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我國“新常態”的經濟內涵
中國經濟發展告別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的階段,進入高效、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段欣悅,2015)。中國經濟新常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式過度的重要里程碑,這意味著我國不會在走以前的以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方式,將逐步引導各經濟領域向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為核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了達到這一轉變,對于傳統經濟來說可能是艱難而痛苦的。新常態經濟國家宏觀調控將會逐步解決我國各種經濟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避免在今后的發展中重復現今存在的發展弊端,在當前“十三五”和今后的“十四五”的發展規劃中,在國家經濟的重要領域以及主導產業中將會有明顯的經濟改革側重點。
各領濟新常態下的特征及現象
(一)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率
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增長率從2003年到2010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經過近些年的調整鞏固,至2017年底增長率穩定在7%左右的中高速水平。在“十三五”期間,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比重退居第二位。經濟增長率下調,目的是保持長期穩定的高水平發展,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背后是國家整個產業結構的逐步轉型。政府政策及引導在第二產業發展規劃中進一步加強,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國家依靠政策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逐步營造出有利于第二產業發展的較高的市場準入環境,企業由此進行資本集約化、勞動力素質化發、生產環保化轉變升級,促使企業戰略性發展,提高對市場風險沖擊的應對能力,國家第二產業整體上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升。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供需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高品質需求結構和提質增效供給結構正在形成(范金,2015)。社會需求的增長過程中消贊者個性化需求越來越突出,成為帶動社會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更健康、更智能、更貼切的商品和服務。資本投入貢獻仍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出現了更高的技術投資的注入,盡管經濟增長中技術推動具有滯后性,但更具活力的民間資本投入促進經濟持久增長,科技創新逐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最終社會總供給的質量和市場靈敏度越來越高。在更多的領域,國家資本投入項目逐步向向民間資本開放,投資供結構從重工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側重于民生建設、金融服務、文化的創新領域轉移。
(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步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針,到2020年要實現騎身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總體目標(魏江,2015)。我國目前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已經在經濟發展中存在很長時間,在今后發展中仍將作為經濟增長的基礎,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技術創新,但是發展至今只能說有所成就,對于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還需要一段時間。把創新驅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有利于今后我國處于世界創新型國家的領導地位,成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一旦形成良好的創新驅動能力,國家經濟的各行各業都將迎來跨越性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是我國的一個長遠性的經濟發展戰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也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的巨大成果。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戰略
(一)低碳發展戰略
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與環境氣候不相協調的因素,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是節能、環保、低碳。我國的對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能源短缺問題、全球氣候問題不斷制約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促使經濟發展方式向節能環保方向轉型,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消費觀念、發展觀念得到明顯的改善,國家加強了企業在能源和生態保護上的調控和引導。支持能源體系向低碳環保方向轉變,鼓勵新能源經濟發展,建設低碳型城市社區,走新型節能環保城市化道路。
(二)“一帶一路”戰略
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目的是使各國之間經濟聯系更加密切,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謀求各國的共同發展,逐漸形成區域的整體進步。“一帶一路”戰略以國家為領導,根據全球經濟發展變化結合國內的經濟結構做出的重大決策,對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有著更深層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區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各國之間在經濟上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中實施的重要舉措,在我國各區域之間起到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作用,促進我國內部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極大地調整了生產力空間區域分布格局,引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中央的重要決定,是經濟發展新常態過程中的重要轉變,是從粗放的大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為集約式生產,重點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性問題。我國目前的產能過剩是由于長期的粗放式生產導致的,為了刺激有效需求,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為我國營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有利于我國的工業生產跨入世界產業鏈的高端領域。在有效產能相對缺乏和相對過剩和幾近淘汰的落后產能的增長的現階段狀況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落實中央政策,企業促進生產技術進步,提高勞動力素質以加快順應產業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協調發展好我國經濟領域的各種要素基礎,才能早日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