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要】現代經濟的增長,是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互相依存的動態過程。經濟增長可以促使產業結構得以調整,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運用偏離份額空間拓展模型,把烏魯木齊市鄰近地區產業發展情況納入模型,分析烏魯木齊市產業結構對經濟的影響,并最終根據結果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動態偏離
20世紀以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總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烏魯木齊市作為新疆的省會城市,是最重要的產品生產基地,其經濟增長速度及質量一直走在自治區前列,占據新疆經濟的重要位置。2003年以來,烏魯木齊市GDP占全疆GDP都在20%以上,人均GDP也一直位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前列。但是烏魯木齊市經濟發展與我國沿海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由于受到資金外流、制造業下滑等負面因素的影響,烏魯木齊市第二產業下滑嚴重,采礦業生產總值下降接近2/3,其他產業增幅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產業發展的低迷使烏魯木齊市處于承受經濟下行的壓力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關系到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烏魯木齊市產業結構,對于完善烏魯木齊經濟發展政策,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的橋頭堡作用,加快烏魯木齊市的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模型的選擇
研究期間為T,T包含0,1,2,……,T-1,用t表示。國家GDP用G表示,目標區域GDP用g表示,下標r1表示具體研究的產業。△gnt+1的是目標區域r1產業t+1期與t期的差,即△gnt+1=gnt+1-gnt。
目標區域用b表示,將與目標區域有空間互相作用的區域統稱鄰近區域,用c表示。文中選擇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魯番市、克拉瑪依市作為鄰近區域。s表示b與c的作用強度,r表示鄰近區域的r1產業的GDP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Sbc代表目標區域與鄰近區域的空間作用強度,與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p為衡量目標區域與鄰近區域空間作用強度的變量,按照空間結構的研究,可以選擇自然地理位置距離變量,也可以選擇經濟變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m表示產業的個數,動態偏離份額空間拓展模型一般形式如下: △gnt+1=gnt×Rt+1+gnt×(r-Rt+1)+gnt×(rt+1-r) 其中Rt+1=Gt+1-Gt/Gt代表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t+1期GDP的增長率,rt+1=gnt+1-gnt/gt代表的是烏魯木齊市t+1期GDP的增長率。gnt×Rt+1為國家增長分量,代表的是目標區域產業按照Rt+1增長速度所能達到的產出水平。gnt×(r-Rt+1)為空間結構偏離分量,指研究區域的n產業t+1期如果按照鄰近區域同一產業與國家同一產業的增長率的差值增長所達到的產出水平。該值為正代表鄰近區域獲得比國家更快的增長速度,故對目標區域有積極的影響。相反,值為負則代表鄰近區域對目標區域有消極的影響。gnt×(rt+1-r為空間競爭偏離分量,代表的是如果按t+l期目標區域與鄰近區域同一產業的增長率的差值增長,目標區域所能達到的產出水平。該值為正代表的是目標區域在n產業具有產業競爭優勢,為負值則代表目標區域該產業弱于鄰近區域,在該產業沒有競爭力。
總偏離△gnt+1-gnt×Rt+1代表的是目標區域r1產業實際產出值與國家增長分量值的差,該值為空間結構偏離分量與空間競爭偏離分量的和,代表空間結構偏離分量與空間競爭偏離分量的綜合影響力。
二、數據的選擇及處理
本文選擇烏魯木齊市及鄰近區域2001-2015年的數據進行分析,鄰近區域的選擇及空間作用強度系數確定空間作用的強度與鄰近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有密切的關系。在確定鄰近區域后,為消除人口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將人均作為計算空間作用強度的指標。其中的pb和pc分別表示研究區域b和區域c的人均GDP,因2015年度經濟受世界石油價格影響不穩定,本文選取2014年的各個區域的人均GDP帶入公式,同時由空間經濟學假定研究期間內的作用強度不變的原理,計算得到結果如表:
由計算結果可知,鄰近區域中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影響占0.887,說明昌吉回族自治州對烏魯木齊市的影響是最大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經濟發展程度次于烏魯木齊市,但差距不大,且產業結構相似度高,故兩者空間強度系數高。吐魯番市經濟發展程度低于烏魯木齊市很多,而克拉瑪依市經濟發展要高于烏魯木齊,故兩者系數較小。
將空間作用強度及三次產業產值代入公式,可以求得烏魯木齊市鄰近區域的三次產業的空間增長率,如表5所示。
三、空間模型的計算結果及分析
將上表中的空間作用強度系數及三次產業空間增長率代入動態偏離份額空間拓展模型的公式,計算結果如下表。
(一)第一產業偏離份額分析
總體來看,2012-2015年烏魯木齊市第一產業總偏離總體值為正值,即烏魯木齊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實際平均增長高于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GDP增長速度計算的國家分量,表明烏魯木齊市第一產業的總體發展水平高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產業的平均水平。平均空間結構分量為5.11億元,表明烏魯木齊市鄰近區域的第一產業結構優勢對其第一產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從一產的內部來說,農業、牧業實際增長量最高,農業占據了空間競爭分量的最大值,而牧業占據了空間結構分量的最大值,充分說明了農業、牧業在烏魯木齊市第一產業中的優勢地位。但同時也說明農業的空間競爭力不強,而牧業的空間結構不強,這兩方面成為以后經濟發展努力的方向。林業、漁業由于其實際增長量小,空間結構及空間競爭力都有限,其發展應放在次要的位置。
(二)第二產業偏離份額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2-2015年,烏魯木齊市第二產業總偏離要明顯高于第一產業總偏離值,為233.99億元,正值說明烏魯木齊市第二產業實際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要高于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GDP計算的國家增量。平均空間結構分量值為39.84億元,說明烏魯木齊市產業結構合理程度高于鄰近區域,鄰近區域的第二產業對其沒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烏魯木齊市第二產業以制造業為主,其中重工業占絕大部分。在工業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重化工業產值大且技術強,對輕工業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烏魯木齊市平均空間競爭分量為273.83億元,說明其第二產業與鄰近區域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競爭優勢。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中心地帶,獲得優先發展的機會顯著,相比鄰近區域,不論是規模還是產量都占主導地位。此外,烏魯木齊市經濟外向度高,紡織、橡膠等產業產業鏈完整,相較于鄰近地區獲得人才的機會大,加速了烏魯木齊市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從產業內情況來看,工業的空間結構分量和空間競爭分量分別為89.58,1.82億元,表明烏魯木齊市工業在結構及競爭力方面具有優勢,但其內部產業各具優勢不同。采礦業在空間競爭力方面具有優勢,而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則在空間結構方面具有優勢。由此可知要提升工業產業的發展需要不同的政策措施。對建筑業來說,總偏離量為正,但同樣表現出空間競爭力不足的尷尬局面。
(三)第三產業偏離份額分析
上表反映了烏魯木齊市第三產業發展的勢態良好,產業總偏離除2013年外均為正值,產業總偏離平均值為93億元,說明烏魯木齊市實際增長量均大于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GDP計算的國家增長量。空間結構分量和空間競爭力分量的平均值分別為204.73億元和111.73億元。烏魯木齊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所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改善了烏魯木齊市的產業結構,提高了產業競爭力,增加了就業需求,減緩解就業壓力,帶動了經濟發展。但與鄰近區域相比較并不占很大優勢。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步伐,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目前,烏魯木齊市農業還主要是傳統農業,導致勞動效率低,資源配置效率低,經濟效益不高。必須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跨越。①以市場為導向,配置合理的農村資源,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②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加大農業的科研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競爭力的提升
烏魯木齊市應選擇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結構優化的產業,來突破第二產業增長緩慢的局面。①明確烏魯木齊市傳統制造業的戰略定位。大力優化供給側改革,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不斷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實現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源共享。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②充分得用國家對口援疆政策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援助政策,改造傳統制造業中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使這些這些夕陽產業重現生機。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競爭力
烏魯木齊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質量不高,與鄰近地區相比,產業競爭力不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內在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成為烏魯木齊市產業競爭力提高的關鍵。①政府應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的重點行業,特別注重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一些行業,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清除產業發展的制度約束與體制障礙,形成良好的競爭格局。②優化內部結構。政府應鼓勵和扶持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③優先發展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將烏魯木齊市打造成聯通中亞五國的物流中轉站。