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寧 張 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天津資產評估行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年末,天津共有資產評估機構39家(在津總部33家,外省市在津分支機構6家),其中有兩家機構入圍“2016年綜合評價綜合得分前百家機構名單”。執業資產評估師543人,資產評估機構注冊資本(出資額)總額為3528萬元,已計提職業風險金4631萬元。
截至2016年年末,天津各資產評估機構從業人員635人,其中執業資產評估師 543人(見表 1)。
資產評估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人才是行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幾年,天津資產評估師的隊伍不斷壯大,穩步增長,發展態勢良好。
為便于分析,將評估師的年齡分為五個階段統計,其中:41~50歲的評估師占比49.3%,表明中年評估師依然是行業的主力軍;31~40歲的評估師,作為行業隊伍的“前腰”,占比僅為15.1%,支撐作用略顯薄弱;而30歲以下新生力量占比僅為1.5%(8人),遠低于60歲以上的評估師人數(10.3%),整體隊伍出現年齡結構老化、后繼乏人的趨勢。
累計執業5年以下的資產評估師占比14%,執業年限5~10年的占比約為17%,執業年限10年以上的資產評估師占比69%。行業中絕大部分資產評估師執業年限超過10年,也說明新人進入速度慢,長期以來仍以原有執業人員為主,缺少新鮮血液,行業整體缺乏活力和創新能力。
資產評估師的整體學歷層次有待提高,大專及以下學歷占比35.9%,本科學歷占比為57.1%,碩士和博士占比僅為6.2%和0.8%。在國內國際評估市場日益擴大的當下,各類經濟主體有著不同的需求,高學歷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逐漸突出,從長遠看,這必將影響行業總體發展水平。

表1 天津執業資產評估師組成分析表
天津資產評估機構2016年度業務收入1.77億元,比2015年度的1.49億元增長19%。區分收入項目,資產評估業務收入1.6億元,以91%的比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咨詢服務和培訓等其他收入為補充業務,兩項業務收入合計1622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8%和1%。
通過收入結構可以看出,資產評估業務收入在行業創收中的核心地位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仍不可撼動,“抓收入、謀生存”仍是第一要務。然而,以資產評估業務為主要業務或唯一業務的單一業務模式導致服務產品同質化、單一化,成為誘發低價惡性競爭的主因,對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培訓、咨詢和其他業務收入表現平平,資產評估機構主動拓展新業務、新市場的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當前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已經成為阻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一大瓶頸。
從資產評估機構收入分布看,2016年天津業務收入超過200萬元的機構共23家。其中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機構有9家,占總機構數量的23%,其收入合計1.2億元,占總收入比重68%,行業收入集中度相對較高。
2016年度天津資產評估機構總營業支出1.6億元,其中職工薪酬支出5700萬元,相比2015年的5100萬元,增加了12%,高于同期天津職工平均工資上漲增幅(6.5%),在各支出項目中連續多年居于首位,占比達到36%。這充分體現出資產評估行業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特征。行業全體員工2016年平均年薪約為9萬元,比2016年度天津職工年平均工資6.31萬元高出30%,為行業發展人才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
2016年度天津資產評估機構總教育培訓支出和技術開發費201萬元,僅占營業支出1.6億元的1.2%。作為典型的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教育培訓支出和技術開發費投入明顯不足,制約了行業創新發展能力。
部分評估機構業務范圍單一,為求生存被迫將主要精力放在尋求業務渠道上,而疏于內部管理和質量控制,對人才培養和儲備重視程度不夠,常出現無人可用的窘境。有些評估機構為控制成本,甚至使用尚未具備相應執業能力和水平的評估師負責整個項目,導致質控體系缺位,報告質量得不到保障。
部分評估師對評估準則及相關法規的學習理解不到位,缺乏深入學習中評協準則體系的主動性,對于準則的內容及相關講解、答疑等細節問題了解不足,欠缺持續學習和專業勝任能力,為執業之路埋下隱患。
大多數機構現從事的都是傳統業務,開拓新業務領域的主動性不足,對新業務和新領域缺乏主動創新精神,而個別評估機構為追求利潤,承接與自身規模實力不匹配的業務,形成執業風險隱患。
要引導行業做優、做強、做大,培養品牌機構,拓展服務領域,為市場經濟主體提供高品質的專業服務。要進一步加強評估行業自律和行政監管,全面提升行業的整體執業質量和專業服務能力,切實改善執行環境與內部治理,加大資產評估行業的人才培養力度,實現資產評估行業跨域式發展。
政府部門要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協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 “放管服”改革專項工作的安排,結合《資產評估法》和《資產評估行業財政監督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6號)規定的要求,做好資產評估機構設立改為備案制等有關工作的部署,在放權上求實效,在監管上求創新,在服務上求提升。在引導發展、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秩序維護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有效促進資產評估機構專業服務市場建設。
在專業服務方面,相關部門要在評估行業開拓新領域時給予積極配合,并在相關創新業務領域加強培訓。評估機構應以評估業務為起點,以傳統估值業務為基礎,在資產的定價方面向PE/VC評估、生態/環境評估和稅基評估等新興業務領域延伸,在資產的形成、處置、增值等方面發揮更多的咨詢指導作用。大力培育、拓展財政資金績效評價、PPP評估、資產清查(清產核資)等非估值業務。
中小型資產評估機構應著重繼續提升傳統估值業務的專業性,打造做專、做精的評估隊伍,同時也要逐漸向新業務領域拓展以迎合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小微型資產評估機構要結合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特點及市場需求,加強個性化建設,樹立“術業有專攻”的品牌形象,以品牌戰略推動中小微型資產評估機構的專、精、優發展,全面提升資產評估機構綜合服務能力。
要建立和完善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并留住人才的人才培養機制。評估機構要拓寬人才招收渠道,從社會和專業院校吸收人才的同時,鼓勵從業人員向專業化發展,引進復合型創新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梯次;人才培養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針對不同人員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培養方式要以機構自身培養和送出去相結合;建立契合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健全科學的薪酬分配機制,建立員工職業發展規劃和晉升激勵機制,形成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的氛圍。
財政部門應加強對評估行業協會的監督檢查力度,引導其發揮更大的作用。評估行業協會應及時組織專家開展研發,制定開發新業務操作規程、指引和解讀,并做好發布、培訓等推廣工作,組織業務拓展方面的論壇、講座,便于執業機構交流思想、擴大視野,學習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相互借鑒經驗。積極推動中小微機構與企業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關系,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培養出一批穩定的客戶群,促進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