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文 季穎 宋春麗 田剛 李詩雅 楊桂英 呂昌銀
摘 要 以氡輻射衰變最終形成穩定的子體鉛作為目標檢測物,建立了檢測氡累積濃度的核酸適配體生物分析新方法。K+誘導富G單鏈核苷酸PS2.M形成反平行G-四鏈體四鏈體,輔因子血紅素與G-四聯鏈體結合,形成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的穩定復合物,催化TMB-H2O2體系發生顯色反應。同時加入Pb2+時,Pb2+誘導PS2.M形成結構更加穩定的“缺口”型反平行G-四鏈體,K+和血紅素游離在溶液之中,體系吸光度響應值急劇降低?;诖藰嫿艘环N基于Pb2+誘導PS2.M構象改變的過氧化物酶活性“Turn-off”型比色傳感器。在5.0×109~1.8×107 mol/L范圍內,吸光度降低值ΔA與Pb2+濃度呈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ΔA=0.36+0.13C, R=0.9987。本方法對Pb2+的檢出限為3.76 nmol/L (S/N=3),氡的檢出限為1.96×103 Bq·h/m3 (S/N=3)。本方法靈敏、準確,樣品溶液可直接檢測,操作簡單,避免了現場進行氡輻射劑量測量的放射性危害,為環境中氡的檢測提供了新方法。
關鍵詞 氡;子體鉛;核酸適配體;G-四鏈體;構象轉變;比色傳感
1 引 言
氡是天然放射系中唯一無色、無嗅、無味的氣體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為3.82天,是室內放射性氣體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1,2]。經過一系列短壽命子體鏈的衰變,氡產生的穩定子體210Pb半衰期長達21年[3]。室內氡照射和吸煙具有協同效應,是導致肺癌的第二大殺手[4,5]。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氡列為19種致癌物質之一[6]。研究表明,21世紀以來我國室內平均氡濃度較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上升了57%和42%[7],室內氡污染的危害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科學有效地采集和檢測室內中的氡濃度,建立經濟、有效、簡便/快捷的檢測氡的累積輻射劑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衛生學意義[8]。
近年來,核酸適配體(Aptamer)已經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臨床診斷、藥物篩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9~11]。在重金屬離子的檢測中,核酸適配體得到了充分應用,Liu[12]和Jiang[13] 等利用Hg2+可以形成T-Hg-T結構,實現對Hg2+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的檢測。Lu等[14]通過Pb2+能誘導富G核酸鏈-TBAA特異性形成G-四鏈體結構,從而實現Pb2+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的可視化檢測。鄧歡等[15]將門控制效應和核酸適配體結合,構建檢測Pb2+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Long[16]與Deng[17] 等基于Pb2+誘導核酸適配體PW17和T30695構型改變導致體系熒光強度變化,開展了氡的非標記熒光傳感生物分析新方法研究。
G-四鏈體構象的穩定性與其所結合的陽離子種類有關,不同構型G-四鏈體與Hemin結合后催化活性差異明顯,表現出不同的過氧化物酶活性[18~20]。Kong研究組基于G-四鏈體與Hemin結合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催化ABTS-H2O2系統顯色,構建了Ag+、Hg2+等重金屬的檢測平臺[21~23]。本研究根據氡輻射衰變特點,結合Pb2+的現代分析技術,研究了K+和Pb2+誘導PS2.M分別形成不同結構G-四鏈體的特性,建立了一種基于Pb2+誘導PS2.M構象改變的過氧化物酶活性“Turn-off”型比色傳感器,實現了Pb2+和氡的靈敏檢測。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和試劑
UV-25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儀器公司); J-815圓二色譜光譜儀(日本Jasco公司); AB204-S電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 PB-20(PB-S)型精度酸度計(德國賽多利斯公司); 氡室(南華大學核工業第六研究所); 混合纖維素膜(Merck Milipore公司)。
冰醋酸(HAc,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 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KCl(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鉛標準溶液(100.0 μg/mL,中國計量科學院); 富含鳥嘌呤的寡核苷酸鏈PS2.M(5'-GTGGGTAGGGCGGGTTGG-3',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氯化血紅素(Hemin)、3,3',5,5'-四甲基聯苯胺(TMB, 上海西格瑪奧德里奇貿易有限公司); HCl、H2O2(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公司); 實驗用水均為滅菌超純水(電阻率為18.25 MΩ·cm)。
2.2 氡樣本的采樣方法[16]
以10 mL 0.2%(V/V)冰醋酸作為吸收液,以直徑70 mm、高17 mm一次性塑料培養皿為收集器,在平皿口加封混合纖維素膜(孔徑為0.8 μm,Milipore公司); 設定采樣時間,將采樣器放入氡室,被動式采集含鉛樣本。采樣后密封狀態、室溫放置4天,經過氡的半衰期,用0.2%醋酸定容至10 mL,混勻,4℃保存,待測。
2.3 Pb2+標準溶液的紫外可見光譜測定[19]
在反應管中,依次加入一定濃度的Pb2+標準溶液、50 μL 100 mmol/L Tris-HAC緩沖液(pH=5.0)、10 μL 10 μmol/L K+標準溶液、 20 μL 25 μmol/L Hemin試劑和50 μL 1 μmol/L PS2.M溶液,充分混勻后,在室溫下反應20 min。然后加入30 μL 5 mmol/L TMB及20 μL 100 mmol/L H2O2,混勻,室溫下放置35 min后,加入50 μL終止液(2 mol/L HCl),用超純水定容至500 μL,混勻,用UV-25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
3 結果與討論
3.1 比色傳感原理
根據氡最終衰變成為子體鉛,210Pb的半衰期達21年的特點,本研究以子體鉛作為目標檢測物,研究建立氡濃度的核酸適配體生物分析新方法。氡是一種氣態放射物質,密度9.73 g/m3,易溶于水,本研究選擇稀醋酸作為吸收液,并用微孔混和纖維素膜覆蓋采樣器進氣口,排除了空氣干擾物,氡衰變后的子體鉛與稀醋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Pb2+。
如圖1所示,未加入Pb2+時,K+誘導PS2.M形成反式平行G-四鏈體,該四鏈體與輔因子血紅素(Hemin)結合,形成穩定的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的復合物,催化TMB-H2O2系統氧化顯色。當體系中同時引入Pb2+和K+時,這兩種離子競爭與PS2.M的反應,但由于Pb2+與之作用能力更強,誘導PS2.M發生構象改變,形成結構更加穩定的G-四鏈體,抑制了K+的誘導能力,使輔因子血紅素游離在溶液之中,抑制了TMB-H2O2體系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體系吸光度急劇降低。椐此,建立基于Pb2+誘導的PS2.M構象改變的比色法檢測Pb2+和氡[19]。
3.2 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和圓二色譜表征
由圖2可見,單獨TMB+H2O2體系不發生顯色反應 (曲線c); 曲線a在451 nm處有最大吸收峰,說明K+誘導 PS2.M形成的G-四鏈體結合血紅素的復合物具有類過氧化物酶活性,對TMB-H2O2氧化還原反應具有明顯的催化作用; 曲線b在451 nm處吸光度明顯降低,其原因是Pb2+將K+從已經形成的反式平行G-四鏈體中競爭出去,使PS2.M構象發生改變,輔因子血紅素游離在溶液之中,抑制了TMB-H2O2體系的氧化還原反應,體系吸光度響應值急劇降低。
圓二色譜測定結果如圖3所示,體系溶液中只有PS2.M時,在260 nm處出現一個正峰,加入K+后,在295 nm處出現一個正峰,符合K+誘導PS2.M形成反平行G-四鏈體結構的特征[24]。在PS2.M中加入Pb2+后,在265 nm處有一個負峰,312 nm處出現一個正峰,這是被Pb2+誘導形成反平行G-四鏈體的峰的典型譜特征[24~26]。當向PS2.M溶液中同時加入K+和Pb2+時,295 nm處的正峰消失,只在312 nm處出現正峰,且“PS2.M+ K++Pb2+”體系和“PS2.M+Pb2+”體系的圓二色譜圖形非常接近,說明K+和Pb2+競爭與PS2.M反應,Pb2+的存在,抑制了K+誘導PS2.M構象改變的能力,也說明了Pb2+與PS2.M結合形成的G-四鏈體結構更穩定、更容易形成[24]。
3.3 實驗條件優化
改變Tris-HAc緩沖液的pH值,考察pH值對反應體系的影響。結果表明,pH值對體系吸光度變化值(ΔA)影響較大。pH=4.0~5.0時,隨pH值增大,ΔA值逐漸上升; pH=5.0~7.5時,隨pH值增大,ΔA值逐漸下降,因此選擇pH=5.0的Tris-HAc溶液維持體系的酸堿性。在pH=5.0條件下進行Tris-HAc緩沖液用量的優化,結果表明,當Tris-HAc緩沖液終濃度為10 mmol/L時體系吸光度值變化最顯著。
TMB作為一種顯色劑,其用量對體系吸收值有一定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用量為0.3 mmol/L時體系吸光度值變化顯著且反應穩定。Hemin作為輔助因子,用量為1 μmol/L時,體系吸光度值變化最顯著。
Pb2+與K+競爭誘導PS2.M發生構象改變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實驗表明,加入PS2.M20 min后,ΔA值逐漸增大; 當時間超過20 min后,ΔA值變化比較平緩,故選擇20 min作為PS2.M最佳孵育時間??疾炝薚MB與H2O2顯色時間對實驗的影響,最終選擇在反應40 min后加入HCl終止反應。
3.4 共存干擾物的影響
如圖4所示,10倍濃度的Bi3+、Ca2+、Mg2+、Mn2+、Zn2+、NH+4以及Cr3+和 Hg2+對160 nmol/L Pb2+測定的干擾很小。由于本方法通過采集氡的子體鉛進行氡的檢測,采樣時,在采樣器進氣口加封0.8 μm的混和纖維素微孔膜,保證氣體氡可以輻射進入采樣容器,以利于采集子體鉛,阻止了空氣中其它顆粒干擾物進入采樣容器。因此,這些干擾物質在樣品采集時大部分已被排除在容器外,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被進一步降低,不干擾測定。
3.5 標準曲線與檢出限
測定Pb2+系列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值A及未加Pb2+的試劑空白溶液的吸光度值A0。計算各反應的ΔA(=A0-A)值,繪制標準曲線。如圖5所示,體系的吸光度差值ΔA與Pb2+濃度在0.5×108~1.8×107 mol/L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為ΔA=0.36+0.13CPb(108 mol/L),相關系數R=0.9987。對空白溶液平行測定11次,計算空白溶液的標準偏差為sb=0.165,按照CL=3sb/k計算出Pb2+的檢出限為3.76 nmol/L。
3.6 氡累積濃度的測定和模型建立
按照采樣方法,在南華大學核六所氡實驗室采集累積濃度分別為0.71、1.45、3.54、6.57、10.17、13.78、17.60、21.70和25.25(104 Bq·h/m3)的氡輻射樣品溶液,采用本方法進行測定,結果如表1。ΔA值隨著氡累積濃度的增加而增大,根據Pb2+的標準曲線回歸方程ΔA=0.36+0.13CPb(108 mol/L),可得知樣品中Pb2+含量也逐漸增加。由圖6可見,在一定范圍內,氡濃度與ΔA值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ΔA=0.089CRn+0.59, R=0.9906。由此可建立氡的累積濃度與子體鉛之間的定量測定模型。本方法對氡的檢測范圍為7.10×103~1.02×105 Bq·h/m3, 檢出限為1.96×103 Bq·h/m3 (3σ)。
3.7 樣品分析與方法學比較
我國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室內空氣應無毒、無害、無異常嗅味,其中放射性參數氡(222Rn)年平均值 400 Bq/m3(標準值),達到此水平建議采取干預行動以降低室內氡濃度。徑跡蝕刻法是中國國家標準方法,對氡累積濃度的檢出限為2.1×103 Bq·h/m3[27],本方法對氡累積濃度的檢出限為1.96×103 Bq·h/m3(< 2.1×103 Bq·h/m3),檢出限更低。
按照采樣方法,采集了2個氡樣本,用本方法與美國RAD7測氡儀進行對比測定。結果如表2,對兩種方法t檢驗結果表明,在可信區間為95%的范圍內,計算出t1=1.35,t2=0.59,均小于理論值t0.05(10)=2.228, 按照α=0.05的水平接受H0,即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可認為兩種方法測定結果的總體均數相同,證明本方法測定的結果可靠。
4 結 論
以氡輻射衰變最終形成穩定的子體鉛作為目標檢測物,建立了檢測氡累積濃度的核酸適配體生物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儀器設備簡單、操作簡單快速、抗干擾能力強、靈敏度高,Pb2+的檢出限為3.76 nmol/L,氡的檢出限為1.96×103 Bq·h/m3。在核科學和物理學中,一般針對氡輻射產生的α射線測定氡的累積濃度。本方法避免了現場進行氡輻射劑量測量的放射性危害,具有良好的應用潛能。
References
1 Inácio M, Soares S, Almeida P. J. Radiat. Res. Appl. Sci., 2017, DOI: 10.1016/j.jrras.2017.02.002
2 Midhun M, Rejith R S, Samuel M, Jojo P J, Sahoo B 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17, 13(1): 172-178
3 Kendall G M, Smith T J. J. Radiol. Prot. , 2002, 22(4): 389-406
4 ZHANG Dong-Sheng, ZHANG Wei, MA Li-Qiang, WANG Xu-Feng, FAN Gang-W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16, 45(6): 1083-1097
張東升, 張 煒, 馬立強, 王旭鋒, 范鋼偉.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6, 45(6): 1083-1097
5 McColl N P, Green B M R, Dixon D W, Fey R, Meara J R, Harrison J D, Cooper J R. Centre for Radiation,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 London: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2010
6 Klervi L, Maria S, Ladislav T, Nezahat H, Margot T, Bernd G, Michaela K, Dominique L. Radiat. Res., 2011, 176(3): 375-387
7 TIAN Rong, LIU Ying-Yu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6, (1): 35-42
田 蓉, 劉迎云. 環境工程技術學報, 2016, (1): 35-42
8 Kreuzer M, Fenske N, Schnelzer M, Walsh L. Br. J. Cancer, 2015, 113: 1367-1369
9 Farokhzad O C, Jon S, Khademhosseini A, Tran T N, Lavan D A, Langer R. Cancer Res. , 2004, 64(21): 7668-7672
10 Hernandez R, Valles C, Benito A M, Maser W K, Rius F X, Riu J. Biosens. Bioelectron. , 2014, 54: 553-557
11 Kikuchi K, Umehara T, Nishikawa F, Fukuda K, Hasegawa T, Nishikawa 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6(1): 118-123
12 Liu B. Biosens Bioelectron, 2008, 24(4): 762-766
13 Jiang Z, Fan Y, Chen M, Liang A, Liao X, Wen G, Shen X, He X, Pan H, Jiang H. Anal. Chem. , 2009, 81(13): 5439-5445
14 Lu Y, Li X, Wang G, Tang W. Biosens. Bioelectron. , 2013, 39(1): 231-235
15 DENG Huan, SUN Mi, WEI Xiao-Ping, LI Hong-Zeng, LI Jian-Ping. Chinese J. Anal. Chem., 2016, 44(6): 888-892
鄧 歡, 孫 覓, 魏小平, 黎洪增, 李建平. 分析化學, 2016, 44(6): 888-892
16 Long M, Deng H, Tian G, Song C, Liu H, Shen Y, Lv C. Anal. Chim. Acta, 2016, 936: 202-207
17 Deng H,Long M, Tian G, Song C, Liu H, Hu L, Lv C. RSC Adv., 2016, 43(6): 37254-3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