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燕
摘 要:該文以銅陵渡江220KV電力線穿越安慶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白蕩湖實驗區為例,從生態現狀調查及分析,生態影響預測及分析、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研究等方面,探討輸變電工程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影響。
關鍵詞:輸變電工程;自然保護區;生態現狀;生態影響;生態保護與恢復
中圖分類號 TM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9-0092-02
“十三五”期間,為保證電網與電源協調發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安徽省將啟動多個電網建設項目。其中,作為銅陵市、樅陽縣“十三五”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的渡江220kV輸變電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將穿越安慶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白蕩湖片區。本文以該項目為例,從生態影響的角度探討此類工程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為項目建設的可行性提供依據。
1 輸變電工程概況
銅陵渡江220kV輸變電工程是銅陵市十三五電網發展規劃中的重點工程,旨在優化和完善樅陽電網的網架結構。該項目新建180MV安主變2臺,新建220kV輸電線路22.4km。線路采用線塔架空方式,其中有4.1km線路將架空穿越安慶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白蕩湖片區的實驗區。
2 自然保護區概況
輸變電工程涉及的安慶沿江濕地位于皖西南,長江中下游北岸沿江一帶。該處湖泊星羅棋布,水系縱橫交錯,分布有長江中下游北岸面積最大而又集中的湖泊群,是安徽省面積最大的湖泊濕地。安慶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由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破罡湖、白蕩湖、楓沙湖、陳瑤湖7個湖泊組成,總面積50332hm2,其中白蕩湖片區面積4491hm2。保護區的保護對象主要為典型濕地生態系統以及國家重點保護和安徽省地方重點保護的鳥類及棲息環境。
3 生態影響分析探討
3.1 明確生態影響的范圍 為體現生態完整性,生態影響的范圍應涵蓋擬建項目全部活動的直接影響區域和間接影響區域。因而確定輸變電項目的直接評價區域為輸電線路穿越保護區白蕩湖片區兩側各1000m范圍,間接影響區域為保護區內整個白蕩湖片區范圍。
3.2 明確生態敏感點與保護目標 輸變電工程的輸電線路穿越區域位于保護區白蕩湖片區實驗區邊緣。評價區范圍內需要重點關注的生態敏感點包括輸電線穿越保護區的節點、重要生境以及重點保護物種集聚地;需要關注的重點保護目標為白蕩湖區域內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完整性及生物多樣性以及湖區內重要保護物種。
3.3 明確評價內容 輸變電項目的評價內容應包括工程穿越白蕩湖片區內占地、植被及生物量損失評價;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完整性現狀分析及受影響評價;自然植被現狀、動物物種現狀及受影響分析;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及預測;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研究。
3.3.1 生態現狀調查及分析 植被調查可采用線路法和樣方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其中,線路調查是對調查區域內的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國家重點野生保護植物進行記錄、測量和拍照,采集疑難種標本,記錄評價區的植被現狀;群落調查是在實地踏勘的基礎上,確定典型地段群落類型,采用生態地植物樣地記錄法進行群落調查。
動物調查可采用樣線法和樣方法為主,同時輔以訪問法和資料查詢。其中,樣線法是沿著預先的一定路線,邊走邊進行觀察,統計鳥類數量與名稱,確定種類時借助望遠鏡;兩棲類與爬行類活動能力相對較差,調查時主要在有水域之處及其它適合其生存的生境中采用樣方法,觀察其種類與數量。
通過對評價區域的實地考察以及樣地、樣線調查,并結合與保護區工作人員及評價區周邊群眾的走訪、座談及最新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的收集,確定白蕩湖片區雖屬于安慶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但由于長期受高強度人為活動干擾影響,該區域濕地植物組成、結構、類型、區系、生態價值上與保護區其他湖泊差距較大,不能代表整個沿江濕地保護區植物群落特點。植物多樣性的差別也導致了以此為生的野生動物(主要是鳥類)種類組成、區系、重點保護對象差異明顯,重點評價區域無珍稀瀕危野生濕地鳥類以及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鳥類。輸變電工程位于白蕩湖實驗區北端末梢,且工程不在保護區水面設塔,對湖泊越冬水鳥保護物種和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影響較小。
3.3.2 生態影響預測及分析 在生態系統影響分析方面,考慮到輸電線路穿越白蕩湖實驗區北端末梢,不涉及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沖區,其生態系統屬于人類活動干擾下的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在長江中下游沿岸具有普遍性;且輸電線下垂直投影面積全為湖泊,面積微小;輸電線架空也不會增加濕地生態系統斑塊,因而項目對生態系統影響甚微。
在生物多樣性影響分析方面,對植物多樣性影響主要是塔基建設和架線過程中對白蕩湖沿岸植被及生境的破壞,短期內可能導致水生植物比例發生改變,施工期結束后植物結構也將基本恢復其原有狀態;對動物多樣性影響主要是對鳥類的影響,由于區內水鳥相對于白蕩湖核心區域較少,只有小鸊鷉、鶴鷸、白鷺、黑水雞等常見種在此覓食,施工期可能造成對其干擾,迫使其暫時遠離施工區域。線路建成運行后,可能對水鳥交流產生一定影響,但由于遷徙鳥類的飛行高度遠遠高于線路及線塔高度,只可能會對水鳥在白蕩湖區的起落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受影響區域相對保護區很小,其影響程度也甚微。
3.3.3 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研究 在建設方案優化方面,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方應進行多方案比選和優化,盡可能遠離保護區核心保護地帶,選擇在湖面寬度較小的區段,避免在水中設塔,盡量減少對白蕩湖濕地生態系統的擾動。
在施工期,輸變電工程應嚴格按照批準的施工方案進行,避免任意取土和棄土,進行施工管理和施工環境監理;盡量避免在冬候鳥遷徙期(當年10月至下年4月),尤其是4月和12月候鳥過境高峰期間;做好遮光措施,避免夜間施工,防止通過車輛的燈光對白蕩湖主要保護物種產生的影響;同時,絕對禁止因鳥類可能對輸變電設施造成損害而設置驅鳥設施,擾亂鳥類的正常棲息。
在運行期,工程運行單位應與保護區主管部門加強合作,制定生態跟蹤監測計劃,配合相關部門,完善生態保護措施;完善執法隊伍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制度,嚴厲打擊盜獵、販賣、非法經營、走私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行為。
由于輸變電工程穿越自然保護區,勢必對保護區的動植物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按照規定建設單位應當給予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一定的生態補償,用于保護區生態恢復和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提高工程穿越保護區區域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指數,改善因工程建設及工程運行對周圍環境的持續影響所造成的保護區生態承載能力下降的問題。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