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龍
摘 要:該研究對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防除直播水稻田一年生雜草進行了田間試驗,結果表明: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2025、2250、4050mL/hm2各處理藥后30d對雜草的防效仍然較高,對稗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3.38%、95.70%、98.68%,鮮重防效分別為92.80%、95.40%、98.53%;對闊葉草丁香蓼的株防效分別為94.78%、97.39%、98.26%,鮮重防效分別為94.43%、96.50%、98.30%;對異型莎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6.67%、98.33%、100%,鮮重防效分別為96.48%、97.99%、100%;對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4.41%、96.65%、98.88%,鮮重防效分別為94.21%、96.37%、98.85%。
關鍵詞: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直播水稻田;雜草;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9-0066-02
為了解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對直播水稻田一年生雜草的防治效果及田間最佳使用劑量、對水稻的安全性,2017年筆者進行了該藥劑田間藥效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安徽藍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33%二甲戊靈乳油(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市售);250g/L噁草酮乳油(江蘇省南通同濟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8個處理,分別為處理Ⅰ: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1800mL/hm2;Ⅱ: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2025mL/hm2;Ⅲ: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2250mL/hm2;;Ⅳ: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4050mL/hm2;Ⅴ:33%二甲戊靈乳油1800mL/hm2;Ⅵ:250g/L噁草酮乳油1500mL/hm2;Ⅶ:人工除草;Ⅷ:空白對照ck。每個處理設4次重復,共32個小區,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
1.3 試驗安排 試驗地安排在懷遠縣白蓮坡鎮鄒拐村一農戶的稻田進行,前茬作物為小麥,土質為水稻土,土壤肥力中等,pH值6.7,有機質含量為1.2%。2017年6月10日播種,品種為皖墾糯1號,播種量為150kg/hm2,其他施肥、灌水與當地管理相同。田內雜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醴腸、丁香蓼以及異型莎草等,符合試驗要求。
1.4 施藥時間及方法 2017年6月11日施藥,即水稻播種后1d,每小區按試驗設計要求用藥,2次稀釋,按兌水750kg/hm2對土壤進行均勻噴霧。人工除草在播種后10d左右進行1次。采用華輝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圓錐型噴頭,與當地農業生產實際相符。
1.5 氣象資料 2017年6月11日,晴天,氣溫22.9~31.5℃,平均氣溫27.4℃。施藥時東南風1~2級。施藥后7d內共降雨1.8mm。
1.6 調查方法
1.6.1 安全性觀察 水稻出苗后觀察記載各處理區生長情況,目測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的安全性,記錄是否有藥害、藥害程度,恢復情況等。
1.6.2 除草效果調查 試驗各處理于藥后15d、30d在每個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查0.25m2,分別記載雜草種類、株數,計算株防效并在最后1次調查中稱雜草鮮重,計算鮮重防效。
1.6.3 藥效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
[防效(%)=空白對照區雜草株數(鮮重)-處理區雜草株數(鮮重)空白對照區雜草株數(鮮重)×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水稻的安全性 水稻出苗后觀察各處理區水稻出苗、長勢良好,株高、葉色、分蘗等情況均正常,從后期長勢看各處理水稻植株葉色、株高、根系長勢等方面與對照無明顯差異。
2.2 藥后15d對雜草的株防效 由表1可知:藥后15d調查,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Ⅰ、Ⅱ、Ⅲ、Ⅳ各處理對水稻旱直播田雜草的株防效依次增加,對禾本科雜草稗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4.62%、90.60%、95.73%、98.29%;對闊葉草丁香蓼的株防效分別為82.98%、91.49%、94.68%、98.94%;對異型莎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5.00%、93.33%、96.67%、100%;對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4.13%、91.51%、95.57%、98.89%;對照藥劑33%二甲戊靈乳油處理Ⅴ對稗草、丁香蓼、異型莎草等的株防效分別為83.76%、86.17%、91.67%,對總草的株防效為86.35%;對照藥劑250g/L噁草酮乳油處理Ⅵ對稗草、丁香蓼、異型莎草等的株防效分別為84.62%、87.23%、86.67%,對總草的株防效為85.98%。
3 結論
(1)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能有效防除旱直播水稻田稗草、丁香蓼、異型莎草等一年生雜草。
(2)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在防除旱直播水稻田雜草時推薦使用劑量為1800~13500mL/hm2。
(3)40%甲戊·噁草酮懸浮劑防治直播水稻田一年生雜草,于水稻播種后3d內,在推薦劑量進行土壤均勻噴霧處理,對水稻生長是安全的,可進一步示范推廣。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