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波 馬馳 張澤隆 劉帥杰 李勛新
【摘要】近年來,共享經濟和供給側改革紛紛被寫入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全民熱議的新詞匯。在經濟增速放緩時期,共享經濟給中國帶來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對于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國共享經濟遇到的問題及應對以及共享經濟的價值觀需求。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共享經濟 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動能 價值觀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十九大報告將共享經濟明確列為6個新增長點之一,并要求其“形成新動能”,這為共享經濟帶來重大利好。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共享經濟這幾年發展迅猛,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智能終端的普及,在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下,共享經濟更能釋放其潛力,通過創新的模式來對接供需,既能快速提升總供給能力,還能提高資本利用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提質增效階段,供給側生產相對于需求呈現出過剩的特征。這種低端產品過剩的現象,根本不是全面意義上的過剩,而是產品檔次低、質量層次低、購買意愿低的過剩,主要是供給端忽視創新投入、不注重產品質量研發的結果,致使供給只滿足于低水平、粗加工、低質量的產品需求,實質上是一種不能滿足多樣化高端需求的過剩。因此,要促進經濟循環的健康運行,就迫切需要改變這種現狀。從問題導向入手追尋矛盾的源頭,就會發現施行徹底改革的指向,就在于供給側的結構不盡合理,所有焦點就一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共享經濟
(一)共享經濟的實質
共享經濟又叫分享經濟,一個商品具有所有權和使用權,當我們把空閑的使用權轉讓出去時,就產生了共享經濟的概念。互聯網的技術及思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平臺來共享閑置的資源,資源的共享者得到了收人,同時資源使用者也提升了生活質量。共享經濟就是以提氰資源利用率為目的,將閑置的資源共享給所需要的人,同時可以獲得回報,所以共享經濟的理念就是:共同擁有而不占有。
(二)中國的共享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共享經濟發展迅速。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共享經濟的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共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而國際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2017年2月28日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消費者調研》中,肯定了“共享出行”市場已經比較規范成熟。目前中國共享出行日活躍用戶已超過1000萬。共享出行的出現對公共交通起到了補充作用。
但是相比起共享出行的成熟,中國的共享空間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尚存很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包括勞動力共享和高技術共享的共享技能則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的共享經濟未來仍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結構加速轉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共享經濟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拓展。中國共享經濟模式也將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樣本。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共享經濟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了完成這五大任務,我國政府已經出臺多種相關政策,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相當于對共享經濟鋪好發展道路。比如供給側改革大力鼓勵互聯網的發展,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大批互聯網企業拔地而起,尤其是軟件開發行業發展更加迅速,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于新智能平臺的開發應用也更加完善,成熟。而共享經濟的發展正是需要依托互聯網生態,將線下閑置資源整合到線上,用戶在智能平臺上選擇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可以說供給側改革為擴大了共享經濟發展擴張的可能性,也擴大了共享經濟發展的領域,完善了共享經濟發展的部分需求,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五、我國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一)對于共享經濟的政策體系尚不成熟
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管理制度是建立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的,當前許多新業態游走在監管的模糊地帶,有些創新實踐則面臨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如按現有法律和制度要求,多數共享經濟模式都有“違法,嫌疑,隨時都可能被叫停。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分享經濟的發展對現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在倒逼監管部門研究、制定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創新和完善監管方式與手段。
國家開始制定新的法規對共享經濟的發展進行監督和約束,但是新法規的實施仍需要建立在舊的基礎之上,國家能否打破就法規的繁瑣,建立簡單便捷的法律體系,是新法規實施的關鍵。
(二)共享經濟發展需要大眾價值觀的提升
顯然,共享經濟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許多方面,大眾是共享經濟的最重要的參與者,助推者。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共享經濟也是一種誠信經濟,在大眾參與共享經濟的同時,共享經濟也在對大眾的誠信及素質進行客觀的檢測。
在共享經濟模式中,從開始到過程乃至結果,都離不開誠信。我國的誠信體系建設己開展多年,但還遠不夠完善,對行為人的約束力還有限,這使得共享活動中,失信行為常有發生。所以在全民踐行包括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更應該在共享經濟發展中加強和重視對國民誠信觀和友善觀的教育和熏陶。我們不僅要共享經濟,更要共享素質,共享誠信。
除了以上兩點,共享經濟還存在著:統籌協調難度加大,產業發展尚不成熟等問題。所以總的來說我國共享經濟發展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無論是從政府,企業監管,還是從社會道德或者其他方面。只有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各方共同努才能解決共享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促進共享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子漩潘云良.共享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手[J].財經聚焦,2016.
[2]王愛平.淺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共享經濟[J].經濟縱橫,2017.
[3]陳文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上海共享經濟發展研究[J].科學發展,2017.
[4]王亞麗.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共享經濟[J].改革與戰略,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