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玉碧 張瑩瑩 閆佳
摘 要:二十四節氣中從芒種到秋分正是豫北夏玉米生產時間,芒種-小暑,夏玉米處于苗期營養生長階段,歷時25~30d,需做好間苗、定苗、中耕除草;小暑-立秋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處于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的穗期,歷時25~35d,宜重點做好去除分蘗、中耕培土澆水、追肥;立秋-秋分,處于生殖生長的花粒期,歷時30~40d,宜通過澆水施肥延長根葉功能期,防止植株早衰,增加粒重。該文主要介紹了節氣與夏玉米生育期的對應關系及相關田間管理技術。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夏玉米;生育期;豫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9-0024-02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當前農戶對夏玉米的田間管理主要是依據玉米的生育特性進行,不同的生育時期有著對應的農事活動。本文將二十四節氣與玉米生育期相結合,在更好地指導農民進行農事活動的同時,推動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 二十四節氣簡介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古代的黃河流域,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仍在農業生產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根據節氣和氣候總結的農業諺語,對從事農業生產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2 二十四節氣與夏玉米生育期的關系
夏玉米的生育期一般為100d左右,具體到早、中、晚熟不同品種,生育期有所不同,主要分為苗期、穗期、花粒期3個時期[2]。其中苗期分為播種、出苗、三葉期;穗期分為拔節、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花粒期分為抽雄、開花、吐絲、灌漿、乳熟、蠟熟、完熟期。
豫北地區夏玉米的生育周期是6月初至9月中下旬,涉及的節氣有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共8個節氣。其中芒種是反映農作物物候現象的節氣;夏至和秋分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是反應日照變化的節氣;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反應氣溫的節氣,表示從夏季到秋季的寒熱程度;白露是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凝結為露水的現象,是反應氣溫變化的特殊節氣。
3 節氣與夏玉米生育期的對應關系及相關田間管理技術
3.1 苗期田間管理 芒種-小暑節氣,夏玉米的主要農事活動包含播種和苗期管理(出苗-拔節)。農諺云:“夏播作物間定苗,追肥治蟲狠鋤田”。即這段時間要做好夏玉米的間苗、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3]。
3.1.1 播種 “春爭日,夏爭時”,芒種節氣到了之后,要盡早完成播種工作。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玉米品種,利用“種肥同播”技術將種子和緩控釋肥同時施入大田,肥料用量按每生產100kg籽粒施用純氮2.5kg、五氧化二磷1.2kg、氧化鉀2kg標準計算。特別注意的是種子與肥料在空間上保持垂直隔離5cm以上,水平隔離8cm以上。播后及時澆水。
3.1.2 間苗、定苗 夏至節氣前后,玉米生長到3~4葉,應及時進行間苗,去掉弱、黃、病、劣、雜株苗,5~6葉時一般按大穗型品種3500株、緊湊型品種4500株的行間距定苗。
3.1.3 中耕蹲苗 小暑節氣來臨之前(拔節前),應進行中耕蹲苗。蹲苗促壯的時間一般在播種后20~30d,蹲苗能刺激根系生長,主要方法有控制澆水和扒土曬根。
3.1.4 提苗肥 要根據苗情,有針對性地補肥追肥。如苗期出現“花白苗”,可用0.2%的硫酸鋅葉面噴灑,若苗期葉片發黃,可用0.2%~0.3%的尿素葉面噴施。
3.2 穗期田間管理 小暑-立秋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夏玉米處于生育時期當中的穗期,主要包含拔節、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抽雄,歷時25~35d。此期營養器官生長旺盛,地上部莖葉及地下部次生根生長迅速,同時雄穗和雌穗相繼開始分化和形成,植株由單純的營養生長轉向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此階段需肥量最多、耗水量最大、病蟲害多發,是玉米一生中生長最旺盛、決定穗數和粒數及干物質積累最快的時期,也是田間管理的最關鍵時期[4]。豫北地區夏玉米穗期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3.2.1 去除分蘗 玉米拔節前后,由于品種、土壤養分、水分、播種深度、病蟲危害及氣候因素等的影響,有些品種可長出分蘗、小株、弱株,它們通常不結穗或結穗很小。不但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影響通風透光,消耗水肥,因此應及早拔除,以調節群體結構,利于群體的生長。去分蘗時要選擇晴朗天氣,以利于傷口愈合和減少病害侵染機會。去分蘗時應防止松動主莖根系或將主莖拔起,拔除要徹底,防止再生。
3.2.2 培土開溝 玉米穗期需要進行相應培土來增加根部土壤厚度,促進地上部氣生根發育,防止因根系發育不良引起倒伏,同時除去雜草和提高土壤溫度,培土后形成的壟溝也有利于田間灌溉和排水。中耕培土一般在拔節后至大喇叭口期之前進行,培土高度7~8cm。
3.2.3 澆水追肥 小暑-立秋期間氣溫高,葉面蒸騰作用強烈,生理代謝活動旺盛,耗水量加大,約占總耗水量的40%。應適時澆水,防治“卡脖旱”。拔節期、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成穗的關鍵時期,宜追施尿素150~225kg/hm2,促進果穗小花分化,實現穗大粒多。
3.3 花粒期田間管理 立秋-秋分節氣間,夏玉米的生育周期處于花粒期,歷時30~40d,主要包含開花、吐絲、灌漿、乳熟、蠟熟、完熟期。此期營養生長基本結束,轉為以開花散粉、受精結實為中心的生殖生長時期,是形成產量、決定穗粒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5]。其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3.3.1 水肥調控 這個階段對水的需求量占到了整個生長發育期的50%左右。籽粒灌漿期間水肥及時跟上可防止植株早衰,保持較多的綠葉數,維持較高的光合作用,延長籽粒灌漿時間,提高灌漿速度,為玉米粒后期的胞漿提供充足的養分,增加粒重。宜追施尿素75~150kg/hm2。
3.3.2 適時收獲 從全生育期講,夏玉米一般生育期都在100d左右,豫北夏玉米播種一般在6月10日前后,按此推算,收獲期應在9月20日以后,即秋分后“乳線”完全消失達到生理成熟。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晚收,延長玉米籽粒灌漿時間,增加粒重,提高產量。但也不宜過晚,寒露前后應收獲完畢。
4 結語
在夏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的將節氣與夏玉米各個生長期建立對應聯系,進行科學的品種選擇、合理密植、培土開溝、水肥調控等田間管理,靈活將二十四節氣與豫北夏玉米生產實踐相結合,做到不違農時,奪取高產豐收。同時應不斷總結寶貴經驗,編制適合當地的農諺,進一步補充和豐富二十四節氣內容,傳承和保護這一“農耕文明”。
參考文獻
[1]張蘇.二十四節氣起源地的遺產保護現狀與思考[J].古今農業,2016(2):101-108.
[2]王文英.淺析如何做好玉米田間管理工作[J].安徽農學通報,2016(21):32-33.
[3]萬金旗,王順領.夏玉米苗期田間管理技術[J].農家參謀,2011(7):21.
[4]李愛英,管先軍,萬利霞.豫北夏玉米綜合管理技術[J].河南農業,2017(2),21.
[5]王之蘭.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4):10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