這樣的設計靈感——竹子。竹子清秀脫俗,是很有生命力的植物,生長初期像人生一樣,經(jīng)歷了緩慢又不惹眼的積累期之后,便會進入生長速度非常快的逆襲爆發(fā)期。竹子每節(jié)的長度又是不一樣的,也代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有時順利,有時坎坷。原設計圖為九節(jié)竹節(jié),在東方古典文化中,九為最大,但八代表木,且旺財,所以最終定稿為八節(jié)的主體結構。這一富有設計感的創(chuàng)意改變了整個作品的在黃金用料上的厚重感。這與設計師Rita的理念相得益彰,同樣不喜用料鋪張、款式浮夸,倡導風雅高節(jié)。在“惜福”戒指的第七節(jié)中,Rita加入了眾多碎鉆鑲嵌,代表著以后事業(yè)的輝煌巔峰時期,而最后一顆大鉆,代表這人生一定會非常圓滿。在這次的設計中,Rita大膽的使用了內圓外不圓的戒圈,代表人生所遇挫折不過一時起落而已。
簡約設計風格是高效人士的好朋友,完美效果只在一念之間,怎么掌控這個度是關鍵。對使用主人五行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無限接近這個瞬間,美妙的不是空洞的繁榮。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優(yōu)勢,Rita常常將西方的設計風格提煉出來,打破陳規(guī),融入更多時尚和流行元素;或者結合東方五行文化,用不同的理念表達自己對珠寶的理解。這些設計靈感一個接一個被她加以雕琢,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個獨一無二的作品。令人心動的配飾能讓使用它的主人在戴上的一瞬間變得特別和有吸引力,仿佛置身竹林的清新既視感,打開了設計師與客人之間的神奇鏈接,每一位設計師都不想做一個孤獨的匠人。于是Rita在這個有交流互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提升著客人的能量。她說,這是最快樂的價值體現(xiàn)。
Rita非常喜歡旅游,但跟別人旅游的目的不同,每到一個地方,讓她馬不停蹄游覽的地方不是繁華的商場也不是熱鬧的景點,而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她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品交流文化,從中獲取珠寶設計的靈感,再融入自己理解創(chuàng)作更獨特的珠寶設計。她說起第一次去巴塞羅那的時候,非常欣賞安東尼奧·高迪這位天才大師的設計。無論是建筑還是家具,風格都是那么獨特。讓她直呼如果生活在同一個年代,自己肯定會愛上他的。Rita看待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角度和見解,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成為了一位出色的珠寶設計師。
Rita逐漸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再加上她豐富而又特別的成長、求學經(jīng)歷,和不斷學習的態(tài)度,在她的設計作品中,既有對于西方國際時尚流行設計語言的把握,又有對于重塑東方傳統(tǒng)文化積累的思考以及多元化的應用。在2005年,她一舉拿下國際珠寶設計大賽的Outstanding Award杰出獎項。
“寶石的品種非常多,光是藍寶石一類就有各種顏色。雖然以稀有程度來說,價格確實是有高低之分,但也不見得越貴越好。除了個人喜好之外,寶石的選擇和你的氣質以及佩戴用途都有很大關系。”Rita解釋道。
按照她的說法,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貓眼這五大寶石外,此前很多只能被稱為“半寶石”的品種也開始活躍起來。其中碧璽、托帕石、海藍寶石、歐泊、水晶等幾個品種近些年來尤為活躍,市場需求旺盛,已經(jīng)躋身“貴重寶石”的行列。另有一些諸如和田玉、翡翠、青金石等中國傳統(tǒng)石類,也隨著中國文化在全球的認可度提升而逐漸普及起來。此外還有摩根石、坦桑石、帕拉伊巴碧璽等寶石世界的“新貴”陸續(xù)嶄露頭角,博得了很大一部分收藏家和珠寶愛好者的青睞。
就如同盤玩一件愛不釋手的收藏品一樣,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關價值本身,而是對器物所散發(fā)的魅力本身而著迷。話雖如此,但畢竟作為極其稀有的珍寶,無論是作為投資還是收藏,寶石的價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最大焦點之一。
畢竟,寶石在國際市場上流通較為普遍,價格認知也相對一致。不過即便如此,如今也有不少寶石品種被人為炒作,市場價格遠高于其實際價值,普通收藏者要特別留意。舉例來說,白鉆的價格極其透明,各個商場的裸鉆價格差異大約就在3%到10%上下。相對來說,彩鉆的價格則水分較大,真的是要貨比三家了。
另外諸如“西瓜碧璽”這個特別的品種,在世界各地的認可程度大為不同。歐美市場上,顏色單一、純正、鮮亮的碧璽比較受到歡迎,特別是紅寶石級的紅碧璽可謂價值不菲。但是在中國,由于歷史和文化因素,導致西瓜碧璽格外受到歡迎,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某些寶石由于其礦物特性,則必須經(jīng)過人工處理后才能綻放光彩,比如帕拉伊巴碧璽。這種“電光火石”般的光澤是通過將原本青白色的寶石加溫,使其內部的微量金屬元素發(fā)生變化所產生。這在寶石的鑒定標準上是允許的。
“如果溫度對寶石的色澤會產生影響,那平時佩戴和保存這些珠寶的時候有什么需要注意嗎?”筆者好奇地問道。
“通常情況下,無機寶石經(jīng)過上億年的巖漿澆灌,地殼變遷,歷經(jīng)了高溫、高壓等極端環(huán)境才形成現(xiàn)在的晶體結構。除非相對較軟的寶石,比如歐泊、珊瑚等遭到碰撞、刮花等,否則日常生活中的環(huán)境對他們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有機寶石則要注意一下佩戴和保養(yǎng)方法。”rita繼續(xù)向筆者說明著。
原來,類似珍珠、珊瑚、象牙、硨磲等有機寶石在長期佩戴和把玩的情況下,手中汗液所含的酸性有機質會使珠寶遭到侵蝕,發(fā)生顏色上的變化。所謂“人老珠黃”就是形容白珍珠經(jīng)過常年日久的佩戴,表面泛黃的結果。為了避免有機寶石遭到侵蝕,應該在佩戴后用柔軟的干布輕輕擦拭后收納存放。珍珠的穿線也頗有講究,需要在每粒珍珠之間打個結。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防止兩珠之間互相摩擦造成破損,二來也可以防止珠線意外斷裂時整串珍珠全部脫落,造成巨大損失。穿線的手法各不相同,以“日式結”最為精巧,但饒是如此,在一般情況的佩戴頻率下每3到5年也需換線。當然,這也是個極為精巧的功夫,否則可能在換線過程中對珍珠造成嚴重破壞。
此外,在眾多寶石之中,歐泊的保養(yǎng)相對繁瑣一些。它不僅硬度較低,容易受到尖銳物體的剮蹭,更由于其體內含有大量水分,一旦過度流失就會使寶石黯然失色,嚴重的甚至還有開裂的危險。一般建議在北方干燥地區(qū)佩戴的時候,應至少每個月將其在純凈的水中浸泡一日,補充水分;與其相反,青金石如果表面污垢較多則不適宜用水沖洗,否則將導致表面污垢滲透到寶石內部,再也無法清除,所以只需使用潮濕的軟布擦拭即可;水晶的顏色較不穩(wěn)定,應當盡量避免陽光暴曬,否則可能導致顏色變化。
“那么剛剛開始寶石收藏和投資的愛好者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呢?”對于筆者的提問,rita給出了她的看法。
對于投資者來說,鉆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永遠處于寶石界的主導地位。盡管越來越多的彩寶被開發(fā)并投入到市場中,但依然無法撼動它們的地位,甚至一定程度上說更顯得他們彌足珍貴。因此,它們的保值能力較強,增值相對穩(wěn)定。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寶石“新秀”們則在陸續(xù)接受市場和收藏者的審美考驗。如果能夠選擇一款當下價位合理,尚未經(jīng)過大量炒作的品類進行投資,日后有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對于收藏者來說,寶石的選擇和入門的方式略有不同。除了投資需要考慮的因素外,還有收藏者本人對寶石質地、顏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好惡之分。純粹的裸石收藏恐怕難以叫人提起興趣,而品牌珠寶則價格較高,“軟件”成本占了很大部分,升值空間有限。如果希望在收藏的過程中同時能夠起到裝飾、佩戴的實用作用,那么選擇珠寶訂制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經(jīng)過設計師的巧妙構思和精良加工,成品首飾能夠為寶石本身錦上添花,甚至大幅提升其價值。由于每件訂制珠寶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因此也更具收藏價值。
Rita一直在做著她自己喜歡的行業(yè),不僅僅局限于珠寶鑒定與珠寶設計,她還不斷的突破自我,通過對珠寶的銷售,與更多客戶有了近距離的了解和接觸,建立了更深厚的情誼。
她講到,在十幾年的珠寶市場中網(wǎng)絡支付并不普遍,她與供應商和顧客之間都是使用現(xiàn)金交易。無論是不用給供應商寫欠條就能拿到昂貴的寶石,還是顧客提前一次性交付了全額貨款等等,都是因為她良好的信譽,大家出于對她的信任。“我的很多客戶直到現(xiàn)在都是我很好的朋友,這是讓我特別有成就感的事。”Rita說道。信任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Rita對待每一位客人都及其負責,用她的專業(yè)在珠寶的品質上嚴格為客戶把關,不厭其煩的與客戶溝通設計細節(jié),甚至為客戶爭取最合理的價格,她在所有環(huán)節(jié)把握著平衡和雙贏。收藏級別的。
當筆者問道“有沒有哪個客戶讓您記憶深刻”的時候,Rita哈哈大笑,說其實還真不少。有一次Rita在香港跟一個顧客談一枚5.2克拉的鉆石的生意,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當交談進入尾聲的時候,客戶突然詢問她的生辰八字,Rita十分驚訝但也坦白的告知。原來這個客戶非常迷信,他想回去算一算Rita的八字跟自己是不是合得來,跟她買的東西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好運;還有的客戶是職業(yè)的投資專家,他們對數(shù)字非常的敏感,重視性價比,與他們合作是非常燒腦的,但是Rita憑借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真誠贏得了客戶的認可。Rita說:“我的客戶有做珠寶生意曾被騙過很多錢但卻愿意與我建立了長久合作的,也有只是通過朋友介紹但未曾謀面卻每次先付上百萬交易全款的。我們都變成了朋友,經(jīng)常關心問候。他們還經(jīng)常給我郵寄特產、郵寄食品,我真的非常感動。”
Rita也成立了自己的珠寶設計公司,定位高端客戶,結合線上線下同時開展藝術沙龍、講座、展會等多形式的活動發(fā)展。她說,無論未來怎么發(fā)展,都不會忘記初心,金錢永遠不會是她放在第一位的,珠寶帶給她的人生驚喜已經(jīng)太多太多了。
交談的的時間轉瞬即逝,但筆者還沉浸在Rita的爽朗笑聲中。筆者向Rita問道接下來她的打算和目標時,她說:“珠寶設計是我的愛好,也是我一生的事業(yè)。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珠寶家之外,還能做一個慈善家,回饋社會。”
現(xiàn)今Rita落葉歸根回到了北京,也一直在為社會默默的貢獻自己的力量。之前她參加扶貧基金會的活動,將義賣的所有款項都捐給了貧困兒童。在2018年,她表示自己也會有一系列的慈善計劃,例如對太陽村的兒童進行免費的藝術培養(yǎng),繪畫教學等定期活動。她提到自己年輕時候為了照顧孩子,也放棄過很多大品牌拋來的橄欖枝,錯過了很多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她從不后悔。對于生活她非常感恩,做慈善也能為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榜樣,希望孩子也能多做義舉,懂得感恩。
筆者開玩笑的問Rita,怎么理解中國人所說的“五十知天命”的說法呢?她稍微思索后認真的回答說:“‘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的去做你想做的,但不要奢求太高的結果。五十歲之前,全力以赴的做事希望付出的能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我更加明白了理想與實現(xiàn)的差別,我雖任然執(zhí)著前行,但對于個人的榮辱、成敗已經(jīng)能夠淡然處之了。”
“女人不要被自己的年齡所限定,無論五十歲還是六十歲,都可以很精彩的活。我要充滿活力、樂觀的繼續(xù)做更好的自己,享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Rita說,自己的藝術人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