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遠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與血脈,不管在任何時代傳統文化烙印都不能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新媒體時代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能夠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海量傳播以及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即時傳遞;同時新媒體時代也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沖擊。本文針對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
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必不可言,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前傳媒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工業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多依賴于報紙、廣播或電視等傳統媒介;在信息時代,新媒體無疑成為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重要工具。那么,究竟何為新媒體時代?何為中國傳統文化?新媒體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機遇與挑戰在哪里?又該如何借助新媒體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部分。
新媒體時代與傳統文化的概念界定
何為新媒體時代?上個世紀末,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其著作中對新媒體時代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隨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首次提出新媒體概念。關于新媒體時代的內涵,無論國外的學者還是國內的專家都沒有基于闡釋和界定。綜合眾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是指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既為人們提供了低廉、豐富的信息咨詢,也消解了傳統媒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其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質是帶著鮮明時代特色的,每個階段的新媒體所包含的內容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產物,是由這個國家和民族經過長期的文明洗禮過程而演化匯集的一種反應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對于同一個民族而言,傳統文化具有整體性的特征;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傳統文化的差異性十分顯著。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是經過數千年去粗取精的過程延續下來的,植根于中華民族個體和群體的思想觀念,并自覺或不自覺外顯于日常實踐活動中的傳統精神。換言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既具有穩定的內核,也處于不斷變遷中的文化模式。從“文化基線”的視角,其內核主要表現在內化于心的各種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等;其外顯主要是指隨著時間的遷移,中國傳統文化在已有內核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
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影響了人們獲取咨詢的習慣和方式。當下,依靠報紙、書籍、雜志等傳統媒介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巨大沖擊,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和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已成為主流方式。
一是新媒體時代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海量傳播。在傳統媒體中,由于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等傳統媒介自身的缺陷,以傳統媒體為傳播媒介的傳統文化在傳播容量、傳播速度和感知方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正逐漸滲透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借助于信息技術的新媒體也無時無刻地伴隨在我們身邊,拓寬我們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渠道,這一顯著變化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具有傳播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和感知方式多元化等特征的新媒體更有利于海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是新媒體時代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即時傳遞。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和受眾群體的溝通與交流多半采用一種“點”到“面”的單向發布方式,受眾群體無法直接獲取相關信息,更不用談和媒體進行直接交流。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和受眾群體之間可借助網絡新媒體終端,實現雙方的多元化互動交流和信息反饋。一方面,傳媒機構可借助新媒體數字技術,將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媒介咨詢互相融合,即時傳遞給網絡受眾群體。另一方面,網絡受眾群體可借助新媒介,將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或意見即時反饋于網上。這種咨詢傳播與活動的便捷和無處不在,使得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與發展更加的便利。
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傳播減弱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微博、微信等軟件占據的了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的時光,同時它們也是我們當今社會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也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微博、微信等也使得人們開始逐漸改變閱讀方式。在這種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需要隨時隨地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時代,那些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內容應運而生。因此,傳統文化要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快速的傳播,就不得不重視人們簡潔、碎片化的的閱讀形式。但在適應現代人的這種閱讀特點的過程中,無疑傳統文化本身的邏輯性就被削弱,而通過傳統文化可以得到培養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價值審美也一并被削弱。所以說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點會導致傳統文化傳播的效果下降。
新媒體時代“娛樂化”的特點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扭曲。新媒體時代,其實也就是信息化時代,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的向人們涌來,要在數以萬計的信息中如何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唯有可以帶給人們以娛樂的體驗。很多人就利用這種娛樂的心態,在互聯網中創作一些毫無邏輯、沒有任何價值的信息,只有夸張的表演形式,而收獲大量的關注。傳統文化不同它是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經典,是人類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如果要得到更好的傳播、吸引大眾的眼球,就不得不迎合現代社會娛樂至上的特點,就必須使用更具有趣味性的手段來進行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不好就極有可能使得傳統文化本身的文化內涵遭到扭曲。
運用新媒體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必要途徑
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遺留下來的精粹,是我們國家的燦爛瑰寶。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提首先是要使人們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增強大眾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這種學習不是一定要將傳統的東西機械的照搬,或者固執的守舊,它是將傳統文化融合進人們現代的日常生活點滴中,既能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又能使之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的得到推廣。提高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還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
構建新舊結合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在新的社會環境里,傳統文化的傳播既要迎合新的時代需求,但這種迎合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就是需要符合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必須構建新舊結合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現在也有一些新媒體對于文化傳播做的非常好,比如,中央電視臺2016年廣受好評的兩個電視節目《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可以說是電視中傳統文化傳播的典范。這兩個電視節目通過將傳統的文化融合到節目中,采取新穎的表現形式,節目中將文化情懷發揮到極致,引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要根據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選擇具體的傳播途徑。
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也堅守其本質內涵。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我們在對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時要注重利用這種時代的技術優勢。1.利用微博傳播。微博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微博上的大V用戶往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能夠從傳統文化的相關領域選出一些人,讓其承擔起傳統文化傳播的職責,要求其定期發布一些有利于傳統文化推廣的微博,能夠在網民的心中產生影響,從而達到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2.利用微信公共平臺傳播。微信經過不斷的升級和發展,已經不是最初簡單的交流功能,也成了人們入場生活中閱讀的主要平臺,微信公眾號是傳播的主要通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微信公眾號來發布內容。在微信平臺進行傳統文化,可以由專人管理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定期的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吸引大眾的關注,而達到宣傳傳統文化的效果。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燦爛的瑰寶,當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時,既要去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利用新媒體的時代的傳播工具、同時又要注意不能一味迎合現代人或現代社會的,保持傳統文化的本真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