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島
去年7月,成都發布《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簡稱“人才新政12條”),吹響“人才爭奪戰”號角。截至今年5月15日,累計落戶已超過18.7萬人,每天落戶約800人,成都對全國人才的虹吸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在海歸創業城市選擇中,成都位列第三。
成都的人才工作秉持了什么樣的思路和理念,成都吸引力何在?為此,《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辦主任彭崇實。
中國新聞周刊:自2017年以來,全國有20多個城市與地區加入“人才爭奪戰”。仔細對比發現,有的是搶人才、有的是搶人口。你如何看待這場“人才爭奪戰”?成都招才引智的思路是怎樣的?
彭崇實:本輪的“人才爭奪戰”在爭奪的對象上存在一定差別,這跟每個城市的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比如說,有的城市存在人口凈流出,那么他可能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口,有的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和程度,他可能對某些領域或某些層次的人才需求就很迫切。
成都這幾年一直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凈流入量,在人口總量上已邁入超大城市行列。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大人才規模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人才結構優化。所以,成都的人才政策既要瞄準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實現行業的領軍和突破,也需要大量年輕、高素質、有技能的人才來調結構,體現包容并蓄的城市文化。
著眼城市長遠發展,著眼城市產業能級提升,著眼城市人口結構優化,2017年7月,我們出臺“人才新政12條”。這也是成都歷年來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人才政策。
進入2018年,我們沒有盲目出臺相關政策,而是保持定力,按照“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觀把“人才新政12條”落實好,引才的同時更要重視人才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我們會繼續做好就業、安居等各項保障工作,讓他們安心留下來;另一方面,我們會幫助其搭建各種事業發展平臺,讓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舞臺,實現人生價值。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說2017年7月出臺的“人才新政12條”是歷年來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人才政策?
彭崇實:“人才新政12條”是成都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以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出臺人才新政后的又一政策創新,充分展示了成都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和決心。
從戰略地位看,一是鮮明提出“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重大命題,并賦予其戰略主體地位;二是將人才從支撐要素提升為發展要素,體現出戰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推進到哪里;三是將人才改革嵌入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人才引領創新發展。
從目標定位看,一是緊扣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目標和產業發展方向,不斷聚集各類優秀人才;二是緊貼市場主體需求,圍繞產業和企業等用人主體的人才需求,通過創新舉措解決其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等問題;三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長期制約人才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舉措,精準施策。
從制度設計看,“人才新政12條”提出了優化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綠卡制度、開展全民技術技能免費培訓等12條具體措施,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構建體系、分類施策。
中國新聞周刊:對比全國,成都吸引人才的優勢是什么?
彭崇實:一是新時代成都“三步走”的戰略定位,為各類人才來蓉發展繪制了美好愿景。作為國家確定的成渝經濟區核心城市,“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著眼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的總體規劃,以及多項指標居于新一線城市榜首的成都,給各類人才來蓉創新創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二是良好的發展態勢、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干事創業的良好平臺。成都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比較齊全的產業門類,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五大支柱產業,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五大優勢產業和人工智能、精準醫療等未來產業,以及快速發展的新經濟,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成長成才提供了價值實現的平臺。
三是健全完善的人才政策支撐體系,為各類人才來蓉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高端人才資助、青年人才扶持、技術技能人才獎勵,形成了多層次全覆蓋的政策體系,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的人才有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四是自然天成的宜居環境,提升了各類人才來蓉生活的幸福指數。成都具有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兼容并蓄的人文氣質、高性價比的生活成本、豐富的醫療教育資源,讓每一位“蓉漂”在這里工作生活都更具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