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劭豪
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依賴網絡,在網絡帶給人們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網絡暴力便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說,隨著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騷擾及言論已然發展了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皮尤在2014年的一次調查中發現,70%年齡在18到24歲的網絡用戶遭遇過網絡騷擾。由此可見網絡暴力成為國內外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旨在研究出網絡暴力的根源,為解決網絡暴力提供依據。
何為網絡暴力
在目前學術領域中對網絡暴力的定義仍存在分歧,如網絡暴力造成的現實中的暴力是否屬于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否具有強制性、網絡暴力屬于個體行為還是群體行為。陳代波在《關于網絡暴力的概念辨析》一文中的觀點:網絡暴力指網民對個人或某個群體進行一些個人或集體行為,包括:1.人身攻擊行為,包括侮辱謾罵、造謠誹謗、曝光個人隱私等。2.輿論攻擊行為,如道德譴責、群體圍攻、形成輿論壓力等。3.黑客攻擊行為,包括郵件攻擊、篡改主頁、癱瘓網站等。4.網絡勒索行為,通過網絡恐嚇的手段,以獲得栽誣為目的的網絡犯罪行為。而且網絡暴力所帶來的線下的社會現實的暴力也屬網絡暴力。而筆者認為第二點的合理的道德譴責和形成輿論壓力并不屬于網絡暴力,其次線下的由網絡暴力引發的社會現實中的暴力不能歸為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施暴者希望借助網絡的匿各性來逃避責任,而現實暴力中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無法逃避,因此筆者認為網絡暴力不包括其引起的現實暴。
網絡暴力在國家層面的原因
社會轉型中帶來的風險是網絡暴力的根源。從群體上看,表達“不公平感”最強烈的是社會底層群體,64.8%的社會底層群體在微博中表現出或多或少的“不公平感”,其中25.1%具有強烈的“不公平感”。此外,體制外人群對不公平的感受也強于體制內群體。在不同年齡層次中,進入中年的70后“不公平感”表達最強,51.2%的70后表現出了或強或弱的“不公平感”。
就“不安全感”而言,70后同樣強烈感覺“社會不安全”,但與60后、50后的比例接近,均在半數以上,具有年長化特征。在不同群體中,底層群體的“社會不安全感”最為強烈,占比50.5%;商界精英與高資產人士成為持有這一睛緒的第二大群體,占比45.8%,財富兩級人群均表現出較強的焦慮情緒。
市場化取向為首要目標的改革的確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極大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然而這種重GDP而輕視發展公平性和實效性的模式,加之官場腐敗、宮商勾結、權錢交易等貪腐問題的大量存在,更是加強強弱本就不平衡的中國社會的危機。因此隨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日益增加,一些網絡的負面新聞便成為網絡暴力的導火線,在發展中的失敗者和沒落者對社會的不滿也從網絡中得以宣泄,這既是弱者基于憤懣情緒的心理抗爭更是社會認同分化的必然結果,一旦某類涉及社會不公的信息甚至只是道聽途說經由網絡曝光的信息,他們即便彼此陌生也極容易發生共鳴產生暴力傾向的協同,在社會的憤懣和自己的不堪下,他們對這些信息進行不計后果的抨擊,網絡暴力產生了。
網絡暴力在媒體方面的原因
網絡的匿名性使網絡暴力實施者無后顧之憂。在互聯網的最初十年,匿名性一直是網絡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吸引力,從網絡創建以來國外的社交網站大部分都存在匿名性,如:facebook,大部分網友表示正是因為其匿名性,他才有興趣去運用這些軟件。通過匿名的虛擬身份,用戶在互聯網上獲得了在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自由特性,用戶擁有了一個現實生活之外的網絡空間,也獲得了在匿名基礎上的平等身份。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1993年美國著名雜志《紐約客》的漫畫家施泰納就在他的漫畫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匿名性使得網民在網絡上的交流更加自由,他們在上面無話不說,因為他們不用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一些刺耳、極端的言論在網絡產生。
同時一些網民由于缺乏發泄渠道和現實的疏導,常常傾向于將受壓抑的情感發泄到網上。在網絡中,匿名性使人們難以查出網絡暴力實施者的個人信息;其次目前缺乏相應的法律指控其罪,而且即使有相關的法律也會因為治罪成本高昂而無法真正實施,噴子也因此變得肆無忌憚。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一定不會毫無保留地發泄自己的不滿,因為法律能夠以已有證據來相應地定罪,更重要的是存在著社會道德的約束。
網絡媒體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推動網絡暴力的產生。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也日益成了各類商家競相開發和爭奪的財富寶地。在姜方炳先生的文章中用詼諧的語言將他們描述為:以廣告收入為經濟來源,以“點擊為王”作營銷規則,并根據網民偏好設置網絡議題或炮制信息產品,繼而催生數量龐大的網絡推手不惜斷章取義歪曲信息的標題黨或是專注于包裝網絡紅人炒作網絡熱點的“水軍”。
這些網絡推手不斷以制造噱頭吸引眼球積聚聲勢等輿論操控行為謀取牟利,將歪曲的事實和夸張事件不斷地呈現在網民面前,刺激著網友的神經。而且大部分的網絡暴力事件就是在網絡媒體的夸張下,加之網民對事件的不清楚所造成的,可以說網絡媒體是網絡暴力的催化劑。
網絡暴力在當今網絡環境的成因。
網絡謠言在今天十分常見,一旦一些大明星有什么動作,謠言就會滿天飛,就如最近白百合的事情吧,相關視頻一曝光,經過媒體的一番炒作“白百合出軌”的謠言被傳得到處上頭條,其實白百合早與其丈夫簽定了離婚協議,根本不存在出軌一事。而一旦留言出來了大量網友來到白百合的微博對她進行謾罵和侮辱,而明白事實的人也來到微博上幫她澄清,雙方一旦語言過激,網絡罵戰就產生了。即使一個謠言被澄清,它會出現第二個。因為謠言本身的成立邏輯和謠言本身的傳播動力,根本不在真假,糾真假,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大,謠言成立的邏輯在于它可能是真的。謠言不會因為你企圖辨清真假而止,每次辨清只不過否認了其中一種可能性,還有千千萬萬種可能性等著你。因為別人的目的不在造謠,而在于尋找談資。所以要讓謠言止于源頭才是防止網絡暴力的方法。
網絡暴力的產生于社會現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許也是現在網絡環境的一個標志,當然是一個負面的標志,控制并清除網絡暴力依然仍重道遠。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石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