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林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 “網絡暴力”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話題。本文從網民心理視角出發,采用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多層次解讀網絡暴力的成因,從而遏制網絡暴力的發生。
網絡暴力的現狀
網絡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網絡提供了一個平臺,給予了人們較大的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但有些人往往在對事情沒有準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時,僅憑個人的主觀判斷,就發表抨擊言論,甚至是謾罵,乃至人身攻擊。在筆者所發放的關于網絡暴力的調查問卷中,有31.94%的人認為網民發表評論時很容易受到他人言論煽動,發表出較為主觀的看法。
網絡暴力心理成因
1.個體層面
(1)網民去個性化的心理特征
去個性化是指群體中個人喪失其同一性和責任感的一種現象,導致個人做出在正常單獨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情。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為網民提供了去個性化的環境。網絡的匿名性使網民猶如戴上了一副面具,發表傷害他人的言論而不擔心被發現。同時,網民個體隱匿在“網民”這一大群體之中,認為自己作為群體中的一員,責任只會落在群體身上,法不責眾的心理由此滋生。
(2)法不責眾心理,法治意識的缺失
一方面,在網絡暴力中,易出現跟風式的群體行為,這時就會產生觀念上的變化,即當問題出現,需要有人為此負責時,有限的責任將由整個群體中的所有成員分擔,這樣,每個人所應承擔的責任會大大減少。另一方面,當今部分網民缺乏規則意識,缺失法律觀念,輕視、漠視甚至違反網絡環境下網民應該遵守的規則,缺乏維護網絡文明的義務意識,也是網絡暴力出現的重要原因。由于網民法治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名譽權、隱私權對于人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違法乃至犯罪行為。
(3)對現實的不滿,現實中的話語權缺失
當人們在現實中積聚了不滿,就會更容易接受、轉述批評的言論來滿足自己隱含的泄憤欲望。因此,網絡上負面的消息更能得到廣泛的流傳,并在流傳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嚴厲、尖刻的批評。部分人通過網絡暴力達到宣泄不滿的目的,獲得宣泄憤怒的快感,
話語權是由受憲法所保護的公民表達自由而引申出的一種公民的基本權利,意味著公民享有表達的權利和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對社會輿論的影響、控制權利。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傳播條件的限制,大部分人難以擁有能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快速傳播、產生一定影響的機會,由于傳播范圍有限,傳播速度較慢,所以對社會輿論的影有限,不能滿足人們表達自我的需求。網絡在中國的發展,承載著民眾“自由表達空間”的期待,但真正能形成公眾輿論并通過社會信息溝通以及政府決策起作用的成就感并不多。
而在互聯網平臺上,人人都有發表觀點的機會,憑借互聯網傳播范圍大,傳播快的特點,個人觀點能夠快速傳播并產生一定影響力,而那些奪人眼球、帶有網絡暴力性質的不良言論更易引人關注,由此滿足了施暴者引人關注的目的。
(4)自我表現,滿足自身成就動機的心理特征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具有主導網絡輿情的權威地位,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獲取信息,采取主動發帖,及時表達和評論對社會與公共事件的態度和看法,帶頭為社會弱勢群體和個人利益講話,以此獲得社會成員的好感與信賴。部分網民企圖通過發表激烈言論來吸引他人的眼球,博得關注,以此來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以受到群體的認同乃至追捧,企圖通過參與網絡暴力來滿足自己的成就動機,來實現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甚至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從而彌補其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滿足感。
(5)好奇心,窺探他人隱私的心理
人肉搜索簡稱人肉,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對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個辨別真偽,部分又基于通過匿名知情人提供數據的方式去搜集對於特定的人或者事的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眾運動。人肉有時也造就了網絡爆紅現象同時,也會帶來不同的負面影響如人身攻擊等。人肉搜索通常出現于網絡暴力的白熱化階段,當事人的隱私被揭露,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中無休止的騷擾。
2.群體層面
在網絡暴力中,參與者之間相互影響,往往具有共同的情感感受和目的,形成了一個暫時而有凝聚力的集體,是典型的群體行為。由于網絡媒體的特殊|生,網絡上的群體極化傾向更為普遍和明顯。
(1)集體行動,從眾心理
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的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的說就是“隨大流”。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古斯塔夫·勒龐在著作《烏合之眾》中寫到: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網絡匿名性的特點
從眾的心理在群體高度一致|生的基礎上使個人獲得了匿名感,因此個人做事往往會無所顧忌。這種情況通常會發生在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時出現。網民采用匿名方式存在于網絡世界,促使人們形成不需為自己言論負責的意識,導致自我約束力和道德責任感弱化。
相應措施
(1)各級政府應具有明確的輿論導向意識,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努力構建公共信息平臺,規范信息發布的渠道,并建立完善的網絡言論的應急疏導機制,對有可能形成網絡暴力事件的言論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導,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
(2)注重網絡技術發展與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鼓勵行業自律。強化網絡傳播平臺的責任,網站追責的必要性,有利于受害者獲得相應補償,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3)加快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及規制方面的立法。
(4)從根源入手,提高網民道德素養,疏通表達渠道。通過對網民心理的認知,加強對受眾群體心理的引導。通過培養網絡輿論領袖引導網民的群體情感,使他們正確表達自己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獲得娛樂等各種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