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坦蕩,《辭海》解釋曰:“泰然自得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形容心地純潔,胸襟寬暢。”胸懷坦蕩者,不存私欲雜念,淡泊明志,心靜如水,“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坦蕩的胸懷,來自一個人全面的修養,包括知識結構、思想水平、見識多少、道德水準的修煉與積淀,更主要的是所追求的理想及奮斗的目標。
胸懷坦蕩最重要的是具有一顆純潔的心,有一股浩然正氣,敞開胸懷容載萬物,包括參天的大樹,矮小的灌木叢,乃至荊棘、毒草,無所不容,有一個磊磊落落、坦坦蕩蕩的胸懷。俗語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法國作家雨果有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坦蕩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能包容人間的喜怒哀樂;坦蕩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臺階。
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又因為請賑災民被罷了官,可謂生不逢時,痛苦不堪。處此逆境,他卻有著坦蕩豁達的胸懷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在罷官的13年中,他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除賣畫維持生計外,還常與學者名流寫詩作畫,游山玩水,怡然自得,樂以忘憂,以陶冶情操。鄭板橋竟然活了73歲,在那個人均壽命只有40歲的封建社會里,可謂高壽了。

胸懷坦蕩能使人正確對待榮辱、挫折、失意與他人的過失,因而可以長期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正所謂:“大其心,容納萬物;虛其心,容天下之事;定其心,笑對逆境之變化;靜其心,冷靜處理突發之事。”在此種心態下,人就會變得豁然大度、處事坦然,放得下、想得開,順其自然,排除雜念,保持一個安閑清凈的心態。這樣真氣調和,神寧氣暢,免疫力增強,人就不易得病,也就自然能夠延年益壽。
祖國傳統養生學認為:“心正則身無病”,“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心定則氣和順,氣和順則血道暢通,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科學證實,胸懷坦蕩者輕私利,心常靜,精神安,體內生理生化狀態會得到改變,心跳和呼吸變慢,肌肉緊張和耗氧量下降,血脂也因此下降。人們在處于暴、躁、憂、悲、驚、怒等不正常情緒時,往往血壓升高,而心平氣和,悉心傾聽別人談話時,血壓又會緩緩下降。由此看來,那些挖空心思,謀取私利的人;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人;處處與人爭論,尋找機會打擊報復,心念亂散的人,他們的血壓大都難以平穩,也常常食之無味,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坦蕩是人的一種修養,一種素質,一種心態,更是一種超然。為了健康長壽,為了生活的幸福,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中老年朋友們,應該敞開自己的心扉,謹防心理疲勞,拋去一切私念,做一個胸懷坦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