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
“一杯敬南方,一杯敬北方。南方有夢想,北方有故鄉。”這句話已成為一個全新身份的注解
4月28日,成都首個“蓉漂人才日”系列活動全域啟動。成都地鐵1號線、7號線、10號線三線聯動開行“蓉漂.人才”主題專列;高新區菁蓉廣場啟動“蓉漂.高峰薈”,300位各行各業“蓉漂”英才如期匯聚;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同步進行“蓉漂.青年人才特大型招聘會”,300家單位參會提供近萬個崗位。
對人才的關注,帶起了這座城市的活力。2017年夏天,成都市委市政府印發《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新政實施以來,人才落戶已超過18.7萬人。
剛跨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北上廣深創業者、來自硅谷前沿的大佬,甚至是各種膚色的外籍人士來到成都工作生活,由此組成了一個新群體——“蓉漂”。
90年代,伴隨城市建設的轟鳴,“北漂”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群體。三十年后,不同于“北漂”在城市里安身落腳的艱辛軌跡,“蓉漂”們生活得舒服體面,也熱情澎湃,他們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新風尚。
2016年10月21日天氣:晴
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現場會在成都召開,我作為先進案例代表,在公司接待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以及各省分管食藥的副省長等領導近300人。
——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CEO
徐曉晨
從徐曉晨位于天府菁蓉大廈11層的辦公室向窗外望去,四年前的農田已被綠植連蔭和緊張施工的高樓代替。
“我們就是天府新區的孩子。”徐曉晨告訴記者,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點”)出生未滿四歲,由—個11人的團隊擴容到160人,已拿到兩輪共計千萬級別的融資,在外界看來,這樣的成長路徑堪稱優秀。
依托成都雄厚的信息科技產業基礎,順點結合現代農業,深耕于食品安全大數據。據徐曉晨介紹,團隊在研發層面的投入占比達70%以上,目前已取得十幾項專利。
從平臺到餐桌,食材每走一步都要經過嚴格把關。這里日均呈現的流轉數據涉及近六千萬元農副產品,4000批次快速檢測,關聯著550萬人的用餐安全。
回顧告別北京到成都開啟新事業這一路,徐曉晨感慨,成都良好的營商環境利于企業成長。令徐曉晨感受最深的是,天府新區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從新生開始,一直在延續:社區街道、一對一管家團隊已幫助順點解決了孵化期創業啟動資金、申報國家政策、協調裝修工程、成立黨支部、員工租房等實際問題。
相比于管理者,黨委政府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個服務者。“華陽街道南山社區的王書記,經常過來跟我們交流,一開口都是直接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雖然有些事也沒找他們去辦,但你會覺得特別溫暖,這種感覺是用錢買不來的。”在徐曉晨眼里,黨委政府做的服務非常具體,他甚至能詳細講述順點第一次被寫進成都市政府文件的場景,對此徐曉晨有個形象的比喻——“扶上馬再陪你跑一程”。
今年4月18日,徐曉晨企業所在天府新區商會成立。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熊貓甚至女性創業,入會企業不止涉及一些新領域,而海歸人才在其中構成了很大比例。這讓徐曉晨們對這個“家”的未來充滿期許,“大家會覺得這樣的組織里,會產生一些化學反應。”
“我對很多朋友,包括我的投資人建議說,你到成都設個辦事處,占個坑,成都已經冒出來很多優秀的公司,你們再不來,過兩天‘坑就沒了。”打開徐曉晨的朋友圈,兩位在珠海經營的企業家已響應邀請,約定下個月就來成都。
徐曉晨笑稱自己兼職“蓉漂”代言人并且為此自豪:“蓉漂”是一種狀態:接受擁抱、接受變化、接受未來,是漂洋過海奔著成都的未來來的。“雖然順點一路也曾艱辛,遇到過很多挫折、壓力,但是它成功,快樂。我們在成都,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體面。”
2017年8月8日天氣:陰有雨
四川省北部阿壩州九寨溝縣突發7.0級地震,我和團隊成員們第二次進入震中地區,通過大數據+無人機勘測匯報災情,為救災工作部署提供了參考。
——成都攜恩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洋
2007年,劉洋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進入世界500強企業IBM工作,這樣的職業履歷足以讓很多人羨慕。“當時覺得人生如果天天都是對著電腦寫代碼,好像已經能看見自己四十歲的樣子,一個月拿不多不少的工資,然后該喝茶就喝茶。”
時隔十多年之后再提及這段經歷,劉洋更愿意把它視為人生中第一次重要轉折的前奏。2009年,想換個活法的劉洋創辦成都攜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攜恩”),開啟大數據+無人機領域的行業方向。面對來自家人朋友的反對質疑,他堅稱“自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
2013年4·20雅安地震,劉洋的企業跟隨四川省公安廳進入前線搶修通訊網絡。這次經歷使劉洋更深入認識到,自己的企業在領域內做得還是太少了。
2015年,劉洋在成都參與創辦無人機生產企業傲勢科技。現在看來,這一步對攜恩意義深遠。
在經歷自身和企業兩次轉型之后,劉洋反復體會,總結出長遠發展的心得,“工業級無人機需要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在不斷地轉型。創業是一步一步積累的,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修正、尋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2017年8.8九寨溝地震,劉洋的團隊再赴災區,用最新技術手段給救災工作提供了詳實參考。
“上次雅安救災中留下的遺憾,我們公司這次不再有了。這個過程中我們變成了四川省民兵空中偵查分隊。”劉洋興奮地展示了救援中間拍攝的視頻,攜恩主要完成了災情普查、幫助國家地震局進行后續災情監測的工作。
三國時期劉備雄踞蜀地,成都見證過盛世和霸業。在劉洋看來,將企業大本營落腳在國家中心城市,進可攻,退可守。現在,攜恩已經打通從上游研發生產制造到運營,再到應用大數據培訓的無人機領域一整條產業鏈,以創新者的姿態領跑行業。
“蓉漂”的“漂”不同于漂泊,而是扎根此處。“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不管是國家還是社會層面,對創新創業給予很大空間,而且鼓勵年輕人去做一些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事情。”他似乎已經明確目標,“中國無人機和互聯網兩個領域比肩美國,差距是最小的。”
2017年8月29日天氣:晴
今天,共有296名在蓉“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和“蓉漂計劃”專家拿到第一批頒發的“蓉城人才綠卡”。當我接過卡片,深感成都對人才的關懷和禮遇,它是一座舞臺,提供著無限可能。
——成都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魏亮
1999年,魏亮進入川大華西醫院學習,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09年,遠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四年前回國,魏亮把自己的野心和期望收歸到成都。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魏亮顯然更偏愛后來這個身份,“如果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家,我也干得好,但我發現了自己另外一面。說實話,回成都創業是個很愉快的事情。”
要邁過這個跨度并不容易。談及創辦成都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仕康美”)的四年經歷,魏亮提到“需要有創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運籌帷幄、整合資源的能力,不停地去思考。”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工作之余魏亮經常會在小區跳繩,“一口氣不間斷能跳1000個,那也是我能獨立思考的時候”。
聊到回國,魏亮語氣中充滿篤定“回來機會更好”。人才的流動背后暗藏規律:比起金錢,他們更看重一個完成事業理想、實現個人夢想的舞臺,這無疑更具分量。
“我愿意長期在祖國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現在才35歲。一個國家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肯定要關心自己的健康,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這個時代的機會就來了。”魏亮的企業擁有兩樣值得稱道的資本:核心技術團隊獲得四川省高層次人才引進“干人計劃”頂尖創新創業團隊稱號;仕康美獨創液體活檢結合人工智能化數據分析評估系統,可精準評估移植受者術后移植物排斥風險和健康狀況,成功填補了國內細分領域里的空白。
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成都缺少一個真正龍頭、有領袖氣質的企業。放眼國內,阿里巴巴不止是一個企業1,它也代表著杭州的互聯網經濟文化。深圳的名片是科技和IT,那里孕育和培養了騰訊。
“我希望再干10年,到45歲的時候,我的公司可以代表成都走出去,成為+有成都特質的偉大的公司。”魏亮說。
成都的特質是什么?魏亮將之定義為舒適和健康,對生活真諦的體會。這與貪圖享樂不同,更多是一種品質生活的方式。籌劃當中的新品牌Hime將開發家居式的智能健康管理,把一個人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入到健康管理中去,設想中的產品包括智能化妝鏡、數據馬桶蓋、體感沙發等。
為了定義“蓉漂”,還曾有過一場觀念的交鋒。一次專家座談會上,有人專門提出,以前“成都人才”的叫法高大上,而“蓉漂”的叫法“苦哈哈”的。魏亮說:“當時我也發言了。我說,你看這個‘漂字怎么寫的?當你擦掉創業路上汗水的時候,剩下的是什么?上面一個西底下一個示,我們做的是西部的示范。”
魏亮還專門提到了自己手里的“蓉城人才綠卡”,這張卡片上集成了政務、創新創業、商務和生活四大板塊24項具體服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對高端“蓉漂”人才出臺的專屬禮遇。在他看來,持卡人得做出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事情,讓這個群體真正受到社會認可,“我希望我能為此做點什么,為‘蓉漂代言。”
2018年4月26日天氣:睛
今天,我與同事一道,代表企業領取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創新創業企業”獎。比這感受更深的,是鮮活的成都、生動的成都與我更近了。
——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辦公室主任鄒復蘇
來成都未滿一年,鄒復蘇已然開啟了“快節奏、慢生活”的幸福狀態。“9點鐘上班,9點鐘下班,加班是經常的。公司剛剛創立,我們是快節奏,真是快節奏。作為創新創業的人才到這里來,同事們都共同希望把企業做好。”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達,航空基礎雄厚,軍工企業眾多,因此形成技術集聚效應。2016年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同時在成都簽約成立六個實體和一個基金,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以下簡稱“成都微電院”)項目隨即落地天府新區。
在成都微電院辦公地,“立足成都、科技強軍、軍民融合、走向世界”的企業口號格外醒目,三十多名工作人員緊張忙碌。他們大都來自外省。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異鄉人的身份。
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沖突在成都并不會特別激烈。“雖然忙于工作,但我很喜歡成都這種慢生活,它讓你覺得很安靜。”鄒復蘇講到,最開始不能理解吃火鍋的時候還要在門口放很多凳子,很多人坐在那里聊天,我問為什么不到其他店里去吃,非要在這里等?他們說聊天也很開心啊。吃東西這種事,真正靜下心來體會它是一種文化。
鄒復蘇還記得,為辦理戶籍,他跑到天府新區管委會,前面百十來號人過后,工作人員延時下班幫他批過了手續。派出所信息采集,民警們都是上門服務。鄒復蘇說,享受到這樣待遇的不止他一個人,也不止身邊的同事。
成都市公安局為優化大學畢業生落戶工作流程,簡化落戶手續,在推行“一窗辦結”“一網辦理”“一站辦好”的基礎上,再將“只跑一次”優化為“一次不跑”,實現“四個一”的精準服務模式。
“成都對人才的服務和關懷更像是一種氛圍,經由一件件小事,滲入到每一位初來這座城市的‘蓉漂身上,讓他們舒心、安寧。”鄒復蘇說。
4月26日那天參加天府新區華陽街道活動,鄒復蘇感覺自己同成都貼得更緊了。“搞活動的志愿者們將近四五十歲,但精神面貌特別好,社區希望大家共同把現在的和諧氛圍維護好,這里是在用一種包容的姿態,懷抱我們這些異鄉人。”
當晚,四位藝術家合唱《成都》時,在他心中升騰起莫大的幸福感,“完全融入到那個場景里,聽的時候特別有感觸。那個故事、那個歌與你的心特別契合。傍晚六七點鐘那個地方聚集了很多人,河邊的風一直輕輕吹著,我感覺在場的每個人人心一下子靜了。”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作為一名幸福的“蓉漂”,他感覺自己來對了地方,下半年,他計劃把湖南老家的妻兒也接過來,“我相信他們也會喜歡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